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角色转变的策略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在改变幼儿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角色。一、实现作为“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二、实现作为“合作者”的角色转变。三、实现作为“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任务,把握好“引导”的度。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让每位孩子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呢?尤其是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园,孩子的活动大多以集体授课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的,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何以有效的言行去影响、促进孩子的发展?随着国外各种学前教育的流派引入和国内的幼教事业的改革深入,老师们一直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希望自己能带给孩子快乐和促使孩子进步。教师角色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孩子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由课程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合作者。可见,教师的角色变化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缺乏了教师的引导、支持、合作等角色,那么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又会出现怎么样的问题呢?这也值得我们老师去思考的。案例《圆圆的东西》描述:幼儿与教师围坐在地板上,教师:“小朋友,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录像,大家看一看,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圆圆的?”教师边说边播放视频,幼儿看完后大声说出录像中看到的圆的东西。教师:“在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碗子、盘子、脸盆、车轮、纽扣、眼珠、头……”教师小结:“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圆圆的东西。”教师出示各种圆形的餐具,让幼儿感受圆的用处。“为什么餐具都要做成圆圆的?”幼儿争着回答“圆圆的餐具安全、好看、还能节约空间”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圆的?”“圆圆的车轮可以滚动,又省力又方便”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总是以“你真棒”“不错”“是啊,你说的真好”等话语鼓励幼儿。教师总结:“圆圆的东西安全、方便又好看,你有什么办法让不圆的东西变成圆圆的吗?”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毛线、彩笔等材料,幼儿分小组在轻松地音乐声中尝试、探索操作,有的把橡皮泥搓成圆形、有的把纸撕成圆形、有的把毛线绕成圆圆的毛线团、有的报纸撕成长条,在空中舞动成圆形……当音乐停止时,教师请幼儿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围坐在一起,教师随即用报纸卷成圆圆的“话筒”当起了主持人,点评孩子的作品。1.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是有效引导的基础,也是形成愉快、宽松、和谐的师幼互动形态的前提。2.优质的问题设计,是直接引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也是激发师幼互动良好运作的有效手段。3.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形式。二.教师实现角色转化的主要策略:(一)实现作为“观察者、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懂得观察幼儿,在观察中了解孩子的需求。在“吹泡泡”活动中,我准备了一些吸管、纸杯、酸奶瓶、橡皮管、雪花片等材料,让幼儿探索使用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活动中孩子们只是随便取一至两种材料,就急忙开始操作,当幼儿发现能吹出泡泡后,非常感兴趣,就不愿再去选择其它材料去尝试了。尽管我准备的材料很丰富,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没有深入,整个活动下来,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活动后,我对此活动进行反思:反思孩子们活动前是否具备“吹泡泡”的相关经验,是否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其次,对自己本身也进一步作了反思,反思自己在活动前是否已交待清楚活动的目的、要求,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引导作用,如:是否认真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提供材料的摆放是否真的能启发幼儿的探索欲望,真正富有启发性,是否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是否为孩子们相互探讨创造了机会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懂得观察幼儿之外,还要进一步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于是,我对活动进程作了改进。首先我进行了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如带领幼儿玩“吹泡泡”游戏,在游戏中通过泡泡大小、形状的变化,来了解泡泡的特性,激发幼儿对吹泡泡的兴趣;其次,我又对教学活动安排做了一些调整,在提供材料的种类中添加了纱窗网、漏勺、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铁丝网等操作材料;在材料的摆放方面也做了精心地调整:将原来集中摆放在活动室前面的操作材料,分成四份分别投放到四个小组中,以便于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多次选择不同的材料。在活动开始,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吹泡泡,观察每次吹的泡泡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很快发现:有的泡泡吹的大,有的泡泡吹得很小;有的一次只能吹一个泡泡,有的一次吹出许多泡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用的工具不同”接着我又引导幼儿尝试发现“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吹出泡泡来?”孩子们选择多种工具尝试吹泡泡,忙得乐此不彼。突然有个孩子说:“咦,我用三角形铁丝网吹出来的泡泡怎么会变成圆形的呢?”我故意用怀疑的口气问“真的吗?”“真的,不信你来试试!”小朋友们都争着试起来,结果发现用正方形的铁丝网吹出的泡泡液是圆形的。观察促使教师及时进行反思。新《纲要》提出“我们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逐渐认识到:要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中的不足或工作中的失误。1.问题的发现过程中,及时的把问题与大家分享,体现合作的力量。2.在合作过程中,提高幼儿的能力水平。(三)实现作为“支持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就是要求教师以关怀、尊重和接纳的态度对幼儿自发的探究活动、新异的想法和发现给予支持、肯定和鼓励;对幼儿面临的问题、困难和需要,教师要能敏锐的观察,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集体教学活动《植物的种子》中。“花生的种子躲在壳里,是花生米。”“苹果的种子躲在果核里。”“咦!土豆的种子在哪里呢?”对于孩子的问题,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而是给他们抛出了我的问题“把土豆埋在土里能长出新的土豆吗?”有的小朋友说可能会长出新土豆,有的小朋友说不可能长出新土豆,当幼儿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我提出大家一起做个实验,把土豆埋在泥土里,过一段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它有什么变化,这又激起了孩子进一步探索种子发芽的兴趣,推动了活动不断向前发展。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充分地与周围物质环境互动,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当幼儿发现土豆埋在泥土里,土豆就会发芽,就可以长出新的土豆时,对探索植物种子秘密的兴趣更加浓厚了。“为什么要把种子种到土里就能发芽?”“为什么要给它浇水?”“种子成熟后是怎样传播的?”当幼儿有了这些新的探索需求时,我在自然角和种植区开辟了一块种植小园地,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植物的种子和种植工具。丰富材料的提供,有效地支持幼儿探索,幼儿在自己动手种植、观察中,提升了经验。这样,他们自主活动的意识加强了,探究水平也提高了。四.对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的反思。1.幼儿在活动中喜欢问为什么,在孩子向我们教师抛球时,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接球,而不是放任、置之不理。作为新时代的幼儿园教师,要把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并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当成自己最起码的职责,让具有不同个性、不同发展类型的所有幼儿的创造性都能够自由的迸发,并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创造性的生活、学习、发展;帮助幼儿通过掌握一定的方法自主、有效的探索周围的世界,获得丰富生活经验并解决实际的问题;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评价中得到鼓励,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多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探索、自由活动、同伴合作的时间,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很好的发展。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