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论新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若干困惑与对策
摘要:新教师是幼儿园的新生力量,是幼儿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各个层面的关注。本文从刚刚步入幼教岗位的新教师角度出发,呈现了新教师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时的几个典型的困惑。并试图结合本人从事小班美术教育的实践经验及学习的相关知识阐述这些困惑以及相应的对策。文章以活动的纵向时间为轴,即:一、活动前备课时的困惑;二、活动时指导幼儿时的困惑;三、活动后评价的困惑。这三个阶段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了新教师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处理这些困惑的对策。新教师是幼儿园的新生力量,是幼儿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各个层面的关注。刚刚步入幼教岗位的新教师难免会遇到许多困惑与难题,通过多方的渠道,像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翻阅相关资料,及时反思更进归纳来解决问题。本人在执教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归纳了一些典型困惑并试图阐述相应的对策。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课前准备好活动需要的各个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幼儿美术教学,它必须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幼儿对美术活动材料的操作,才能实现美术活动的目标和体现它的价值所在。但是作为新教师往往会碰到以下困惑:每次在进行美术活动之前,新教师包括老教师都会考虑是不是需要准备一张范例,但需要反思的是是不是每次活动之前都需要准备好范例给幼儿作“参考”呢?有些时候我们新教师总是把范例作为带活动的“定心丸”觉得有了范例就万无一失样。通过讨教一些老教师结合实践的经验及所学的理论知识,我认为,并不是每次活动都需要准备范例。反过来,也不是说不准备范例就是没认真准备。必须在认真研究了教案及活动材料及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之后再决定是否需要准备完整的范例,或者把活动的重难点提出来进行范例,或者图片实物及其他幼儿的作品来作范例起到示范的效果,再或者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等等。有的幼儿说:“老师,老师,我想画一个黑色的太阳。”“因为,我觉得太阳太刺眼了,我想用乌云把它遮起来。”“老师,我看到的太阳公公就是白颜色的,不用涂红色的。”这是我出示范例让幼儿画他们眼中的太阳时,孩子们各抒己见,提出了好多我想都想不出来的“太阳”。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范例不能代表孩子们心中“太阳”的形象。在上述案例《太阳》中,在完成作品的时候教师需要向幼儿了解他画的太阳是今天看到的,还是你想象中的,还是脑海中留下的记忆形象。儿童画很多的时候,需要通过幼儿的讲述与表达才能理解画中的内容,教师或者家长不能一概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画的品质。评价小班幼儿的画更是要遵循肯定和表扬为主的原则,而且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表达方式和他自己的意图时,你才有评价权。小班幼儿自我评价是以成人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往往日常生活中家长甚至少数教师总是以“画得像不像”、“和老师的范画像不像”来评价幼儿的绘画能力,这跟我们教师长期通过使用范例来达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关系。我认为,教师使用范例必须慎重,长期使用范例教学会使幼儿形成这样的标准“跟老师画得一样的才是最好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作权,相信这样也才能达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最终目的。备课不仅仅是美术活动所需材料的准备,我认为更重要的便是对“备幼儿”,也就是正确把握幼儿的“学情”。比如在一个活动准备开展之前,教师应先估算多少幼儿能完全达到目标突破难点,又有多少幼儿能基本掌握重点,又有多少幼儿完成是有较大困难的。一般认为这三种程度的幼儿人数在数轴上呈倒U即是适宜的难度。当然,最理想的状态便是让不同程度的幼儿都能在原先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在不断地实践反思中,新教师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旁人的意见与建议也不能统统都吸收认同,要学会灵活变通。如小班下学期的手指点画活动《孔雀》中,在分析了自己班上的幼儿之后,我想大胆尝试让所有孩子们自己动手同时点画,有经验的老教师建议我还是继续采用小组轮流的形式进行,这样比较能够掌控一些。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仍然执意作一尝试。事后我反思了此次成功尝试的几个因素:一方面孩子们已经画了一个多学期,已经形成了一定得美术绘画常规;另一方面在每项指令发出之前我都强调了操作要求;此外材料的准备也要充分,如颜料量要适当以免倒翻,色彩要丰富,浓度要适合点画等等。(三)是否每个活动都应按备课的程序进行,如何估计可能发生的状况?关于对突发状况的估计,除了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外,我觉得在备课时,应尽量考虑周全各种状况并提前准备或者预防。包括在容易出乱的环节事先提要求和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材料的准备也应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尽量充分及保证活动顺利进行。(一)活动中如何读懂幼儿进行指导?首先,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小班幼儿在刚接触绘画的时候,正处于象征期涂鸦向意向表现期绘画过渡的阶段。涂鸦也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还可以通过孩子的涂鸦了解孩子的心情或者表达的意图甚至投射出这个孩子的性格倾向性。而且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性,而是根据自己构想与操作的结果不断地调整绘画主题,加上小班幼儿的小肌肉控制等能力的限制,所以有时候在旁人看来是在乱涂乱画。教师应针对具体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教师个别指导或适当降低难度,让幼儿能够得到有信心完成作品;或者及时疏导幼儿情绪,实在不行等幼儿情绪好转再请他完成。无论在什么样的活动中,幼儿都是学习的主人,新纲要提出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做到这些必须先读懂幼儿,再根据幼儿的各种情况来“对症下药”,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地反思与实践相信能做得更好。教师对幼儿绘画创作过程中出现困难的觉察能力,来自于教师对幼儿的长期观察。幼儿创作中遇到困难常常是不知道画什么,不知道怎么画,“画跑题”等,这是因为学前阶段的幼儿具有目的性不强、构思能力不完善并且容易受他人影响等特点造成的。三、 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如何进行才更科学有效美术教育集体活动作品评价,一般都放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可有时候往往会这样:活动已经差不多快结束了,教师想进行评价但是还有一些幼儿未完成作品。这个时候教师该怎么办?结合自己的实践反思,也借鉴了一些资料,我认为:首先要观察这些孩子作品完成的进度,及未完成的原因。毕竟是集体教育活动,若大部分幼儿未完成,教师就只能待下次活动大部分幼儿完成时再进行讲评。也可以讲完成的作品一一展示在墙上,利用平时活动间歇的时间进行评价。(二)教师评价个别幼儿作品时,其他幼儿不关注怎么办?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和教学的关键点到为止,不要过度针对某个问题反复评价和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成功和进步,从而做到发起幼儿下次创作的愿望和信心,也是为了让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从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3〕朱家雄 林琳 吕坚 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范晓利《新教师困惑及对策》当代学前教育学2008年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