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科研论文:运用信号提示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时间: 2018-07-05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文 .

科研论文:运用信号提示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内容提要:


小班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起始阶段,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习得,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教育,而且从小就要抓起。因为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强,他们对一切事物感到新鲜好奇。所以从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也发现了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存在着许多的不良行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为:


(1)以自我为中心。在独生子女遍布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占我园90%的比例,因此,家庭中,是4个老人2个大人围绕一个小孩,其所以的行为都在这六个成人的强度关注下进行,因此,其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东西,都是由六位家长的替代,因此孩子的个性都依赖于成人的孜孜不倦的悉心关心下进行。


(2)因为过度的溺爱,孩子的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孩子在睡觉是要求家长抱着睡,吃饭时要求看着电视吃,有的甚至在游戏追逐中吃饭,因此午餐和午睡和学习习惯极差。


(3)父母与长辈的教育矛盾形成孩子习惯养成的冲突。表现在孩子身上的习惯养成的不一。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比较西化的教育,比如穿衣较少,不喜欢捂。长辈喜欢包裹,孩子的衣服穿得厚重。父母喜欢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长辈喜欢包办替代。父母喜欢培养孩子享受生活的优越,而长辈喜欢孩子能勤俭节约。这些教育意识的冲突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行为习惯。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教育环境创设中,运用信号(图文并茂的图示,老师的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形象生动的儿歌、故事等形式)提示,有针对性地运用信号提示对小班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初见成效。我们通过营造信号机制氛围,让幼儿感受规则意识;选择多种信号形式,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结合音乐节奏信号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强化了幼儿规则意识;巧妙运用信号机制,巩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我们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真实的评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幼儿的行为,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家园互动中巩固和提升了幼儿的行为品质。



正文


一.研究背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道出了行为习惯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起点,小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中的小太阳,成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尽其可能地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祖辈、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较差,任性,怕苦、娇惯、自私等问题。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不少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则常常以“孩子还小”为理由,包办代替越殂代疱,在幼儿身上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不同步。如果任由这一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这将无可避免的制约幼儿的后期发展。


小班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起始阶段,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习得,显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教育从小抓起。因为小班幼儿的许多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强,对一切事物感到新鲜好奇。思维过程是以我为中心,并存在于动作的行进之中,其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因此,其行为的遥控面,更多的是无意的直觉行为,其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在行为活动中进行的,因此贯穿于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的途径,往往很重要的是教育环境中的直接和感官性较强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暗示和引导作用。


由此,在日常的教育环境创设中,运用信号(图文并茂的图示,老师的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形象生动的儿歌、故事等形式)提示,孩子会特别容易关注,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基于以上的因素,教师设想通过针对性地运用信号提示对小班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在实践活动中让小班幼儿自觉养成行为规范,并积极增加家园互动合作,以使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和内化。


二.研究概况


(一)概念界定:


信号提示:小班幼儿行为尚未建立或定型,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强,在日常的教育环境创设中,运用信号(图文并茂的图示,老师的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形象生动的儿歌、故事等形式)提示,对幼儿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研究目标:


通过各种信号(肢体语言、音乐节奏、图片儿歌)等形式,萌发和形成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意识,促进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巩固和内化。


为幼儿一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 (三)研究内容:


1、小班幼儿入园前行为习惯现状调查研究。


2、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


3、制定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家园同步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


4、幼儿行为习惯的个案研究。


、信号提示形式的研究(包括教师肢体语言、小游戏、图示、儿歌、音乐、故事等内容)。


、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评价策略研究。


(四)研究方法:


1、问卷法:通过给家长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在入园前、后的行为习惯的现状。以及对家园合作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比调查。


2、观察分析法: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将运用信息提示方式,有计划地观察、记录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状况,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改进方法、策略。


3、案例分析:对班级相关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追踪研究,为改进养成教育的途径、方法提供借鉴。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主要任务:


(1)学习研讨,确立课题,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确定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


(3)在此基础上拟订和修改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主要任务:


(1)通过对小班幼儿充分利用各活动的信号机制,以及对小班幼儿自主形成规则意识的研究。


(2)在验证的过程中追踪观察,运用调查问卷、对比、案例、个案的形式跟踪记录实施情况,调整、完善系列方案。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主要任务:


