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自主化奖励实施的有效性
【摘要】表扬奖励作为一种积极强化的教育方法,在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工作中被教师广泛地接受
和采用。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使幼儿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为更好地促进幼
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结合当下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于是,我们将奖励方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
【关键词】自主性 奖励
《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
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
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
量所有幼儿。
可是现实情况就是高喊着要自主,可在奖励的实施方面仍以教师为主,可谓是老师是评判孩子是否优秀
的唯一标准。这与《指南》精神是相违背,这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背道而驰。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的定义是“自己作主”。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
要是指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但是,自主性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自主性的培
养应从幼儿开始。
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孩子最渴望得到并且也是最有可能激
发他们积极性的就是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带有奖赏意味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
玩具。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奖励,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适当的奖赏不仅有助于增
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一、我的奖励我做主
奖励是提高幼儿有效行为的重要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幼儿“扬长避短”,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那什么样的奖励才是幼儿心中真正需要的奖励呢?是不是满足了幼儿心中那份需求性的奖励能否更加激
励幼儿进扬其长避其短呢?通过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需要性。在开学的时候,我们一起进
行了关于奖励规矩的讨论。
(一)自主讨论奖励多选项:
1.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贴纸图案来记录自己的优秀表现?
中班的孩子对贴纸都有自己的“情有独钟”,选择自己喜欢的贴纸更是让幼儿兴奋不已。为了让幼儿有
更多的选择,我购买了了十几种贴纸,多样化的贴纸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心理需求。附: (部分贴纸)
当大部分幼儿对着贴纸兴高采烈的时候,王思泽说:“老师我要葫芦娃贴纸”,这个要求一出,我意识
到自我认为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深入过。于是,我再次组织幼儿讨论:除了贴纸上
图案外,你还喜欢什么样的贴纸呢?
幼儿:我要皇冠贴纸、我要葫芦贴纸、我要糖果贴纸、我要蝴蝶结贴纸、我要手枪贴纸......
根据幼儿的讲述,我鼓励幼儿自己画出来。然后在网上购买了不干胶贴纸进行了打印,幼儿自制的贴纸
就出炉了。 (部分自制贴纸)
购买贴纸和自制贴纸的充分准备奠定了自主性奖励的物质性基础!
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表现可以得到贴纸奖励?
幼:很好的表现就能有奖励?
师:什么表现属于好的表现?
幼1:和小朋友相亲相爱!
幼2:要认真吃饭,认真睡觉,认真喝水。
幼3:活动时,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幼4:见到老师要问好。
幼:……
幼儿的讲述包含了生活、学习、交往、礼貌等方面,也“搬”出来“班级公约”中的内容。可见,中班
幼儿对表现好与不好的概念十分的清楚。这样的讨论让孩子明确目标,也为实行自主性奖励奠定了经验
基础。
(二)自主制定班级奖励制度
你们认为几个贴纸图案可以换取奖励?制定出十个最想得到的奖励选项?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奖励也是如此,对于以贴纸换取奖励也得有个“规矩”,于是,首先要和
幼儿确定合适的数量,经过一番讨论,经过举手表决通过十个贴纸图案换取一个奖励。
幼儿想要得到哪些奖励呢?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心中所想,进行了大胆讲述。
叶xx:我希望得到一朵鲜花的奖励。
储xx:我希望做小老师。
陈xx:我希望和好朋友坐在一起吃中饭,一起睡午觉。
张xx:我希望排队时排在第一个。
王xx:我希望能得到棒棒糖。
方xx:我要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幼:……。
附:自主性奖励多选项一览表。 (贴纸以五角星为代表,第一项为糖果,第二项为好朋友坐一起,第
三项为多换取一个贴纸,第四项为鲜花,第五项为玩积木,第六项为一起午睡,第六项为做小老师,第
七项为做小老师,第八项为看电视,第九项为得到记号笔,第十项为排队站在第一个)。
贴纸换奖励的心愿已经呈现在图表上,幼儿和教师将一起走向自主性奖励的实施阶段。
二、我的表现我做主
(一)关注贴纸数量,正面激励自己的优秀行为。
经过一个月的实施,对于贴纸数量的关注度在不断的提高。在每天活动后的空闲时间,总是有一部分幼
儿围奖励记录表的前面,不断的数着自己的贴纸,生怕数错,错过奖励的机会。幼儿还会关注同伴的贴
纸数量,比较谁多谁少。
不仅如此,同伴间还会讨论,今天拿了几个贴纸,为什么会拿到?虽然看似孩子间的无意闲聊,但是,
孩子已经开始了自我分析与自我反思。
(二)每周五一次“奖励会议”,全面激励幼儿的积极行为。
为了能将奖励机制有效的实施和落实。结合每周五的晨间谈话时间,召开“奖励会议”,这是一个激动
人心的时刻,幼儿早早的将自己的贴纸数记在心中,当老师宣布:奖励时间到!达到十个贴纸图案的幼
儿会兴高采烈的蹦到前面,然后大声说出自己的心愿。然后得到同伴的掌声和老师给的奖励!开放且自
主性的奖励的形式,满足了幼儿心理的多重需要。
三、我的进步我做主
(一) 荣誉感有了初步萌芽
在实施过程中,幼儿经常性的出现在“进步板”前,数着自己的贴纸数量,这其中除了能力较强的孩子
,还有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
能力较强的孩子这样说:“我有十八个贴纸了,再有两个,又可以得到一个奖励。”
能力较弱的孩子这样说:“老师,我已经有五个贴纸了,等有十个了就可以有奖励。”
从这样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荣誉感正在一点一点的形成!
