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研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回应的案例研究
全文摘要
本课题研究以《xx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提出:“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了解游戏的价值,尊重幼儿爱游戏的权利,保证游戏的时间。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这一核心理念为实践指引,以教研、科研“研研融合”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切实观察幼儿游戏行为,深入细致研读游戏行为背后蕴藏的含义,有效回应幼儿,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幼儿语言、情感、交往等多方面发展。课题明确了“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研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回应”的教育价值;调查分析了本园小班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研读幼儿游戏行为并回应的现状和问题;梳理小班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行为发展的轨迹;整理出了“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研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回应”的案例集;提炼“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研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回应”的策略。
关键词: 角色游戏 幼儿游戏行为 研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回应
一、问题的提出
《xx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提出:“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了解游戏的价值,尊重幼儿爱游戏的权利,保证游戏的时间。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研读者,对教师来说研读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先了解每一名的幼儿,才能寻求出较好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所以说研读幼儿行为是了解幼儿特点及促进及发展的适合幼儿教育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把自己研读内容进行分析与反思则是促进幼儿良好的发展及提高本身素质的重要手段。研读幼儿行为能使教师更多地从幼儿的世界、角度去看待事情、体谅幼儿,从而给幼儿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只有细心研读幼儿、深入了解幼儿的特点,才能做出适合幼儿的回应教育,可见研读幼儿游戏行为是何等重要。
近期,关于“教师研读幼儿游戏行为”成为了大家研究的热点。xx市教委教研室主办了“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提高自主游戏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专题研讨活动;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吴昊老师的《注重观察 顺应发展—小班自主游戏中教师观察的运用》、陈伯吹实验幼儿园方红梅园长的《园长如何提高教师自主游戏中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能力》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去研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同时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当前我们幼儿园教师在研读幼儿游戏行为过程中,主要为以下类型:
1、盲目型
绝大多数教师在角色游戏研读中缺乏目的性,主要停留在随意性研读水平上,经常不是带着问题去研读,不知道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研读什么。这是由于教师活动前没有制订周密的研读计划,缺乏明确的研读目的和有效的研读策略,必然造成教师的指导显得比较茫然,不知所措,这样就不能有效地组织注意力,不能完整和清晰地反映研读对象,难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去分析、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造成研读的效果不佳。
2、控制型
我们教师常常表现为高控制型,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色看待幼儿的游戏,通常表现为“我想”“我要”“我可以”等。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们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之中,象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
3、“救火”型
许多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也进行研读,既要顾着教室中的,又要看着活动室里的,可谓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这种研读仅限于幼儿的安全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侧重于“遵守纪律”,至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语言、动作、思维如何,兴趣、情感、交往如何,动手动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一概不管。这种研读是缺乏质量的研读,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使幼儿的角色游戏滞留在比较低的水平。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确立“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研读幼儿游戏行为与回应的案例研究”的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教师在组织幼儿角色游戏时,教师能敏锐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判断行为背后内隐的意义、给予幼儿适时的回应,总结提炼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研读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与回应的策略。1、以形象玩具为主,动态充实——满足幼儿操作行为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小幼儿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或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所以教师必须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游戏的进展。
小班幼儿的游戏尤其依赖于玩具材料,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他们是“因为玩具而游戏的”。在为小班幼儿提供角色游戏材料时,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个个颜色鲜艳、形象可爱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玩耍、摆弄的欲望,满足幼儿操作行为的需要。因为3-4岁的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仍然依靠直接感知,他们凭借颜色、形状、声音等具体形象、表面特征来认识事物。
研究表明教师提供的游戏材料尤为重要,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幼儿游戏过程中,当原有的材料不能满足当前的活动需要时,可循序渐进地适当添加调整材料,不断递进或拓展地动态充实游戏材料,提高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根据材料操作的情况、游戏的推进需要,在材料投放的目的、形式、空间、时间、内容、情境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满足幼儿的操作需要。
【案例1】背景:实录: 行为分析: 1、对于“医生”对于“病人”的需要,教师以“扮演病人”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思考:
(1)、幼儿游戏行为的模仿性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3岁前幼儿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幼儿常常不自觉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这个年龄的幼儿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故在小班角色游戏中,幼儿游戏行为有着一定的模仿性。幼儿模仿成人带着孩子去“医院”看病,模仿成人喂娃娃吃药,模仿成人给病人打针。