(1)整理、汇编有关资料(活动方案、观察实录、个案、音像等)资料。


(2) 撰写研究报告、全面总结研究实验: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三.研究过程:


(一)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


1.小班幼儿入园前行为习惯现状调查。


小班幼儿的年龄是3岁,从幼儿园对入园儿童的调查情况看,98%的孩子没有参加过集体生活,没有离开过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亲人,没有单独的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循规蹈矩的秩序生活和学习。这对于仅3岁的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根本性的巨大变化。为此我们进行了小班幼儿园入园前的行为习惯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自理生活能力以家长包办代替的多。有0%的幼儿不会自己脱衣,不会自己吃饭,有80%的幼儿不会自己洗手,不会自己铺被,不会自己穿衣。有90%的幼儿不会自己整理玩具,不会主动排队。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缺失。幼儿抢玩具多,幼儿不会整理自己玩具,不会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原处,幼儿不喜欢看书,但喜欢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入园表现出来的现象有:


(1)对陌生环境的惧怕。


3岁孩子的心理还是相当懵懂和稚嫩,对世界的认识还仅仅是开端,因此他们喜欢或者说,习惯于自己的已有生活和环境,而突然的跨入到一个陌生的境地,那种局促,那种无奈,那种惧怕,是可向而知的。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大哭,对亲人的离开标示出无限的抗拒和不理解。用大声的哭闹,阐述他们心中的惆怅与担心。当亲人,已经离开的时候,他所变现出的是抗拒陌生人的亲近,在哭累的前提下,在老师的注意力引导下,可能有所转移,但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提起或者记忆中的相近的情景出现,孩子所表现出的是再一次的伤心和哭泣。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这时候所展示的教育行为,就能很快阻止孩子的这种情绪。但在幼儿园中年轻的教师往往会人们说的那种,哪壶不开,偏提哪壶的错误行为,比如,一句:“好了,宝宝,我们不哭了,等一会儿,我们去找妈妈吧,”这样一句话的心里刺激,对孩子无疑是如雷轰顶的感觉,年幼的孩子,他的注意力极易转移,在苦恼的情绪激烈呈现的时候,也许一句小名,会唤起他的亲切感,也许一个好玩的玩具,一个能够能活动的图像,一个好听的信号符号,都会促成他哭闹的停止。所以,孩子对陌生环境的抵触和消极的情绪体验,是教师引导的第一关。然而孩子的害怕的表现,其实是人对于陌生环境的正常体现,但是对于特别激烈的反应情绪,跟孩子之前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我接受的一个班级里,有个独子,独孙的孩子,父亲是极端的爱恋,极度呵护,当进入到班级集体中来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异常激烈,哭闹之不便多说,所表现出来的是异常脱离集体,都不愿意与任何老师,任何孩子的靠近,只是非常执着得拿着一个没有连线的电话,一直嚷嚷着要跟父亲打电话,这样持续了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孩子渐渐走近老师和集体,在与其父亲的交流中,父亲也感知到了之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和看护,孩子的心理奶瓶一直没有断奶,所以,孩子的入园行为习惯于孩子3岁之前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2)对新奇刺激的异常兴奋。


也许对于孩子大哭大闹的现象来说,兴奋的表现也是另一个极端的家庭教育的再现。大哭大闹的孩子如果是圈养的绵羊的话,而兴奋异常的孩子就是散养的灰太狼。他们每天由看护者跟着,在任何的环境,任何的地点,都可以停息,只要他们喜欢,他们可以不睡午觉,可以吃饭不洗手,可以一直玩电脑,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在幼儿园中,他们是最危险,最没有规矩,最成不了方圆的一群孩子,入园初这群孩子一定是最吸引我们的眼球,他们是闯祸的首选,他们是争执的首端,他们像猴似的乱串,是最不遵守规则的群体。对于这群孩子,你想在一整天让他守住左右规则是异想天开的事情,要说服他们,的确要采用一定的方式加以“调教”。然而严厉的强制执行,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信号在空间,在感觉统合之中的暗示作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体现教育行为,教育目的的导向。


