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结合当前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念,我园利用社会领域研讨教研活动,尝试让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幼儿的生活体验价值,开展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并在实践中总结开展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研究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背景 对此,园本社会领域教研组以《纲要》精神和课程生活化理念为理论背景,关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生活体验价值,将幼儿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有研究学者指出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取向,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园内创设亦或园外参观的真实生活体验活动,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影响,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使他们逐渐成长为能够更好地适而应社会、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健康个体的教育活动。 然而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一线教师在组织、开展时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与问题。主要普遍和典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幼儿的生活体验到底是什么?有的教师仅仅认为做好示范,幼儿照搬模仿就是体验,忽视生活体验的内在价值与教育意义。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了解幼儿生活包括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其次,把握幼儿体验的特点:亲历性、直觉性、情境性等,主要通过实际活动与已有经验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经验、情感和态度的过程。 (二)生活体验流于形式,依托虚拟游戏的情境。 案例:在前期执教大班《饺子DI》活动中,教师提供多彩泥工,让幼儿体验泥工饺子DI。究其原因,一方面缺乏真实的物质材料支持,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认为泥工饺子与面粉饺子异曲同工,都是给与幼儿实际体验饺子DI的机会。从活动过程及效果中反思,幼儿使用美工区域泥工假想DI,偏离生活的真实性,幼儿的兴趣度不太高。教师忽视幼儿对制作饺子这一面食过程的社会认知,使得生活体验过于形式化,将生活体验转变成游戏体验这一误区。 笔者认为:充足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基础。在前期园本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活动中,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制定的活动方案在无资金的情况下也无济于事,这也促使教师利用玩具泥工进行假想饺子DI。 三、应对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策略 在深入实施《饺子DI》中,尝试针对前期组织、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以下应对的措施: 教师作为生活体验社会活动的实施者,能否让幼儿真正感受生活体验的乐趣,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硬性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具备科学的生活体验理念,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理论学习指导下,重新制定《饺子DI》活动方案,确定活动目标。认知方面引导幼儿了解中华传统的面食种类,对饺子的来历、制作原材料及过程有初步的认识;技能方面引导幼儿尝试通过自主操作,制作出自己心中的饺子,锻炼手指精细动作;情感方面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华美食的自豪感,并在相互合作中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生活体验的情景创设以及物质材料的提供是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做好环境创设专门的生活体验馆,《饺子DI》活动在次进行,教师提供真实的物质材料如:面粉、肉末、韭菜、芹菜、葱姜、鸡蛋、调味(盐、味精、酱油)等原材料。教师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依托,突出幼儿的主人翁地位,最大程度引导幼儿体验生活的乐趣。 (三)多方联合,宣传幼儿生活体验的社会价值。 因此,在后期《饺子DI》中,教师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育手段,调动家长加入,进行亲子生活体验。在真实的生活体验课中,家长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真实生活体验中更易获得知识,愉悦情感。家长认识到孩子对自主体验的迫切需求与向往,有别于传统家庭观念束缚孩子的双手,家长亲眼见证孩子的能力与发展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生活体验理念的社会教育受到大部分家长的认可,这在以后的美食体验站活动中有着积极反响,主动参与资金筹备、材料准备工作中。 跟随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抓住园本社会领域教育教研契机,一线教师的我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中,树立生活体验理念。以社会教研活动《饺子DI》为案例,表达自己对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的做与悟。为了更好地开展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一方面加强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解,提升生活体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将传统的情境体验转化为真正的生活体验,突出幼儿的主人翁地位,激发幼儿热爱生活,了解中华美食;同时在实践中宣传幼儿园生活体验教育理念,获得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1.孙佳文.基于生活体验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 3.虞永平.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刍议[].学前教育研究,1997. .杨洁.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