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幼儿园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教师指导策略
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通过使用一些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并且利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建筑或构造物体和建筑物,幼儿是通过手的操作及其建构的作品,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的。
结构游戏对幼儿体、智、德、美的发展均具有促进作用。国外幼教界对幼儿结构游戏的研究教多。如:伊利沙白?S?赫施专门著有《论积木》,书中所列“幼儿积木课程的教育价值”对我们认识这类游戏特点并考虑如何予以有效切实的指导,具有启发借鉴作用。
幼儿结构游戏的发展更突出的表现在对结构材料的建构造型方面。最初,幼儿不会搭建物体,只是拿着积木材料玩,如拿一长条积木作飞机状,或敲打积木……。进而,幼儿逐步掌握了基本的建构技能,从能进行简单的堆砌,如幼儿将两三块四五块积木简单的叠垒在一起,然后推倒重来,反复进行堆砌动作,到逐渐能够叠高,并会延伸与平铺,如搭高楼、火车等,再进一步,幼儿能将几块积木架空,搭出门或桥,并出现围封的结构,将一些积木向四周延伸,围拢起来,中间形成一定的空间,如给小地位搭个“家”等,从而掌握了几种基本建构形式:叠高、延伸、平铺、架门、围封等,进而学习对称搭建。再往后,幼儿会运用大型与中小型积木综合搭建,并逐步能够依需要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如泡沫塑料,可乐瓶,易拉罐、废旧纸盒等,进行复杂形象地搭建并进行装饰,从而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如搭出可爱的幼儿园,动物城堡等。
伴随幼儿建构技能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也逐渐增强,由搭建后命名到能预先确定主题并坚持始终,结构游戏的主题情节也不断丰富、深化,如大班幼儿搭出立交桥,动物餐厅等等,甚至搭建出一组组相互联系的建筑群,如大班幼儿合作搭建出广场——包括幼儿园、商场、公园等一组完整的建筑造型。这不仅表明幼儿建构技能的增强,行为目的性的发展,以及对较广阔社会生活的认识,表明创造力的增强,同时也表明幼儿通过积木建筑活动,伙伴之间相互协调行为的能力和社会参与性水平的逐步提高。
教师了解了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特点,就不难调整自己在组织此类游戏的指导策略。
要有目标意识和条件意识。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结构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就必须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因此,在组织结构游戏时,教师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目标,并注意目标的多向性、层次性和阶段性。多向性是指一次结构游戏能指向多个发展目标;层次性是指同一目标要由小到大,由浅到深,步步递进;阶段性是针对目标的时间跨度来说的,如接插、镶嵌等技能目标就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阶段完成。其次,要有为幼儿创造良好游戏条件的意识,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的材料,保证足够的时间,创设宽敞的空间,营造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
要有分层次指导游戏的经验
教师要善于掌握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游戏发展的不同层次水平。如小班以模仿为主,大班应以创作为主。每个层次又要注意模仿、命题、创作这一规律。
要有处理好几个关系的能力
结构游戏的组织既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又有其独特的可变性。我们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处理好游戏主题与幼儿动机的关系
结构游戏常常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在选择和确定主题前,教师应充分体察幼儿的内在动机,尊重幼儿的意向,尽可能使游戏的主题与幼儿的动机一致。
2、 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主导是指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所具有的导航作用,主题则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要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学会激发兴趣,观察、诱导、鼓励、评价等指导策略。
3、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任何活动都有过程和结果,通过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培养什么样的人,《规程》中有明确的规定。注重过程即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尊重幼儿用自己独有的学习方式,学习速度来发展自己,结果应该是幼儿在已有基础上的发展,并指向预定目标,而不能简单的与预定目标划等号。因此,在结构游戏中重视过程的充分展开,既是给幼儿充分发展的机会。而对结果的评价也应结合幼儿园的活动过程来展开,有了良好的过程才会有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