(3)自我保护的自我禁闭。


除了刚才的两种极端,还有的另一种较为温婉的情绪。那就是,自我禁闭。他们不哭,不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稳定不是3岁孩子的状态,其实他们的心理还是比较强大的,他们对所看见的一切都懂,都会,都明白,只是因为与陌生环境相比,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这些孩子很聪明,他们心智也是很成熟的,但是他们的内心也在拒绝进入集体空间的意念,他们只是表现出来的非极端行为罢了。在我接受的一个班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很沉稳,从不哭闹,外婆以为他还是比较喜欢幼儿园的,老师也认为这个孩子适应性比较强,也许就是他的不哭不闹,不调皮,遮掩了我们关注的眼神。一次外婆说,他父亲送他的一只手表在幼儿园不见了。外婆心疼的唠叨,孩子就接口说,幼儿园不好,所以就不要去了。而对于成人来说,不会有这个天真的想法,这只是3岁儿童的障眼法,所以我就想至少要把事情弄清楚,于是老师在她外婆不在场的前提下,询问了他关于手表的事情,孩子说手表在家里的米袋里藏好了,经再三追问,孩子才述说真相,原来孩子是不愿意来幼儿园上学,所以把手表藏起来,表明幼儿园会丢东西,让外婆生气,从而达到不让他去幼儿园的目的。可经与外婆沟通,外婆不相信孩子会这样想,经过反复沟通和交流,孩子的表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踪了,外婆终于了解到外孙的“厌学”状况的真相,齐心协力的做通了孩子的工作。


这样的孩子心里有着清晰的思维模式,只是他们不走极端,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是稳定的,不哭不闹,但心理对环境的改变是有一种抵触情绪,总之与前两种的起因是一致的,就是他们不愿改变现存状态。与第一种状态相比,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是温馨的信号暗示,让他觉得,现存状态与原有环境的密切关系,而比如他爱父亲,但父亲是远洋轮上的船副,他是不能天天可以见面的,但是我们用他父亲的帅气照片张扬他的骄傲与幸福,他会慢慢觉得集体的陌生环境在贴近他的最柔软的地方,而集体环境的吸引就从父亲的照片开始。


2.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


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于家庭。主要成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以自我为中心。在独生子女遍布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占我班90%的比例,因此,家庭中,是4个老人2个大人围绕一个小孩,其所以的行为都在这六个成人的强度关注下进行,因此,其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东西,都是由六位家长的替代,因此孩子的个性都依赖于成人的孜孜不倦的悉心关心下进行。


(2)因为过度的溺爱,孩子的注意力相对容易分散。孩子在睡觉是要求家长抱着睡,吃饭时要求看着电视吃,有的甚至在游戏追逐中吃饭,因此午餐和午睡和学习习惯极差。


(3)父母与长辈的教育矛盾形成孩子习惯养成的冲突。表现在孩子身上的习惯养成的不一。父母希望孩子接受比较西化的教育,比如穿衣较少,不喜欢捂。长辈喜欢包裹,孩子的衣服穿得厚重。父母喜欢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而长辈喜欢包办替代。父母喜欢培养孩子享受生活的优越,而长辈喜欢孩子能勤俭节约。这些教育意识的冲突,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不定型的习惯。


(二)制定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参考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制定了相应的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1、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正确洗衣手,穿脱和折叠衣裤,自己用餐,喝水。


2、文明礼貌行为:会主动招呼熟悉的人,学习使用简单地礼貌用语,在成人的启发下能帮助别人,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卫生行为习惯:早晚刷牙、洗脸、漱口、饭前便后洗手、学习使用毛巾、手帕、纸巾,保持仪表整洁、手脸干净、愿意洗澡洗头、剪指甲等,不乱扔垃圾。


3、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挖鼻孔,不乱咬手指甲,不做危险的动作,知道避开日常生活中的危险。


4、学习习惯:养成倾听的习惯,愿意在游戏中学习,并学习收拾整理玩具和学习用品。


(三)幼儿行为习惯的个案研究。


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他们生活在不同有家庭背景中,所受的教育也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有其差异性。为此,我们注重对幼儿行为习惯的个案研究。


