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的成员仅仅具有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应该富有科学的探索精神。现在的幼儿在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步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的建设者,他们面临的将是迅猛发展的的科学技术,因此幼儿园科学活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科学活动的过程应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玩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获得多方面的知识。
国外教育家也非常注重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主张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做出结论。他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真知。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他们的理论成为我们有益的借鉴。
二期课改倡导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意识,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根据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幼儿有了探索的兴趣,就会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指教师为幼儿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索,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活动。我们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呢?
一、投放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幼儿的探索活动一般是由材料引发的。幼儿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合理、科学、有序地为幼儿提供有关探索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有利于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一)富有探索性的材料
富有探索性的材料能引起幼儿主动操作、探索的兴趣。我在科学区为幼儿提供了各种适合探索的材料,如放大镜、纸、水、电池、磁铁、废旧物品等等,让幼儿自由摆弄,在玩中探索,获取知识经验。例如在玩色时,一些幼儿用提供的皱纸、玻璃小瓶子和装水的容器等材料进行动手操作,经过多次尝试、探索,有的幼儿发现了皱纸的颜色能溶解在水中,有的幼儿发现了两种颜色的皱纸混放在水中会变出新的颜色。又如玩磁铁时,幼儿用提供的磁铁、回形针、铁片、棉花、木块、纸、布等材料进行动手操作,在玩的过程中许多幼儿发现了磁铁会吸住什么的答案,同时我还提供了“小鸭走路”和“钓鱼”的玩具,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进一步让幼儿在玩中发现磁铁的作用。
(二)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在实践中我感到选取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能引起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一次户外活动时,几名幼儿在操场的一角发现了蚂蚁,于是许多幼儿都围在那个角,一边观察,一边议论。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在科学区提供了蚂蚁和一些树叶、碎饼干、小豆子等材料,让幼儿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习性,满足了幼儿了解蚂蚁的愿望。又如:一名幼儿从家中带来了变形金钢玩具,自由活动时许多幼儿对变形金钢玩具产生了兴趣,谈论着变形金钢会变形。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了科学活动——变。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会变形的材料,如:布娃娃、橡皮泥小兔、海绵球、弹簧熊等,让幼儿自由地玩,幼儿的兴趣可高了,在玩中许多幼儿发现了这些玩具材料会变形。
(三)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
由于每个幼儿的理解水平、动手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准备材料时,要注意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满足幼儿探索的兴趣,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如在玩“手拉手灯泡亮”的游戏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两套材料,能力稍差的幼儿只提供三种不同的操作材料:塑料片、铜片、木头片;能力强的幼儿除了以上三种材料外,还有毛线、纸片、钥匙等材料。由于操作材料有层次,能力稍差的幼儿通过探索、操作材料,知道了铜片能让灯泡亮起来,且电路要连接完整的道理;能力强的幼儿在探索、操作后,总结出只要金属与线连接完整,灯泡就会发光。不同的幼儿在经过探索后都体验了成功,因此他们在活动中都很有兴趣。
二、提供充足的时间,注重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科学活动应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获得知识。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形成的,因此主动探索的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在科学区的活动中,我们必须给幼儿提供足够操作、探索的时间。例如:想办法让平面小动物站起来,活动前我没有讲解如何把平面的动物变成立体的方法,而是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自己寻找方法。有的幼儿开始想办法,把提供的废旧纸板竖立起来,把小动物粘在纸板上,可只要轻轻一碰,就倒下了。接着他又动脑筋把纸板弯成一个圈,才让小动物站起来。由于给幼儿提供了足够探索和操作的时间,许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尝试,反复琢磨,最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可见,给幼儿足够操作、探索的时间,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活动的保证。
三、用启发性的语言适时指导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
让幼儿自己探索,并不意味着“放羊式”。教师应善于观察,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适时介入,用启发性的语言指示或暗示,以激励幼儿积极思维。例如:有一次在科学区?幼儿用自己带来的各种材料在水盆里做沉浮小实验,开始时幼儿都在议论:“XX沉下去,XX浮起来。”这时我启发幼儿说:“看看是不是沉的东西一定沉下去,浮的东西一定浮上来?”在这问题的启发下,幼儿又活跃起来,许多幼儿经过观察操作后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等它吸满了水,就会沉下去;空瓶盖是浮在水面上的,往盖里加水,就会沉下去。可见,通过提示,引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使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物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之源,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是从有了疑问并寻求答案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对于幼儿五花八门的提问,教师应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回答孩子的提问要有启发性,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如:探索罐里装的是什么,有的幼儿打不开罐盖,就问我:“老师,怎样打开罐盖?”我启发幼儿说:“不打开罐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知道罐里装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引起了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了听声音可以知道罐里装的是什么。
五、重视科学活动的评价,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
对于科学活动的评价,教师既要重视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又要重视幼儿探索的过程。教师应了解幼儿是否已经运用了已有的一些知识经验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并探索新知识、新技能;了解幼儿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是否有创新性的表现等等。对于通过积极探索得出结论的幼儿要进行表扬,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后没有得出结果的幼儿应及时鼓励。因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没有发现或没有找到答案是在所难免的。恰当的评价,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如:钥匙开锁的活动,对于操作很久没有打开锁的幼儿,教师应鼓励他:“动动脑筋,你一定会打开这把锁﹗”否则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对科学活动失去兴趣。对于打开锁的幼儿,教师及时肯定、表扬,使幼儿产生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
实践证明,在科学活动中投放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适时指导幼儿的探索活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重视科学活动的评价等,都有利于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主动探索的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邱学华 《幼儿尝试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元殿强 《科学教育原理与策略》 科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