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小班泥工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指导策略
【摘要】:
泥工活动是孩子们最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小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之一。在近两年的泥工活动中,我发现对于我们很多老师来说,我们常常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在认真开展了一年多的泥工活动后,我真切感受到了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合理的常规不仅为幼儿创造了一种有序的、和谐的生活,使他们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地形成一种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的规则意识和规范行为,还使遵守规则成为幼儿的自主行为。为此,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泥工活动常规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是幼儿顺利进行泥工活动的前提条件,孩子们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泥工活动常规,才能保证泥工活动顺利的开展,保证孩子们能够获得更多经验,更真切的感受泥工活动的乐趣。
【关键词】:泥工活动、常规培养、习惯养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一直认为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会影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教师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会因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也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泥工活动中的常规培养,包括了倾听习惯的培养、制作习惯的培养、整理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就是认真、仔细地听他人说话,要理解他人话语的意思。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活动中的基本常规,就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来说,倾听是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喜欢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活动的内容。其实我们老师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在组织孩子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有的孩子常常东张西望;提问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答非所问;更多的时候全班叽叽喳喳争着发言;老师提问时,话还没有说完,有的孩子就开始进话,从而打断了老师的话语,把话题扯得远远的……其实这都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所造成的。
1、首先要强化孩子的意识
我每次开展活动时,都会用“谁的眼睛最亮,谁的耳朵听最灵,谁的小脚放得最好”等短句来提醒孩子们,并会及时的表扬“嗯,朵朵眼睛最亮,笑笑坐得最神气!”还会及时提醒孩子“嘘…!老师喜欢仔细听老师说话的小宝贝,有事情要举手说”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安静地仔细地倾听他人说话。
2、其次要明确具体要求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孩子们往往会从直观的、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老师们在集体活动时每次活动的要求都不一样,总是随机添加,甚至于自己都忘了要求是什么,这就导致了孩子们的思维混乱,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因此,我们应该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同时又由于小班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还不能完整详细的记清老师的要求,那我们老师在对幼儿讲解要求时就要做到简明扼要。活动中我给我们年级组的孩子们定的要求是:一要认真听他人说话,不管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同学说话,都要认真听好他说了些什么;二是不随便插嘴,有什么意见、想法等别人说完了你再举手说;三是不要重复和别人一样的答案,要想想别的不同的答案。
3、积极鼓励表扬孩子
老师们千万不要吝啬你地表扬,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对孩子来说,是自我认可的动力,是对自我充满自信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些称赞他的话,能使其坚持不懈。每次活动,我都常常说:“呀!你的小耳朵真灵,这都被你听见了”“你真棒,听懂了老师的要求”“你能听出他说错了,可帮了他的大忙啦”“你真棒,你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哎”……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的鼓励,孩子们都会感受到倾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二、培养积极动手制作的习惯
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小班孩子,在家中多数是小公主、小皇帝,娇气、任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常规行为习惯的意识较弱。例如孩子拿到橡皮泥和泥工板后,总是急于把橡皮泥打开,结果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橡皮泥撒了一地,盖子弄破了,工具不见了,几种颜色的橡皮泥混在一起了,小朋友都忙于找东西椅子东倒西歪的……令老师手忙脚乱。为此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显得尤为重要。
1、利用儿歌或短句。
在引导幼儿坐姿上,我们采取了很贴切的 “一二三坐坐好”“小眼睛看哪里”等短句,让孩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看老师的示范。
2、采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的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取放工具方法。
可以告诉幼儿盒子里睡着许多的橡皮泥宝宝,要请他们出来时,要轻轻打开它们的棉被(盖子),要一个一个地请,可不能全部倒出来。做的时候可千万不能把不一样的橡皮泥宝宝混在一起,它们会不高兴的。做好后,要检查宝宝有没有睡好,再把他们的被子盖好。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里家长称他们为宝宝,而这里运用拟人化的语言,会使孩子很快地学会正确取放橡皮泥,这样老师在今后开展泥工活动时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时又形成了良好的开端习惯。
3、适时运用小苹果进行奖励。
通过小朋友的比赛,比比谁操作橡皮泥时最安静,没有随便离开位子,并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小苹果” 奖励。每次操作活动后的总结评价也可进行奖励。榜样的作用的巨大的,表扬的作用也是相当有效的。数次活动之后,教室里再也没有乱哄哄的现象了,孩子们都会坐在小椅子上安安静静地操作的。
三、培养活动后的整理习惯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其实可以做许多事情了,但由于我们带的是小班的孩子,刚开始时老师们总是事事亲为,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其实整理习惯应该从小班就开始好好重视。记得以前每次区域泥工活动以后,区域里都是一片狼藉:有些孩子的橡皮泥颜色全混在一起了;有些孩子没有把橡皮泥搓成大圆放好,以至于橡皮泥干了不可以用了;还有的孩子总是把橡皮泥罐胡乱往柜子里一塞,结果下次活动时满教室地找橡皮泥(他自己也忘记放在哪儿);有的是随手放在老师指定的柜子上,整个柜子上的橡皮泥罐东倒西歪的,由于盖子没盖好,橡皮泥撒了一地;泥工板随手丢进柜子里乱七八糟的;几乎整个操作区域都是孩子们制作时掉下的橡皮泥屑,全粘在地板上,不时还会有包装橡皮泥的塑料袋掉下……我们往往要像打扫战场一样的收拾。
其实及时整理操作材料这一活动要求就应该从小班开始培养,让孩子们明白自己操作的材料要收拾好才能离开,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方便了别人。例如:做泥工时把橡皮泥放在规定的地方,不到处乱放;做好后每一个小朋友都要主动把橡皮泥搓成汤圆宝宝放进盒子里并盖好;用过的垃圾要放在纸篓里;将桌椅摆放整齐;然后去洗手间洗手等。小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什么也不会,但只要你“画”啥就有啥!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整理习惯,因此我采取了以下这些方法:
1、采用标记法。
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材料“回归原处”,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方便、高效。小班我直接采用孩子自己的照片来作为标记,使橡皮泥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孩子一看就明白。到了中班、大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使用的标记范围就更广了,可以是数字标记、直接写上幼儿自己的姓名、还可以自己设计标记等。
2、运用游戏法。
收拾、整理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孩子玩了橡皮泥后容易乱扔、乱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老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的管理。当幼儿在收拾橡皮泥时,我们就会玩“回家家”的游戏,“我是橡皮泥,我的家在XX”“怎么工具宝宝还没有回家呢?”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了自己的橡皮泥该送什么地方,从而加深了幼儿东西拿哪里,放哪里的常规好习惯。
“孩子的成功教育要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时巴金老师曾说过的话,这充分说明了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当然常规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坚持常规培养,就一定能让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陪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就从我们的泥工活动开始吧!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幼儿教育》
3、《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和出路》--《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