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科研论文:论幼儿分享与习惯意识的培养

时间: 2016-07-02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幼儿分享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对幼儿性格、社会交往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三个实验的研究说明幼儿分享意识与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和纵观国内外教育学家对分享教育的见解和经验确认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习惯的可行性。同时对幼儿分享意识与习惯培养的提出了几点策略:为幼儿提供有利的“分享”环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在主题背景下强化幼儿“分享”行为。最后通过具体的实验实践的结果与分析总结出强化了分享的意识,产生了分享的行为和分享已从物质分享升华为精神分享的结论。

【关键词】分享、意识、习惯、情感、规则

一、幼儿分享意识与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有人对于分享行为方面的研究作了这样三个实验: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多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调查:在2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占9%;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4%;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必然对幼儿的个体发展,集体生活,对当今的和谐社会造成了影响。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描述一:一天下午吃哈密瓜时,我发现孩子们到盘前哈密瓜时都是仔细端详一番后,快速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西瓜,而只有个别不爱吃西瓜的孩子拿了小的。

  描述二:在一次《玩具总动员》活动时,我问:“玩具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继续问:“怎么轮着玩?”大多数的幼儿回答:“先给好朋友玩然后我再玩”等玩具出现时,大多数的幼儿就抢着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不断发生争吵,表现出强烈地独霸意识。

  描述三:我向班上的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有两块面包,一个大,一个小,那么你拿哪个呢?”令人惊讶的是90%的幼儿都说:“我把大的给别人,把小的留给自己。”但在拿面包时还是先挑大的。   

  误区一:教育时机不当造成孩子软弱个性   

  误区二:奖励方式欠妥助长孩子功利思想 为此无论是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社会进步的层面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我们都很有必要进行“培养分享意识与习惯的探索研究”。

  (二)可行性   纵观国内外有多少教育学家对分享教育提出过他们各自的意见,专家们的经验也为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习惯方面指明了方向:   瑞格德(Rheingid,197)等人观察了13-18个月的幼儿在类似家庭环境中,同父母或其他承认的相互作用,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做出依次或多次的分享行为,年龄稍长的孩子分享的范围和程度则更高。   塞尔曼(197)研究了在理解别人观点方面不同年龄的发展水平,从学前儿童到青少年经历了自我中心的角  色理解(大约4-岁),不理解别人的动机,他们主要对外在提示做出反应,不能推断别人的思想,因此分享行为很少。   在幼儿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在园的时间多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让幼儿形成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易懂的语言或文艺形式不断向幼儿提出明确的分享行为要求,帮助他们体验分享的快乐。如: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等到游戏结束时,教师还可以对幼儿说:“老师和你一起玩真开心,谢谢你把玩具分给我玩!”我们还可以为幼儿举行“分享日”“生日会”等,让幼儿形成分享的习惯,同时,我们还可以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做出正面强化,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应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或表扬等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愿发生类似的行为。当幼儿的分享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强化。幼儿就会自觉的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当然,老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分享”观念   问题一:幼儿是家中“特殊”的成员   家里有了好东西,家长有时会提出与幼儿共同分享,幼儿往往会不愿,要求孩子拿“最小的”“最差的” 更是让幼儿难以接受。父母讲故事“孔融让梨”“李小多分果果”的故事,幼儿才勉为其难。事实上,在这些“活动”中,绝大多数幼儿都“谦让”了,但这种“谦让”并非孩子的自愿,许多是被迫的——或是出于集体的压力,或是出于家长的要求。家长这是生硬地要求孩子做出谦让的行为。笔者就曾见过这样的一个例子:父母从外面回来买了贡橘,幼儿很是喜欢,拿着袋子就往房间走。这时父母要求分一些给爷爷奶奶,幼儿当然“谦让”了,可是送完贡橘回来孩子就哭了。显然,这时的分享教育是不成功的。

  问题三:幼儿被迫与同伴分享。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要做个有心人,平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物品时,父母有意识地将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有了东西给爷爷奶奶一份,自己留一份,再给幼儿一份;当自己有了快乐的体验时,也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父母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吗?”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父母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父母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提高功效的。 分享活动是打开独生子女个性弱点的突破口,它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幼儿所乐于接受,使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实践证明:教育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是明显的,通过教育孩子们已真正学会分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上述方法虽然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它们总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幼儿“分享意识与习惯”的调查评价表(实验初期)

  在实验初期2名幼儿中,在分享食物方面好的有 18人,一般的为人较差的2人;在分享玩具、图书表现好的10人,一般的10人,较差的人;在分享快乐方面好的4人,一般的人,差的1人;分担哀愁好的2人,一般的人,差的17人。   在实验末期2名幼儿中,在分享食物方面好的有 21人,一般的为3人较差的1人;在分享玩具、图书表现好的18人,一般的4人,较差的3人;在分享快乐方面好的1人,一般的7人,差的3人;分担哀愁好的13人,一般的7人,差的人。

  通过两次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起初对于分享仅会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图书等自己的玩具用品只是部分的孩子,而对于精神方面的分享几乎是零。而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从调查数据上显示孩子不仅在物质分享有了提高,在精神方面的分享也突飞猛进的。由此我们也发觉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增强了,分享的行为也产生了。

  1、强化了分享的意识,产生了分享的行为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而自觉的分享行为时,他们也便亲自体验分享的快乐,产生分享的情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引导幼儿从物质分享开始,进而至精神分享,从分享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进而至分享幼儿园、家乡和国家变化的喜悦。幼儿的情感是与认识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为了丰富幼儿的知识,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向孔融学习,同时在班上开展了“我的玩具大家玩”、“我的图书大家看”等主题分享活动。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着各自喜欢的但不是自己的玩具,从“分享”中体验到快乐。此外,我们借助每个月的集体生日会,让孩子们分享着彼此生日的快乐,传递相互间生日的祝福。在“生日会”上蛋糕、糖果等成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教师还利用“生日会”的过程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生日歌,送上生日祝福语、请“小寿星”简要谈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和大家分享具有象征意义的“长寿面“,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的快乐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2]张春梅 《培养幼儿分享意识》 《现代幼教》 合肥市长江东路221号合肥幼师 2004年月2日第三期; [4]《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2 版; 源 课 .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早期阅读教育
  • 下一篇:科研论文: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