案例1:小班区域活动结束后,我总是看见墙边、桌下都是被小朋友遗落的积木、玩具等,虽然活动时,我也多次提醒孩子把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但每次到了整理玩具时我还是看见玩具放错地方,如何让小朋友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整理物品、爱惜玩具的习惯呢?我就采用了故事暗示的方法进行提醒。那天我提前十分钟结束游戏,小朋友在我的提示下手忙脚乱地整理着玩具,待他们坐定后,我故作宝宝的哭声:“呜呜……是谁在哭呀?”小朋友在我的暗示下开始用眼四处搜寻,明明迅速地捡起他前边椅子下的小狗向我跑来:“老师,是它在哭。”我马上接过小狗边拍边问:“小狗,你为什么哭呀?”小朋友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小朋友把它扔在地上,不管它就哭了。”“它想妈妈了,它要回家”“那有谁能把它送回家呢?”“我,我……”小朋友都抢着把小狗送回了家。接着我就说:“老师还听到有好多小积木、小玩具在角落里哭呢?在哪里呀?”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四处寻找,“老师,我找到小碗了。”“老师,这里有橡皮泥”“请你们把它送回家好吗?”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玩具终于都回到了家。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引导,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乐于接受故事暗示的方法来引导,而不要一味地强制性地要求这样,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贵在持之以恒,坚持引导,并采用更多的教育机智让孩子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


幼儿个体行为的个案记录:积极的暗示鼓励比消极的语言刺激要好。


案例2:在班上设置了“宝宝学会了”专栏,用不同颜色的泡泡来表示小朋友不同方面的进步,如红颜色表示能高高兴兴上幼儿园,黄颜色表示能好好吃饭,绿颜色表示能安静入睡。把小朋友的照片贴在一条小鱼里,每周评比一次。这样,既记录了幼儿的表现,同时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得到泡泡,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规定。这种暗示鼓励法,督促孩子,强化习惯,可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幼儿家庭个案的研究记录:


案例3:我班韩思奇小朋友的家长也根据这个办法在家里实施了暗示鼓励法,对孩子存在的问题,设立了评比表,具体内容为8个,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孩子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晚上总结,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进行表扬和一定的奖励;韩思奇小朋友的妈妈发现这种图片提醒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运用信号提示培养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策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幼儿园里对幼儿一些行为习惯的培养经常使用的是反复说教提示法。每天教师都会反复地提醒幼儿:教室里不能跑,跑了摔跤了,出血了,多危险呀。户外运动时更是要提高嗓门,提醒个别幼儿:这样头倒着滑可以吗?这荡秋千不能用力地摇的,这支蜡笔宝宝怎么没有放到盒子里呀……这种反复的说教形成的弊端就是孩子们觉得老师的话罗嗦,听多了孩子们就会不以为然。而信号提示法,创设了孩子们能读懂的“语言”符号,让他们在有信号提示的竟境中理解一些规则,从而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班幼儿的行为明显受支配。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作用大,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


特别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孩子在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存在着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如:入厕问题:不会自己脱、提裤子,入厕拥挤打闹;洗手弄湿衣服、玩水、方法不正确;喝水不会自己倒等一系列问题。如此问题的存在,不予克服,对于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将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习惯具有持续发展的特性。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起点,善于运用信号提示,从幼儿园小班起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为此我们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对幼儿实施了信号提示策略,以此培养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营造信号机制氛围,感受规则意识


(1)运用图文并茂的图示,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以我为中心,她的思维过程存在动作的行进之中,其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其行为的遥控面,更多的是无意的直觉行为,其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在行为活动中进行的,因此,贯穿于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暗示和引导作用。


比如,在娃娃小餐厅的边墙上设计了“就餐不讲话”、“小碗小勺爱干净”、提供 “拿餐具-盛饭-吃饭-送回餐具”的示意图让幼儿自己照着做,对照这些小标志,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同时,针对幼儿掉饭粒现象中,运用故事《大公鸡与漏嘴巴》让幼儿珍惜粮食,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


(2)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作为年幼懵懂的小班幼儿,她的行为意识还处在未被启开的萌芽状态,而小班幼儿语言的发展也处在呀呀过程,简单凭借语言的指导,缺少具体形象性的规则再现和行为辅导,而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孩子在行为作用中显现,小班幼儿特点就是,酷爱模仿,极易受到暗示。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暗示和模仿的参照物,要经常性的显现和督促,让孩子在日常的行为中有物可仿,有样可学,从视觉上给幼儿适当地刺激,效果也许会出奇制胜。


