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

时间: 2018-07-05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


① 幼儿音乐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幼儿音乐教育和其它教育活动相结合,共


同完成幼儿教育的总任务。1981年10月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提出“根据我国


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


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那么,何为


音乐教育呢?


② 幼儿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但因教育对象是幼儿,所以又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幼儿阶段


正处于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初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因此幼儿可以接受的一般都是


非常简单的、最初步的音乐教育,是最初步的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和培养。但是,正是这种早期的音乐


教育为幼儿提供发展其音乐才能的机会,是成人所能给予幼儿的最良好的关心和培养。


成人对幼儿进行的集体的音乐教育,一般包括唱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音乐欣赏和打击乐。


唱歌是以人声演唱带有语言(歌词)的音乐。歌曲因为有歌词,通俗易懂,比器乐曲更容易理解,因此是


比较常见的幼儿音乐教学的内容。


律动、舞蹈和音乐游戏都是在音乐伴奏下,用动作来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情绪,活动性质相同,因此在教学


中的要求和方法基本相同,常常归为一类。


律动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


作。幼儿律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模仿动作,其中包括对动物动作的模仿和对成人动作的模仿;另一种是舞


蹈基本动作的练习,是指将舞蹈或音乐游戏中比较复杂的动作抽出来用律动的形式单独练习,或将各种构


成舞蹈动作的基本动作因素组成律动进行练习。


舞蹈是通过音乐和人体动作塑造具体形象,表现一定主题的艺术。幼儿的舞蹈比较简单,大多数是由一些


基本的舞步、简单的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的变换所构成。幼儿舞蹈一般包括歌表演、集体舞、邀请舞、表演


舞和小歌舞剧。歌表演是在歌曲演唱中,配以简单的动作,参与歌曲内容和情绪的表达,是一种边唱边跳


的、比较简单的幼儿舞蹈,以歌为主,以动作为辅。集体舞是指在器乐曲或歌曲伴随下,舞蹈者动作一致


,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队形上可反复进行的幼儿舞蹈。邀请舞是指一部分幼儿当邀请者,先跳


一段或一遍舞蹈后,每一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一起跳,或者互换位置和角色,舞蹈重复进行。表演舞是指由


一部分舞蹈能力较强的幼儿表演的,或者全体幼儿为了节日和庆祝活动表演的退场的表演形式。小歌舞剧


是指用歌舞形式表演的,内容为幼儿所熟悉,有情节和角色的儿童剧。幼儿园音乐课的集体教学一般采用


歌表演、集体舞和邀请舞的舞蹈形式。


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游戏,游戏的动作、规则和音乐的结构、内容、性质、节拍和节奏


等有密切的联系。音乐游戏又分主题音乐游戏和无主题音乐游戏。有主题音乐游戏有情节和角色,游戏的


音乐有一个以上的音乐形象,游戏动作形象鲜明。如《狐狸和小兔》、《老鹰捉小鸡》。无主题音乐游戏


没有情节和角色,有队形的组织和变化,含有舞蹈、捕捉和竞赛的因素。如《抢椅子》、《拉个圆圈走走


》。


音乐欣赏是指让幼儿听或观赏难度比较大的,不宜自己表演的,但幼儿又能够理解的歌曲、器乐曲和舞蹈


。幼儿音乐欣赏的内容又分为三类:


(1)欣赏将要学习的其它音乐教学内容的教材。音乐课中唱歌、舞蹈、打击乐和音乐游戏的教材,有一


部分难度较大或篇幅较长,教师可将这类教材在正式教授之前,先让幼儿听或观赏,给予幼儿初步的音乐


印象,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配合其它音乐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


(2)欣赏专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一般包括歌曲、器乐曲和小歌舞剧。这类教材只要求幼儿欣赏


,不要求幼儿自己表演,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比较复杂的、占主要份量的教学内容。


(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向幼儿介绍常见的乐器和著名的音乐家。教师可以结合给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


向幼儿介绍几种常见的乐器,一般要求幼儿能够知道乐器的名称、乐器的外形和主要结构、乐器的音色。


音乐欣赏的教材有一部分是国内外著名音乐家为儿童所作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欣赏向幼儿介


