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姥姥的剪纸》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体会祖孙情深。
3.初步感受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呢?又是怎么写的呢?请默读课文1——自然段,画一画句子,圈一圈词语,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组长合理分工,做好展示准备。
(二)学生默读静思,圈画批注,小组合作学习。
(三)展示交流,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主要从以下几句话着力(教学时随机安排先后顺序):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1)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语句,老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同时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了这样的提示,学生才有可能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体会其中的“对比”,体会其中的丰富内容。
(2)指导朗读。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1)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板书:夸张)
(2)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你姥姥神了,剪__像__,剪__像__,剪_______能_____,剪_______能_____。”
(3)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 牢牢拴住“我”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剪纸呢?请浏览7——12自然段,快速找一找。
剪纸图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这些牛和小兔的剪纸图其实反映的都是什么呢?(“我”和姥姥在一起的生活画面)
设计意图:由一个“拴”字的解读,引发质疑,使学生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地投入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二)想象生活画面,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师:还有哪些生活画面会被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呢?(生想象)
这样的生活画面让你感受到什么?
总结:是呀,小小的剪纸里有“我”多彩的生活、幸福的童年和姥姥对“我”无尽的疼爱啊!多么神奇的剪纸啊!
设计意图:大凡好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简单的文字背后读出丰富的情感来,但要学会阅读,学生才能具有这种“发现”的眼光。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些可能会定格在姥姥的剪纸中的生活画面,一篇篇,一段段,一幅幅,那么温暖,那么幸福,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在课文的故事里,并与自己的生活一丝一丝地联系起来。这便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能形成一种心灵的默契与相通。这是真正的阅读。
(三) 练习写话,深化情感。
过渡:后来呀,“我”上学了,越走越远了,姥姥的剪纸仍一直牢牢地拴着“我”。这张剪纸就是最好的见证。
1.出示剪纸画面和文字内容: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学生写话:两地书,祖孙情。
同学们,姥姥是个明白人。她知道,孙儿终究要长大,离开疼他爱他的姥姥,离开生他养他的小屯,就算是无所不能的剪纸也不能拴住孙儿去寻找梦想的脚步。想一想,姥姥对“我”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我”读懂姥姥的剪纸了吗?又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请任选一个角色写一写他们的心声。
3.交流写话内容,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情动”才能“辞发”,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知道,写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情感表达的需要。读写结合既实现了“以读促写”,增长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实现了“以写促读”。
(四)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