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美术活动现状分析
1、 教师美术评价注重外部表面,缺少幼儿情绪体验。
在目前的美术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美术教学观念浅薄,教学方式单一。一般目前的美术教学活动先引题,介绍自己的教学内容,然后交给幼儿作画或手工的技能技巧等,部分老师会出示示范画,美术活动结束,会将幼儿的作品与原稿对比,用“像或不像”的评价标准来进行。最近一次美术教学活动,观察到某班的一名教师教幼儿作画灯笼,教师利用欣赏图片的方式让幼儿看到灯笼外形是圆的,然后进行示范作画,灯笼先画什么,后画什么等。最后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一直提醒幼儿“本来老师说过了先画大圆,再画其他的部分”,“这里画的不够好”,“那边画的不够像”导致美术活动幼儿只为作画而作画,该老师在绘画过程中只关注幼儿的技能掌握,并没有及时观察幼儿的情绪。
2、 教师评价内容单一,缺少本质的观察,过分强调外在技能。
教师在评价作品时只关注内容的表面,注重画面结果与模板结果的一致性,过分强调其技能,缺少透过画面观察幼儿本质的需求。以下的一幅人物作品,教师简单评价为“”,却未能仔细观察画面中人物的线条所表现的心理现象。
3、 教师为评价的主体,忽视过程性评价,只注重结果。
每次的美术作品,教师都是评价的主体,以自身对幼儿作品表面的描述,格局的排列,比例的大小等几个方面来评价,一般更为关注幼儿作品的结果,画中技能技巧的表现,很少关注幼儿绘画的过程性描述,缺少绘画者幼儿的主观评价。
4、 教师评价、指导言语宽泛,缺少目的性。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从色彩是否丰富、大小、格局等是否得体为主,语言上长以“整体画的很不错”、“有进步”、“漂亮”等普遍概括性的言语进行,这类话语缺少明确的针对性,太过宽泛,不注重幼儿长远发展,在评价语言指导中,教师的指导语也常带有个人的生活经验,以自己生活接触的常态模式进行。一次在绘画过程中,教师看见有的幼儿把太阳涂成了黑色,就会指导“太阳有黑的吗?”。这种言语其实在暗示幼儿太阳没有黑色的,只有红色。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位教师以自己的认知经验框住了幼儿绘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