(2)、幼儿游戏行为的暗示性(易受暗示)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小班幼儿的观点采择、情绪理解等认知技能尚不成熟,要其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尴尬处境进而主动做出分享行为是困难的。而教师在小班幼儿的心目中往往是“权威”的象征,其期望和态度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当教师以游戏中角色的身份进入游戏中时,孩子即受到了暗示,其游戏行为自然而然随教师的预设进行。
案例中,当小医生在游戏中没有对应的病人时,游戏也就没有了展开的过程,医生就会无所事事,放弃游戏。在此种状态下,教师通过游戏玩伴以顾客身份直接进入游戏,对幼儿的游戏有了隐形的暗示,促使幼儿对其行为进行模仿或是回应。教师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起到了一个暗示作用,使原本单调无序的主题进入了情节,使游戏得以深化和发展。
3、以生活经验为基,再现分享——满足幼儿体验行为的需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幼儿会按照他们对游戏角色的理解扮演角色,如果幼儿不具备担任某种角色的经验,那么游戏将会变得枯燥无味以致不能持续了。生活经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还欠缺,在游戏中还不能投入很多角色。如:幼儿在超市游戏时,还不知道售货员这个角色任务,孩子们往往会在超市里拿着他们所感兴趣地物品,而不去招呼来买东西的客人,所以角色游戏是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我们要丰富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内容就越充实、新颖,游戏的水平也就越高,幼儿对外界的事物有了较丰富而深刻的印象,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同时,幼儿们将他们在生活中的经验也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中带动同伴,一起分享。
在游戏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不同层次的幼儿在一起玩,他们可能所表现出的游戏能力也不一样。我们总是会说:“以幼儿为主,把个别幼儿经验变成集体幼儿的经验。”如何把个别幼儿经验变成集体幼儿的经验呢?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再现分享的方法还是比较适切的。再现分享即让幼儿再现游戏过程中某些重要的角色行为、语言等。在游戏后的分享中,如果只是用“说”,相信很多孩子都听不进去,但是用“看”,就不一样,而且他们的模仿性强,不用老师过多的语言,他们就能从同伴的行为动作中看懂,并进行模仿。交流分享中,教师将游戏的场景重来一次,让幼儿看,之后几天的游戏中,就发现其他幼儿也出现了同样的游戏场景,他们通过“观看”学到了新的游戏经验。
【案例3】娃娃家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也是幼儿们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经过一段时间对游戏的研读分析,感觉到幼儿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虽然十分兴趣,也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有戏情节还是比较单一的,游戏中幼儿喜欢动作来交往,语言交往还不够丰富。游戏一开始,小羽、朱邵瑜、殷子涵、王心怡高兴地去红红家。朱邵瑜扮妈妈抱着娃娃,小羽戴着爸爸的领带开始烧饭,红红家可热闹了。我来到红红家,假装按门铃嘴里说着:“叮咚、叮咚”“爸爸”忙着炒菜,看了看我不说话,我说:“家里有人吗、妈妈在家吗,客人来了怎么不欢迎?”这时,妈妈、爷爷、奶奶在房间里听见了,都过来说:“请进、请进”,妈妈还叫我坐在椅子上吃饭,自己去照顾宝宝了,这时,我说:“我口好渴哦”,不说没人给我倒水,一说王心怡和殷子涵抢着给我倒水,我问他们:“你们是谁?”“我是奶奶”“我是爷爷”。我说:“爷爷奶奶是有礼貌的,给客人倒水是不抢的”“爷爷”看着我放下了手。不一会儿,只见“妈妈”抱着娃娃和奶奶要出门了,我一时愣住了,连忙问他们:“你们在去什么呀?”他们认真的告诉我:“娃娃生病了,我们要送她去医院看病”,我明白……1、幼儿学着爸爸妈妈一样照顾娃娃,这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他们喜欢这样,因为在幼儿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当然也会模仿大人,这是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个体现。 3、今天扮演“妈妈”的幼儿是我班能力较强的幼儿,她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送娃娃去医院看病,可见幼儿在今天的游戏中出现了新的游戏情景。游戏中创造性地反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游戏中有了她得引领,幼儿们自然玩得更开心了。1、经验回忆:组织幼儿回忆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家是怎么样招待客人的。3、谈话讨论:在游戏中,让游戏成为生活的一个再现,引导幼儿应该怎样招待小客人,到了生活中,真的遇到有小客人来家做客时会表现的很从容,这也是生活行为的预设。 思考:
(1)、幼儿游戏行为的生活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所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极好的教育手段,它是以幼儿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幼儿对于具备的生活经验不同,在游戏中的行为也不同。经验少幼儿明显对于招待客人的情况漠视,而经验丰富的幼儿带动其他家庭成员,给娃娃看病的游戏内容玩得有声有色。游戏中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情景再现,真实地反映到游戏中去,他们的游戏丰富而精彩,他们的行为充满了生活的味道。
(2)、幼儿游戏行为的社会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是幼儿生活中的“小社会”。在这种“小社会”中,幼儿在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中自由发展,还让幼儿在与环境、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一些社会性的认知,形成典型的行为方式。
现今的独生子女们,不乐于交往,甚至出现固执、争抢东西等行为,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由于担任了某个角色,他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即“观点取代”,以他人观点来看事情的能力,它包含了解他人看到什么、他人的想法和感觉。在这种自我与角色的同一与守恒中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学会理解别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为以后真正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故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主动性,培养自己的角色意识及对角色规范的认同,幼儿的游戏行为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
4、以幼儿发展为本,随机调整——满足幼儿自主行为的需要
“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是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意愿游戏,孩子在游戏中有着主体发展的需求。游戏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情节、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玩具、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角色。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情绪是积极的、高涨的,他们对主题、情节、玩具、角色以及讲评上都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主张。当你问起他们为什么没这样而不是那样时,他们常常会头头是道地向你诉说一大堆理由。
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快,新事物层出不穷,幼儿感性经验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幼儿各方面的见识多了,生活经验自然就丰富了,这就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源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生成新的游戏内容、游戏主题。
当幼儿在游戏中生成了新的游戏内容时,教师可以对幼儿生成的游戏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幼儿生成的游戏是否蕴含内在的教育价值,是否能帮助解决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拓宽大部分幼儿的见识、增长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经验。当游戏内容贫乏时,教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教师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
【案例4】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幼儿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能多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的想法、做法,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提出游戏主题,大胆想象,角色、情节得以丰富,游戏内容也就会不断扩大和延伸。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