绍其作者,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


打击乐又称节奏乐。打击乐是指用各种打击乐器单独演奏,击出各种节奏的变化。或者配合声乐曲和器乐


曲的节拍和节奏击出各种节奏的变化。


唱歌、律动、舞蹈和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打击乐,这四类活动共同构成完整的幼儿音乐活动,相互联系


,又分别独立。每一种音乐教育内容都有自己活动的形式和特点,如唱歌要“唱”,舞蹈、律动和音乐游


戏要“动”,音乐欣赏要“听”,打击乐要“奏”。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


步骤,培养幼儿在某一种音乐活劝中的独特技能。例如唱歌活动要培养幼儿掌握音准、发声、吐字等基本


的唱歌技能,学会生动、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这是只有在唱歌活动中才能培养的技能,其它各类教学内容


也分别训练幼儿掌握参加各种音乐活动的独特技能。


各项音乐教育内容都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等诸种音乐才能,这


些音乐才能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又互相促进,提高幼儿音乐活动的整体水平。幼儿在一项音乐教育内容中获


得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可以迁移到另一项音乐活动中,促进另一项音乐教育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例


如,在舞蹈教学中训练幼儿按音乐节拍做动作,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准确、敏锐的节奏感在唱歌、节奏


乐和音乐欣赏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学为其它音乐教育内容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唱歌活动是一项比较易于开展的音乐活动,但决不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唯一内容。不要把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上成单一的唱歌课,这样不但会使音乐课单调贫乏,也会使幼儿得不到多种音乐活动技能的培养。由于唱


歌活动主要使用的是幼儿自己的嗓音,可以比较少地受设备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易于普及。可是唱歌


活动并不能代替形式多样的舞蹈、音乐如果只一味地进行唱歌教学,学的歌曲再多也只是残缺不全的音乐


才能,无法使幼儿在多种音乐活动中发展自己多方面的音乐才能,学会进行各种音乐表演活动的音乐技能


,那么将抑制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比较均衡地分配教学时间,安排幼儿在


多种音乐活动中进行学习,让幼儿受到良好的、全面的音乐教育。


③ 那么,音乐教育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幼儿从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又在整体的


幼儿教育工作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1)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形式。音乐利用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等的特点变化,构成千变万化的


音乐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音乐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声音对幼儿来说,始终是富于吸引力的外部刺激。那些音乐形象鲜


明,音乐表现手段简洁生动的音乐作品最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对音乐的喜爱就如同喜爱游戏一样地


自然,音乐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广泛的影响。因此,家长和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音乐活动的形式对幼儿施以早期教育。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品尤其擅长表现人们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具有极强的情绪表现性。音乐作


品所表达的乐观向上情绪,诸如欢乐、愉悦、安详、活泼和庄严的情绪气氛将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健康、积极的情绪的体验将促使幼儿形成乐观进取的性格。音乐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复杂的内心情感,对


于丰富和发展幼儿情感也是非常有利的。同时,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劳动、团


结友爱、诚实勇敢等等的内容,无疑是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教育手段。


音乐又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要运用自己的听觉器官,这将训练和提高幼儿的听音能力


。敏锐的听觉不仅有利于感受音乐,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学习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语言发展水


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因此音乐活动中的听力训练会促进幼儿心智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唱歌时,借助学习歌词可以丰富词汇,理解语言的结构和节奏。通过演唱更准确地掌握语音,使幼


儿学会正确地咬字吐词。音乐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使幼儿获得人类社会


生活和自然界的种种知识和经验。


幼儿在参加音乐活动中的过程中,需要感受和理解音乐,发生活跃的心理活动。在倾听音乐时,首先要求


幼儿能全神贯注地听,具有良好的注意力。其次,幼儿对音乐意境的领会又促使幼儿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得到发展。幼儿通过学习,要达到自己独立地表演音乐作品的目的,这就要求幼儿运用记忆能力去重现音


乐作品。在表演中,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音乐的内容和意境进行想象,同时创造性地把自己对音乐


