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消极情绪的安抚策略

时间: 2018-02-11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消极情绪的安抚策略

摘要:  一、小班幼儿消极情绪表现   (一)哭哭啼啼   存在分离焦虑的幼儿最为突出的行为表现在于:不愿意上幼儿园,甚至从早晨起床便会对上幼儿园存在抵触心理。能讲通道理型的幼儿会尝试自我克制,上幼儿园的路上会一边对家人表示“我不哭了,我不哭了”,一边情不自禁地流眼泪,待到进教室门,还会不安地一再要求和家长抱一抱或闻一闻;强烈抗拒型的幼儿,通常是被家长以哄、骗、威吓或拖拉的方式送进幼儿园,待到进教室门,会紧紧拉着家长的衣服或两手两脚紧紧抱着家长不愿松手;而进班级后,部分幼儿坐在椅子上表现出无助的哭,部分幼儿被玩具吸引转移了注意力,亦有部分幼儿会选择一处偏僻的角落将自己“藏起来”等等。   分离焦虑的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另一表现为恐惧。他们在本班教室以外,幼儿园的其他地方,都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慌、紧张。对老师,特别是其他班级老师的主动交流,会紧张地不予理睬或躲避、甚至哭闹。   分离焦虑的幼儿通常还会有胆怯的表现。如教学活动中不敢举手发言,碰到困难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老师一问话,不是哭就是不敢作答,怯于表现。而有的幼儿不敢与人单独交往,不肯独自睡觉,在集体面前更不敢表现自己。   (一)哭哭啼啼   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首先是因为不熟悉环境,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会使孩子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其次,幼儿入园前自理能力较弱,入园后离开家人,一时间不能适应没有亲人的细致照料;最后,家庭生活的自由性遇到了集体生活的规则化,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变化,长久以来的习惯在猛然间需要改变,而这种改变对幼儿来说,无疑是比较难以接受的。

  (三)恐惧   孩子心理胆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交往欲受抑制:孩子出生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与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出和别人交往的欲望。而过度的限制,让孩子逐渐不愿与人交往;二是自主性发展受阻: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出生8个月至三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表现在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并产生最初的自我认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的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反抗时期。部分家长未意识到这点,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压抑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形成了胆怯心理;三是自尊心受挫: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   (一)直接进行肌肤接触 幼儿园保教人员模拟家庭式的人际关系,亲切地唤孩子的小名,以轻柔的话语、亲热的搂抱来抚触平息幼儿的焦虑,能够给孩子母亲般的感觉、家的温暖,使其产生安全感。

  (二)适度的支持参与   小班幼儿的行为容易受其情绪的支配,往往“凭兴趣做事”,亦是“情绪的俘虏”。他们对周围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想看、想摸、想做。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乐于学习,愿意听话;情绪不好时,则什么都不爱动,不爱学,也不愿意听话。所以当幼儿表现出“自己来”行为时,支持参与是有效的情感回应策略,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激励。   

  (三)进行暗示引导   为什么用了这个策略,尖叫声反而更多呢?我认为:首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好模仿,情绪情感易相互感染;其次,他们尚处于道德感、秩序感的萌芽期,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往往会好的、坏的都模仿,并且他们觉得这样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再者,用声音表现情绪情感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总喜欢用锤子敲敲打打,喜欢听到积木被推倒的声音,喜欢高兴时尖叫等等。   孩子的任何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而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在面对孩子“自己来”、“碰不得”等表现时,进行适度满足,可以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并达到我们预期的教育目的。例如:小班有些孩子早上会出现哭哭啼啼不肯上学,或是被爸爸妈妈哄着骗着来,那么笔者认为可以满足幼儿带着一件自己比较喜欢的东西来幼儿园。如洋娃娃、玩具汽车。这种情感“贿赂”是克服幼儿消极情绪的良方。   除以上策略方法外,保教人员还要适当地允许并帮助幼儿宣泄负面情绪,即让幼儿适度发一些脾气、哭闹,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当孩子有了烦恼和委屈时,将孩子抱在怀里,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让孩子在哭诉的过程中宣泄心中的不快。   幼儿对亲人的依恋是因为亲人对他们足够的关怀与照料,幼儿进入陌生的幼儿园后,为抚慰其内心的压力和不安全感,保教人员也就需要给予其相等程度甚至更多的关怀与照料,赋予他们如母亲般的温暖和慈爱。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09)

.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幼儿爱科学的好习惯
  • 下一篇:科研论文:有效提高户外体育活动质量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