幼儿每次进入盥洗室时,用“温馨”的提示,时刻提醒着孩子们遵守必要的生活常规,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学会了正确洗手、如厕、爱讲卫生等良好常规。在盥洗室环境的创设上,张贴洗手步骤图,让孩子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水池边的小镜子提示着孩子们要讲卫生;另外,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盥洗用品:肥皂(不同颜色、形状的肥皂、洗手液、纸肥皂)、洗手刷,吸引孩子借助一些小工具来洗净双手;而便器上一只只可爱的小手也提醒着孩子们如厕后随手冲洗(轻轻一按,哗……),在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孩子们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同时,还专门设计了“水龙头哭了”、“小肥皂笑了”的小标志,以提醒幼儿节约用水,正确使用肥皂。如午睡:经常发现午休的孩子不是将自己的鞋子乱放,就是把外套脱下来搭在自己的床头上,睡觉姿势也是多种多样:除了正确的侧卧外,鞋子摆放习惯不好,对此,;在摆放鞋子处贴上一对小脚丫,形象的标志便提醒幼儿将鞋子按次序摆放整齐;


(3)采用自编儿歌信号,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富有趣味性的儿歌是小班幼儿易于理解的,如教师将一些活动规则以儿歌的形式出现,是小朋友非常容易记忆与接受掌握的。如:幼儿吃点心之前洗好小手后,老师用儿歌的话提出了要求,“左手右手抱一抱,洗好小手吃点心”,从而提醒幼儿洗干净的小手不要再摸其它的东西了,小朋友也能主动地将自己的小手十指互相抱在一起。“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洗洗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间指缝都搓到,哗哗流水冲一冲,我的小手洗净了。”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给孩子们做示范,帮助个别年龄较小、体弱的孩子,当孩子们念完儿歌的小手都变干净了,谁也没有打湿衣物,老师的批评没有了,小朋友的告状也没有了,大家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还如午睡转被窝时,用儿歌教会幼儿学会钻被窝的方法:“先开一扇门,躺下把脚伸,小门关关紧、睡觉真安心;幼儿午睡时,教师朗诵了儿歌《睡觉》:宝宝要睡觉,不拍也不摇,眼睛闭闭好,不哭也不闹。还设计了一些富有童趣的标志图贴在休息室的墙壁上,如整理衣服的:脱外套—叠整齐—放放好,折叠衣服时编了这样的儿歌: “一扇小门关起来,两扇小门关起来,两只小手抱一抱,小小头点一下,小小腰弯一下,看——我的衣服多整齐。”有了儿歌的陪伴,孩子对衣服的折叠兴趣大大提高了,在午睡时,哪个宝宝睡姿好,我还会奖给他一个笑脸的标志。在情景的提示与奖品的刺激下,幼儿渐渐的养成了良好的自理能力与良好的睡眠习惯。


(4)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对于三岁刚入园的孩子,面对一样的物品(水杯架、毛巾架、床、鞋柜)往往会认不清找不到,虽然老师都会为幼儿贴上小标志,但效果却不理想。主要原因这些标志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后指定给幼儿的,幼儿可能因为不喜欢、或者记不住。所以,从幼儿兴趣出发,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图案,然后,让幼儿去水杯架、毛巾架、床、鞋柜等处寻找相应的图案。在寻找的过程中,幼儿对自己的小标志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询问进行强化,幼儿便能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认识自己的物品。


2、选择多种信号形式,增强规则意识。


环境是隐藏的教师,无声的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发展性的环境,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不能有一处无用的空间,校园环境要跟着幼儿的需要变化,让环境学会“说话”,这样,幼儿就可以和环境进行“对话”。我们尽量减少无用的空间,利用了空间资源,如走廊,门厅,拐角,盥洗室等都会引起幼儿的注意。