作品的理解溶入到表演之中。总之,音乐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心理机能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


音乐活动又是一种表演活动,需要幼儿运用自己的生理器官进行活动,这使得幼儿的生理器官及其机能不


断得到解决发展。唱歌活动中,幼儿的发声器官、呼吸系统等在运动中得到训练,趋于成熟。欣赏音乐时


,幼儿听觉器官的运用,使幼儿的听觉能力不断发展。尤其是幼儿律动、舞蹈和音乐游戏的练习,训练幼


儿各种动作技能,发展幼儿身体各部分协调动作、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音乐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音乐作品向幼儿展示的音乐形象充满艺术魅力,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


引起幼儿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向往。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点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最直接、最必需的是要教给幼儿最初步的音乐技能和音乐基础知识。简单的唱歌技


能,舞蹈的动作技能,乐器演奏的技能和各种音乐能力等等都是幼儿参加音乐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


他们今后继续参加音乐活动,发展音乐才能打下基础。对幼儿音乐技能和能力的培养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


水平,切忌将少年儿童或成人的要求搬到幼儿音乐教育中,使幼儿音乐教育小学化、成人化。


1981年10月教育部制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提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这为我们充


分发挥音乐教育手段的功能,促进幼儿整个身心的和谐、良好的发展提供了依据。《纲要》中提出幼儿园


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


。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治的兴趣性情和品格。


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任务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节奏感。


幼儿心理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兴趣在音乐活动中的首要地位。因为幼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直接受兴趣的支配,所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成为音乐教育的第一步。


节奏是最重要的音乐因素之一。从音乐的发展来看,是先有节奏,后有旋律与和声。节奏可以独立存在,


具有很强的情绪表现力。节奏是旋律的骨架,旋律不能脱离节奏而单独存在。没有节奏也就不可能有音乐


存在。所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很重要的。


节奏感是指人的运动神经对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的反应。


成人必须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幼儿具有较强的、较精细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离不


开幼儿的动作,成人可以引导幼儿从活动大肌肉的大动作过渡到活动小肌肉的小动作,然后由外观的身体


动作发展到将动作内化,在意识中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4)教给幼儿一定数量的有关唱歌和舞蹈的粗浅知识和技能,这是幼儿进一步进行音乐活动的必要条件



()通过音乐教育,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音乐感受力是指听音乐


时,感受到音乐高低、长短的运动,并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与之产生共鸣的能力。音乐


记忆力是指能重现和再认所听到的音乐的能力。音乐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和加


工,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的能力。音乐表现力是指表演音乐作品时,能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表


达出来的能力。


()以音乐形象感幼儿,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音乐是情绪的艺术,它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幼儿期情绪性强,而且易


受感染,成人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情绪性促进幼儿的情感由低级逐步向高级发展,丰富幼儿的情感。幼儿


期又是个性开始萌芽的时期,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和积极的情绪将对幼儿的性情和品格的形成产生潜移


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④ 在幼儿园的集体音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使施行的音乐教育适合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量力而行撮好状态是进行略高于


幼儿实际水平的音乐教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努力能够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选择教材、考虑教学方法和组织课堂教学时,都要贯彻量力而行的精神。例如选择唱歌教材,就要


严格掌握音域范围,还要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教材的主题应该是幼儿能够理解的,教材所表达的内


容和情感应该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感触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这样便于幼儿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感


受和理解音乐作品。选材时还应注意教材的艺术性,以进行高质量的音乐教育。所选教材应音乐形象鲜明


,音乐优美动听,具有艺术感染力。


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体现量力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心理活动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性,目的性较


差,活动往往凭兴趣,随意性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等,而且天性喜欢游戏。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游


戏的口吻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组织教学,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配合


使用直观教具,给予幼儿具体、直接的感性经验,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对一节音乐课内容的安排和组织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一节音乐课一般数个教学内容