(二)自我反思的能力初步提高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又由于经历上的限制,这就导致孩子不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进行反省。陶渊明
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教师在教会孩子各种能力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教会孩子自我
反省。在每周五的晨谈时间给孩子留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自我反省一下本周的得失,并帮孩子分析如何
避免失误,从而使孩子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很好地把握,这对孩子培养自我意识,依靠自己成功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不断地进行下去,幼儿才能更快地获得提高。
(三)榜样力量的作用出现
在一次一次的表扬和奖励之下,班级中的优秀者明显的呈现了出来,如何发挥榜样的力量?于是,我组
织幼儿进一步讨论。
“她(他)有哪些好的表现让其获得这么多的奖励?”
孩子们开始对优秀的孩子(如叶婷婷)进行分析,午睡好,吃饭好,跳舞好,画画好,爱帮助小朋友,
讲卫生……,幼儿分析的十分到位!
“她的哪些好表现,你也可以做到?”孩子们又开始各抒己见。从讨论声中,幼儿能感悟到其实自己也
能行,只要向叶婷婷一样去做到就好!榜样的力量开始发挥无形的作用。
四、我的收获我做主
自主性奖励的有效实施,不仅让幼儿受益,而且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和以往比较有了大大的改变
。
(一)对尊重幼儿含义的重新审视。
在奖励方面,以往并没有多少的讲究,一般就是买一打的小苹果或者小星星,
然后将贴纸奖励给幼儿的时候,就撕下一个贴在孩子身上,就算奖励了。就现在而言在自主性奖励实施
过程中,逐步的感受到,以往在做法根本就没有真正考虑到孩子内心的需要。现在的我,愿意多听多思
,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这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幼儿。
(二)对教育策略的改变。
在以往的奖励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支持性策略,教师或多或少带有点主观性、片面性给孩子进行奖励。
而现在,我懂得了怎样采取客观性、全面性的支持性策略。
1.客观的分析:表扬是为了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对犯了一点小错误的幼儿,如果全部否定他(她
)们一天的良好表现,势必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此,我采取如奖少一个花瓣的小红花之
类的方法来鼓励他(她)们,让孩子自己看到差距,从而起到较好的表扬激励作用。
2.有效的支持性策略:
让每个幼儿都有受到奖励的机会。因为表扬和奖励代表着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和肯定,也代表着老师对幼
儿的期望。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经常有受到表扬和奖励的机会,即使对那些能力稍欠或者行为
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幼儿,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身上每一点值得赞赏的地方,使他们本来
很细小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突出,进而不断地进步。
注意表扬奖励的灵活性。首先,要注意因材施奖。如,一些胆小和没有信心或刚刚遭受挫折的幼儿特别
需要鼓励,这对他们树立信心是有好处的;而一些自尊稳定,有骄躁表现的幼儿,过多的奖励反而有害
,容易使他们滋生骄傲自满情绪,长此下去,就会影响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其次,要注意通过多种形
式表扬奖励幼儿,以免幼儿对表扬奖励感到厌腻,从而减弱表扬奖励的教育功能。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自主性的奖励慢慢深入孩子的心。用自己的话说:中班的孩子是物质和精神的结
合体,他们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渴望得到同伴的肯定,老师的表扬,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物质需求
,希望得到好吃的,好玩的。我实施的自主性奖励正符合了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这些奖励有的偏向于
物质,有的偏向于精神,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满足了中班幼儿心理的需求,促进幼儿的长足发展。
正是,小小奖励大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画》
2.王贵平、陈会昌《表扬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2004
3.石华恒,奖励幼儿要恰当[]学前教育研究,2002(1)
4.赵旭燕,奖励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