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区域情景的创设
【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小范围的游戏形式,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性作用,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持久性,我们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情景化创设: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综合自然资源,有效融合本土特色,创设游戏情境,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小班区域活动;情景创设;
兴趣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或区角活动,最早出现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在国外也被称作活动区域式开放教育,是指把一个活动室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通过让幼儿自主选择,并与材料和人(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员)互动的方式,组织和实施的教育活动。区域活动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园广泛采用。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区域游戏的空间里会形成比较宽松的心里氛围,学会交往、合作、语言表达等的能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刚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小班幼儿区域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以小班幼儿的兴趣为源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准备充分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活动方式,通过操作、探索、发现、讨论等活动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一、情景创设的生命力之源——兴趣。
(一)为何要关注幼儿兴趣?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因其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初涉学习活动等,使得他们的自控力、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性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弱,兴趣容易转移、自信心不足,造成各方面的发展受限制。而区域游戏是由儿童发起的探索活动,满足了儿童的需要。从中小班幼儿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游戏,是自由的时间段,儿童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游戏。因此,我们要关注幼儿兴趣,创设亲切、情趣的环境。
(二)创设区域活动情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小班幼儿在游戏的时候随意性较大。当我们给予一个明确的要求后,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现得很有耐心,而对一些枯燥的指令没有兴趣。由此可知,在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兴趣,是情景化创设的主要。教师是幼儿在活动区活动时的观察者,要认知聆听童声,解读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如:当我发现玩“娃娃家”游戏时孩子们特别喜欢当厨师时,就灵机一动,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好几个厨师帽,准备了两个大厨房,再鼓励孩子们自己制作了许多可操作的材料(各种废旧做的蔬菜和橡皮泥做的食物等),在此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新的兴趣点—蔬菜加工……,孩子们真是玩得不亦乐乎啊!这样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也愿意认真地去创造。同样的道理,发现幼儿特喜欢车时,我就鼓励孩子和家长合作做不同种类的汽车,布置“汽车大卖场”、“停车场”“加油站”等区角情境。当幼儿的愿望得到满足后,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所以说区域情景化创设源于孩子的兴趣,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有目标性、针对性地展开情景化引导,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会萌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班区域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的有效实施——材料选择。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操作、探索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幼儿总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的。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缺乏以物代物的能力,更多依赖真实的玩具。如:“娃娃家”中的仿真水果蔬菜、小沙发、餐具、小圆桌等营造温馨、自然的家庭氛围。同时要注重材料的可创造性。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废旧的“竹枕席”,孩子们在游戏中由枕凉席到拆凉席进而到串起来做“竹帘”、“糖果”“排骨”“项链”……等。布置中教师选择材料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当然,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以及幼儿作品的展示。 1、关注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层次性材料。
让环境和材料会说话是幼儿园区域活动最大的特点。为幼儿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暗示性环境,关注幼儿的不同能力的发展水平,在每一个区角中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供幼儿选择,这样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活动中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能动地学习,获得成功的几率会更大。此外,这样还会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在同伴里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机会,使自己与同伴们知己知彼。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在同一种活动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不能“一刀切”,应考虑幼儿的能力不同,使活动材料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活动需要,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2、关注幼儿年龄特征,提供生活化材料。
在活动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老师以自己的经验、感受而选择的活动区内容。以至于出现老师费了力,幼儿却不感兴趣的情景。再者,小班幼儿的活动范围较窄,经常对自己周边发生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所以当教师选择内容时,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面对自己摆弄的材料,幼儿更有亲切感,从而促进幼儿更大胆地操作、探索、发现。
3、关注幼儿年龄特征,提供指导性材料。
区域活动其性质是幼儿自愿选择的活动,在活动中,孩子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活动,因而这时隐性指导就远远比显形指导重要。这时老师就要积极有效地关注幼儿,指引幼儿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不断地引发幼儿去思考“为什么”、“怎么样”,不断地促进幼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兴趣、需要等,创设适宜的情景模式,引导幼儿积极自主地探索、摆弄材料,同时进行有效关注,不断调整活动中的环境材料,已达到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和谐发展的目的。我由孩子在众多游戏的不同细节中的表现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情景化创设因兴趣而具有生命力;其次是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恰当程度,情景化的创设不只局限于教师的语言提示.材料的设置往往会使情境化创设更精彩;最后是教师的指导、评价到位程度。教师在情景化的创设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游戏由于合理引导而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王晓菊.小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1)。 [2]景丽丽.在小班区域活动中,对生活区材料投放的研究[].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1,(02)。 [3]王景.浅谈小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 [4]何小芬.幼儿园开展小班区域活动的思考[].华章,2010,(08)。 []赵莉.小班区域情景创设研究和实践[].成长之路,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