组成。由小班初期的二个教学内容逐渐增加到大班末期的四个教学内容,多数情况下由三个教学内容组成


。教学内容数量的增长和上课时间的逐渐延长有关。小班有一节音乐课一般在1—20分钟,中班在20—2


分钟,大班在2—3分钟。这是幼儿可接受的、教学效果较好的一般时间范围。因为幼儿身心的承受性较


差,上课时间过长,会使幼儿十分疲劳,会消弱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控制一节


课中教学内容的份量及上课的时间,避免无限制地延长上课时间的现象。


一节音乐课的教学难度也要适合幼儿的水平,提出的教学要求应是幼儿可达到的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


一般一节课中只有一个教学内容是新学习的教材,有较大的难度,约占1/2的课时,成为一节课的主要内


容。其它的教学内容一般是复习性的内容。不能在一节课中安排两个有相当难度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结果


常常是顾此失彼,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针对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兴趣易转移,身体各部分器官易疲劳的特点,教师可利用音乐课由多项教


学内容构成的特点,尽量使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富于变化,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性质和


形式的不同来体现音乐课的多样性。音乐作品的不同主题和不同的音乐性质可以使幼儿在一节课进行多方


面的感受和想象,获得丰富的情绪体验。音乐课中的唱歌、舞蹈、打击乐等等的教学内容活动形式不同,


体现着音乐活动的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出活动量的差别。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形式的变化增加幼儿的兴趣,


并且注意动静交替,以减少幼儿生理上的疲劳。每一个教材在每一节课中的教学阶段不同,提出的教学要


求也不同,逐步提高的教学要求和变化的教学方法也使音乐教学具有多样性。因为音乐课中每一个音乐教


材都要在接连的数节课中才能教完。因此教师在安排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上、下相接的二节音乐


课的内容和教学进程,保持各个教材自身教学的连续性。


(2)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因为幼儿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幼儿对看得见、摸


得着的东西易于认识和理解。而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没有具体可见的实体形象,因而比较抽象,不易把


握。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生动的直接感知引起幼儿对音乐的想象,获得情绪体验,激起幼儿学习


的兴趣,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角。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向幼儿展示教材的音乐形象,通过示范将音乐作品表演给幼儿看,使幼儿直接


感受音乐作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为辅助的直观教学手段,为幼儿


提供借以理解音乐的感性印象和产生联想的丰富材料。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音乐作品的示范和直观教


具、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灵活使用,使幼儿通过直接观察和回想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得到的具体形象,和通


过听觉直接感知的音乐印象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比较生动、清晰的音乐形象和比较深刻的情绪体


验,帮助幼儿更确切、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幼儿认识音乐,往往需要依赖听觉、视觉和对语言表象的共


同感知,但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直观教具和语言提示都应有助于聆听音乐,以获得清晰的听觉感知


为主。


(3)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和顺序性。考虑到音乐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和


科学性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进行音乐教学,对幼儿施行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


进行音乐活动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其自身的顺序和联系。幼儿学习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虽然都是最


初步的、最基本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正确的、科学的训练能够使幼儿比较顺利地由简单到复杂


地掌握一些最初步的音乐技能和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唱歌技能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幼儿学会用自


然的声音唱歌,才能进一步训练幼儿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演唱不同性质的歌曲,唱出不同歌曲的情绪特点。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


律,教师应配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由低向高地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例如小班幼儿动作发展水平低,协调能


力差,舞蹈的动作常常手脚分解,而且只适于学习一些最简单的动作,象拍手、点头和小碎步等。到中、


大班,随着幼儿骨胳和肌肉的发育,舞蹈动作开始手脚结合,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象踵趾步、跑跳步等



(4)教师应注意对幼儿施行启发方式的教育。教育活动是教师和教育对象共同活动的过程,要想提高幼


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起幼儿的学习欲望,使幼


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主动地参加音乐活动。例如启发性提问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有机会多听


、多看、多想、多练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目的,以培养孩子为宗旨,不要


自己一味地介绍、讲解,只顾将知识填塞给幼儿,使幼儿被动地接受。启发的作用是给幼儿的思维明确一


个方向,给幼儿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听音乐去亲身感受和理解音乐,发展音乐才能。







.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科研论文:创设情境游戏,发展小班幼儿体育基本动作
  • 下一篇:《培养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策略》结题报告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