晨间来园活动的肢体语言提示:每天来园活动中,有各别孩子还会哭,区域活动的规则在活动中起着有序有效的作用,我设计了不同的各区角标志贴在明显的位置,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如:各区角对应的墙上张贴了各种游戏的玩法、规则示意图以及技能示意图,让幼儿清楚地知道:图书区怎样一页一页地看书,怎样爱护图书;创意美工区,设计一只漂亮的水彩笔和一把形象的剪刀;表演区设计了跳舞的娃娃;娃娃家怎样玩,玩好后物品怎样摆放;构建区内有教师粘贴的建筑物;......这些会说话的标志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规则、有序地在区角活动区域进行操作。


老师运用多种方法,调整幼儿活动行为的作用,让环境说话。如“暗示法”,关于区域人数限定问题,采用 “进区卡”,幼儿喜欢哪个区就佩带哪个区的卡进行活动;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二是“图示法”,有些规则通过图示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如“娃娃家”的小脚印,脚印画得十分有趣,将一双双摆放正确的小鞋子(按左右脚)画成两张相向而笑的小脚印以提醒幼儿,当鞋放成一对好朋友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了,这些鞋印不仅是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教师可以使用肢体语言信号。如自身的肢体,做出不同的动作,用肢体提醒幼儿,用眼睛与幼儿对话。例如将食指立在嘴边,示意安静;队列训练时,老师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另外,我们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小班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中,效果非常好。


3、结合音乐节奏信号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强化规则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说,音乐可帮助幼儿建立一日活动中音乐指令的动力定型,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用音乐给他们发出信号。特别是对于新学期刚升班的幼儿,在幼儿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播放音乐,让孩子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产生愉悦、饱满的情趣,并逐步知道听到某一乐曲,就明白该干什么。比如:在进行教育活动前,放些节奏稳定速度较快的音乐,让幼儿自然的从游戏状态过渡到学习状态。如:当收拾玩过的桌面玩具时,弹奏《铃儿响叮当》的乐曲,当上课时就弹奏《找朋友》的乐曲:因此,在常规教育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音乐语言相结合。以至于在在入园、游戏、进餐、午睡、离园等活动环节中播放,当幼儿听到某一音乐,行为上、情绪上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学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很快的传递给幼儿正确的信息,让幼儿很快理解老师所表达的意图,从而让幼儿自觉,自愿得养成良好的习惯。


4、巧妙运用信号机制,巩固规则意识。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划分为各种活动区域,即跳跃区、平衡区、投掷区、钻、攀爬区等,在每个区域内设计与其内容相符的标志,这样幼儿便可以按标志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器械,到相应的活动区玩,在玩的时候便会自觉遵守本区内的游戏规则,以及设置安全标志,避免了户外活动散而乱的现象。


在组织户外幼儿排队时,老师经常需要大声地说话,如运用了一些符号、标志,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如幼儿随着标志变换队形,当教师手举 “◎”标志字形标志则变成双圆, “ㄧㄧ”是两竖队、 “○”走圆、“□”走方等,活动中出示这些符号标志,能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避免了教师喊破嗓子而后面的幼儿听不见的局面。


在户外活动场地上,跳房子图形中分别画着一只小脚印和两只小脚印,这样幼儿在跳房子的时候就掌握了单脚跳、双脚跳的规则了。还画有各种迷宫、跳房子的图形,迷宫内画有各种标志,指挥着幼儿进行走迷宫活动;


另外,教师在草地悬挂了各种户外标志,如小草也怕疼、花儿好看我不摘、滑滑梯上不推挤等,以提示其他幼儿遵守这些规则。


环境中的标志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指示,会暗示孩子按规则去做,教师只要运用得当,便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还能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组织、讲解的时间。因此,只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巧妙的利用一些小小的标志,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防止时间的隐性浪费。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们的孩子在慢慢长大,生活中还有许多习惯需要孩子去要养成,更需要班内教师的密切配合,家园的密切配合,拧成一股教育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促进巩固的作用。产生强大的影响,促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小班幼儿行为习惯的评价策略研究。


1.在日常情景中评价幼儿。


在真实的情景中,评价幼儿,不是刻意地创设一些情景,或者是设置一些问题来评价幼儿的发展。对幼儿行为的评价重点关注幼儿在自然情景中的表现记录,分析和评价。而是重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注重挖掘幼儿的优势,建立幼儿的自信心,以激发幼儿克服自己的弱项,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任务情景中评价幼儿。


