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研论文:幼儿绘画指导中常见的误区及其对策摘要:关键词: 绘画是美术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种类,它是指运用线条、图形、颜色,通过造型、构图、设色等表现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上塑造视觉形象[1]。绘画活动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各种感官的发展,在幼儿的成长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并且,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绘画活动占着较大的比例。但是,受到专业经验欠缺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幼儿教师对绘画活动的指导中还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不当的指导抑制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影响孩子绘画的兴趣,无益于孩子的成长。纠正了教师在活动指导中的误区,才能让幼儿在参与绘画活动时,更好地发挥个性,快乐地进行创作。因此,我们要慎重对待幼儿绘画指导中的误区并积极探索改善对策。1.让孩子机械模仿。但是,我们反过来追溯我们的目标,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中有哪一点要求指出,要让孩子绘画的作品与实物或范图有一定的相似度了呢。很显然,在这样的绘画活动中,教师们教给孩子的就是机械的模仿。教师们只是把目标定为了“让孩子画得像”。我们这样的做法让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被扼杀了,让他们的创造力被忽视了。长此以往,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就会养成了没有范图就不会画画的习惯。 前几天,我们带小班的孩子出去春游,回来后请他们画一画看到的春天。孩子们因为外出时见到好多的花草树木,就都画了不少的花花草草。他们在上色时却出现了我们看似奇怪的现象。王一诺的花花草草都是红色的,徐梓雨的柳叶是黄蓝相间的,汪楚杰的树叶全是金黄的......配班张老师和韩老师看了都急了,怎么会这样?张老师赶紧用油画棒去帮他们修正,我也觉得有些奇怪,就帮孩子们回忆自己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我问他们各种景物分别是什么颜色的,他们回答的并没有错误。我就开始和他们单独交流,王一诺告诉我太阳光照在花草上是有点红红的,徐梓雨说她就是喜欢这样颜色的叶子,汪楚杰说到了秋天树叶就是金黄的......原来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想在更多的绘画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循循善诱地教孩子们用什么颜色画什么东西,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很多家长和教师只看孩子绘画的成绩,他们的评价标准无非就是“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像”就是逼真形象,“好”就是颜色饱满画面整洁。画得又像又好的幼儿就会被夸赞“有天赋”、“聪明能干”,画得不好的就训斥,甚至挖苦。这样的评价在无形中影响了大部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被训斥的幼儿会回避绘画活动,我们就会常常听到“老师我不会画!”之类的语言。二、幼儿绘画指导误区的改善策略。(1)在观察时,引导孩子用其它感官认识物品。如,用手摸一摸苹果,感受它的外形特征。同时,让孩子摸一摸,尝一尝,玩一玩,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会更具体化,而且也会让孩子更有兴趣参与活动。(3)让幼儿用语言细致地描述物体的外形。如,绘画蝌蚪时,引导幼儿先进行语言描述:一只小蝌蚪,圆圆的脑袋,细细的尾巴,扭呀扭。2.保护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不去强制性地让幼儿按固有色赋色。幼儿中出现的一些超常规赋色的现象,表现了他们天真的童心世界,在教育中教师不应将其作为幼儿的弱点或缺点加以克服纠正。正确的做法是保护幼儿独特新奇的想法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和热忱,启发他们积极参与体验各种各样的色彩的美感,鼓励他们大胆的运用色彩去告白内心的世界,去“说话”。(1)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评价,激励幼儿更完善地进行创作。如,有的幼儿在绘画大树时,不会安排树枝的位置,我们可以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宝贝,你的树干画的真漂亮,现在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树枝像我们平时看到什么一样呢?像不像我们的手指呢?”(3)组织幼儿相互评价,共同提高绘画水平。如,绘画作品展示出来了,让孩子们请自己的好朋友来看看自己的作品,互相讨论一下,每个人的作品都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互相交流自己的设想。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幼儿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向,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他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4]。绘画活动更是美术活动中幼儿平时最为热衷的一项,希望在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能利用更好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更自主、更快乐地进行创作。[1][3]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孔起英.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学前教育研究,1997,(3):41文 .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