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级管理的科研论文:对幼儿园新教师班级常规管理的若干建议
【摘要】: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幼教工作者来说,在对幼儿班级的常规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本文根据幼儿自律性差、喜欢鼓励等特点,从班级规划、管理办法、指导策略、学习反思等方面提出笔者关于班级常规管理的设想,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策略,以期对刚刚参加幼教工作的年轻教师产生些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新教师;班级常规管理。
对于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幼教工作者来说,在幼儿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常常听到刚刚加盟幼教的工作者抱怨:“在常规管理中,当我帮幼儿制定常规后,他们往往只能按照我的要求实施一段时间,几天之后就把常规全部忘在脑后了,开始为所欲为;有的幼儿在老师在的情况下能很自觉地遵守常规,当老师不在时,他们就像小疯子一样,真让人受不了。”
笔者所在的银河幼儿园是一个仅有六年历史的新办幼儿园,园中的教师大多也是为幼教经验不太丰富的新教师。在老教师不能一对一指导新教师的情况下,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班级常规管理,既要体现对幼儿的充分尊重,给予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又能让幼儿在集体中有约束自己的能力,形成一个有效的班集体,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直是全幼儿园教师比较关注的课题。笔者的执教生涯始自银河幼儿园,随着银河幼儿园跨入六岁园龄,本人也有了六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根据自己这六年来在幼教工作中跌爬滚打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与刚刚加盟幼教事业的同行者们分享。
一、班级规划
班级规划包括对幼儿进行编组、规划幼儿活动空间以及班级物品的摆放,也就是教师对人、物和空间的规划。班级规划是班级常规管理的第一步,为班级常规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教师只有通过对人、物、空间的合理的规划,给幼儿一个融洽、有序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实施常规管理。
1、对幼儿进行编组。当新教师接手一个班级时,要充分了解该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生长规律以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生活背景,以便于对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编组。每组以4-人为宜,要注意性格互补和性别搭配,如:淘气的幼儿和文静的幼儿坐在一起,外向的幼儿和内向的幼儿坐在一起,这样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组都要选出小组长或值日生,小组长(值日生)的选举权应该交给该组幼儿,幼儿也可以轮流担任组长,让幼儿真正成为管理班级的小主人。
2、合理规划幼儿活动的空间。幼儿园的生活是保教结合的,为了更有效地完成保育和教育任务,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生活区域和学习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割。幼儿都很好动,所以幼儿的生活、学习以及区域活动的空间要大小适宜,不能太小,避免幼儿之间因为摩擦而引起的争端,给班级常规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班级物品的摆放。秩序感养成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期,像幼儿常用的剪刀、胶水、学习用书等物品都要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以方便幼儿拿放。区域活动的材料摆放要整齐,拿放有序,以培育幼儿的秩序感。
二、管理办法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教师要和幼儿一起制定常规,持之以恒、有所侧重地实施,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增强幼儿遵守常规的意识。
1、师生共同制定常规。班级的管理者不只是老师,幼儿是班级中的一员,同样有班级管理的责任。幼儿参与班级管理可以让他们更加明确当前所制定的常规,能够调动幼儿遵守常规的自主性。所以,在常规建立时,教师把对幼儿的要求放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提出,并与幼儿们共同讨论、一起来制定常规,由传统的老师强制性的“要幼儿们怎么做”转化成幼儿自主地“我要怎么做”,建立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实施常规的积极性。
2、常规内容具体化。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常规的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而应把常规具体细化到每一个执行动作。如进行课前准备时,有的老师会说:“我请小朋友坐好。”这样的话是很笼统的,教师应该把“坐好”细化到每一步,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话,小胸脯挺起来,小手放在大腿上。”这样更利于幼儿执行,尤其是年龄小的幼儿。