任务评价法以是以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背景的,通过图示卡引导幼儿解读任务,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去完成任务的过程。主要表现幼儿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发展。评价项目和内容是在幼儿园和家庭都能够被观察到的行为和通过幼儿的行为能反映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3.在主题活动中评价幼儿。


每月的主题活动都是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幼儿典型的事件和行为表现,突出正面的鼓励性评价。在活动中全面真实地评价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并通过一些事件来教育和引导幼儿,促进他们的发展。


四.研究成效:


我们在研究初期和研究终期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客观真实的评价。从评价表中可以看出,运用提示符号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可行有效的。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友好合作交往的习惯等等。具体见下表:


(一)在日常活动中,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都隐藏着教育的契机。具体表现在:来园离园活动时,幼儿会用礼貌语向老师问早,他们还模仿着张贴在教室门口的礼貌语挂牌上的提示图,同伴之间相互问候,逐渐养成文明的礼仪习惯。教室门口的衣柜箱,有折叠衣服的步骤图,引导幼儿学习整理衣服、挂好自己的小包,从小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每天的区域活动中,根据区域场地的大小、材料的多少来规定相应的人数,一方面避免活动中人过多拥挤而导致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每一个区域活动前用小脚丫来表示区域活动中的人数。进入区域活动时,脱下来的鞋子正好放在小脚丫的标识图上。活动结束后,放一段较舒缓的音乐,让幼儿听着音乐轻轻地把材料放回规定的地方。区域活动讲评时,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每个幼儿把自己的相片或标志贴到评价栏里,表达自己真实地感受。进餐时,随着美妙的音乐幼儿有秩序地自己端起一盆菜,一碗饭,坐到餐桌前进餐。在这期间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会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还会将将餐具放好。午睡时,幼儿会边念儿歌,边折叠衣裤。如:衣服放放平,袖管抱一抱,衣服弯弯腰……。幼儿睡前把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能注意正确的睡姿,听着故事慢慢地入睡,不俯卧着睡。离园活动幼儿要回各自的家了,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也即将结束了,小朋友们会礼貌地向大家说声“再见”,和邻坐的同伴,互相拥抱。幼儿在日常的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感受到了集体生活温馨和快乐。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感官和身体动作来进行感受性地模仿学习。幼儿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合作,以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如:小班的幼儿刚入园时,依赖性强,什么事都懒得动手。吃饭不动手,脱衣不动手,入厕时也不会脱裤子。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的妈妈模仿着洗衣服的样儿,把衣服放进洗衣机里洗一洗,接着把衣服一件件地晾出来,晒干,最后折叠整齐。幼儿还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在把衣服放入“橱柜”时,还得看着柜子上的标识,放入相应的衣服或者裤子。娃娃家里,小女孩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抱娃娃,模仿给娃娃穿衣,喂奶等,但这些娃娃家中的玩具和餐具,幼儿会随意地摆放,于是我们在每个玩具柜里拍了相应的照片提示,让幼儿看着照片上的图示把玩具放在相应的地方。在游戏中,对娃娃也是更加地关心和爱护了,娃娃睡着了,会把娃娃轻轻地放入摇篮里,以前随手扔娃娃的现象没有了,娃娃家的物品也摆放整齐多了。幼儿通过反复地操作中、模仿学习游戏,儿歌提示、照片提示等多种方法,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提升了幼儿的品质。


(三)在家园共育中,强化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通过家园共育,不断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好习惯要在强化中牢固。为培养幼儿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首先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把小朋友们在园的表现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其次采取家长联系册、家访等形式走进每一个家庭,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再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使家园教育达成共识。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强化和巩固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结论和思考:


人的行为只有养成了一定的习惯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贯性,行为通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成为习惯。所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要和家庭紧密配合,家园创设一致的信号提示策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改变家长的观念,通过家园一致的教育方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以丰富多样和信号提示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六.参考文献:


1. 姜勇《幼儿园“生存”课程的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2. 李臣 《活动课程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年2月


文 .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科研论文:研读国学经典,提高幼儿教师人文素养
  • 下一篇:创设有效情境优化幼儿绘画活动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