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一个知、情、意融成一体的过程。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知识的获得不是我们教师教的,而是自身体验的结果。幼儿的学习过程不是抽象的思维过程,而是生动活泼的体验过程,因而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让幼儿获得体验,让幼儿在体验中学习,这不仅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而且是达到使哟额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他们往往通过个中“实验”来探明事物的特点、属性和关系,这些“实验”包括抓、闻、看、听、尝、摸等等,也就是运用他们的各种感官来学习,通过体验来学习。这种直接体验得到的知识比直接教给幼儿使之得到的知识保留得更加长久,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只要是幼儿亲身体验到的,不论多少、优劣都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教师应注重让幼儿通过体验获得知识。那么在科学活动中应注重幼儿在哪些过程中获得体验?教师应如何重视?这对幼儿的发展又有何意义呢? 教师应充分利用环境材料,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与感受。幼儿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这有利于唤起幼儿科学的好奇,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内部动机。在一次观摩课《有趣的泡泡》中,教师请幼儿探索泡泡水的配制这个环节中,发现叶童小朋友对于用吸管吹泡泡还没有相关的经验,怎么也吹不出泡泡,试了几次后,她也有些心灰意冷了。教师观察发现叶童没有很好的掌握吸管吹泡的方法,从而致使她认为是泡泡水调制得不够好,教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后适时的介入指导:“叶童,你想想哪里不对了,才吹不出泡泡呢?仔细检查一下”“哪里不对呢?”教师的语言引导她仔细检查一下问题,让叶童自己发现原来不是自己的泡泡水调制得不对,而是没有掌握好吹泡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叶童学会了吹的方法,也帮助她缩短试误的过程,保持了活动的积极性。可以认为叶童在这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的感觉,感受,体会、亲身操作,所获得的科学经验,科学兴趣和好奇——“为什么我吹不出来?”将成为她今后学习的基础。而叶童发现原来不是自己的泡泡水调制得不对,而是没有掌握好吹泡泡的方法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幼儿自己发现的过程。幼儿是否知道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幼儿通过直接经验来发现原因,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年时期的兴趣,对幼儿今后的成长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 二、教师创设交流机会,让幼儿在各种形式的交流过程中获得体验 三、教师创设情境 总之,注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体验,体验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即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态度。这些因素对幼儿的主体探索性学习和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超越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体现了《纲要》的知识定位和价值取向。
. .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