3、常规的执行有所侧重。常规的制定也要有先有后,如果在同一天中制定并执行多个常规,幼儿会感觉很疲惫,最终会导致一个都执行不了。所以每周的常规要有一至两个侧重点,以便幼儿更好地执行。如:第一周刚开学,主要围绕幼儿的来园时间开展常规教育;第二周则可以侧重幼儿的进餐情况开展常规活动。这样让幼儿基本掌握了一个常规后再进行另一个常规教育,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4、持之以恒实施常规。在制定出一定的常规后,一定要提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来掌握常规,再根据幼儿的实践来修改常规,使常规真正具有科学性,并成为幼儿行为的指南。
制定的常规不能只是在制定的当天实施,而要每天进行巩固。作为教师,对制定的常规应该保持一贯性,持之以恒地实施,只有这样做,幼儿才会照章行事,便于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
、建立激励机制。情感的激励能够帮助幼儿遵守班级常规,教师一个眼神、一下抚摸、一句表扬、一段谈话都是对幼儿无形的鼓励。而物质的诱惑更能激励幼儿更好地遵守常规,一个小红花、一张贴花纸,都会让幼儿爱不释手。但是教师的奖励要适度,不能吝啬自己的奖励,但同样奖励也不能过于泛滥。教师要将奖励落实到每一条常规上,而不是面面俱到。物质奖励可以采用图示图表,以便教师观察每个幼儿遵守常规的情况,也利于幼儿更好地激励自己。
三、指导策略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正面教育、情景演示、行为练习、榜样示范以及个别指导等策略,更好地开展常规管理。
1、实施正面教育,教给幼儿正确的社会行为技能。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要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交给幼儿正确的社会行为技能,对幼儿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2、通过情景演示,分辨行为的对错。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只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分辨是非,而情景表演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帮助幼儿分辨对错。教师可以根据制定好的常规内容给幼儿创设两个不同的情景,一个是正确的、一个是错误的,要求幼儿从中判断是非,并了解这正反两方面所产生的后果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既培养了幼儿的是非观念,从中能分辨出善恶美丑,也为幼儿在今后遵守常规时树立了一个参照物。
3、进行行为练习,巩固常规。良好的常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是靠练习而形成的,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中经常性地进行行为练习来巩固幼儿即将掌握的常规,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4、树立榜样示范的作用。同伴间的影响力对幼儿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幼儿向幼儿学习,幼儿教幼儿。同时,像饭前便后要洗手、饭后要漱口、物品用完后要放到原位等常规,教师和家长也要坚决地遵守,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发挥家长和同伴的监督督促作用。让一两个教师同时监督二三十个幼儿是很困难的,难免会有“漏网之鱼”。教师可以请自控能力好的幼儿来担任小小监督员,来监督其他幼儿的行为,当有个别幼儿不遵守常规时,监督员就会提醒他,监督员也可以将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反映给老师,这样可以不放任任何幼儿违规行为,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教师还要将每周的常规要求贴在家园联系栏上,让家长一起来督促幼儿,达到家园协调一致,以免幼儿形成“两面派”。
、分层指导、个别教育。由于每个幼儿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对于个别自律性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对他们进行分层指导和个别教育。对自律能力好的幼儿要求高一些,对自律能力差的幼儿要求低一些;经常进行个别谈话和指导,对于自律能力差的幼儿的点滴进步进行鼓励,逐步增强幼儿遵守常规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四、学习反思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才能找到更适合本班幼儿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
1、学习经验。新教师要积极向老教师学习有关班级管理的经验,留心观察其他教师的管理方法,汲取优秀的管理方法与经验。还要勤于向书本学习,勤于向幼儿学习,勤于向专家、同事和家长们学习,总结更好的管理办法。
2、默契配合。搭班的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要密切配合,避免没必要的内耗,对幼儿的常规要求要保持一致,并共同进行指导、共同监督。
3、自我反思。新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观察幼儿遵守常规的表现,及时记录,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分析解决,以积累更多更好的经验。新教师还要善于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反复实践,从反思、实践中不断提升班级常规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主编《学前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年出版
2、唐淑,虞永平主编《幼儿园班级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