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入园 环境 适应 (一)建立新人际关系方面 (二)遵守集体生活初步规则方面 (三)学习基本的自我料理方面 (四)情绪情感表现方面 (五)入园抵触方面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的过程,正是其从已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集体环境的临界转换时期。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是影响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因素。 家园物质环境的差异一方面使新入园幼儿感到新奇、激动、兴奋,因为“幼儿园漂亮”、“好玩”、“玩具多”……即使部分适应困难幼儿在最初也对上幼儿园兴奋不已。但新奇感消失后,他们就逐步对这差异产生抵触情绪。因为相对来说,幼儿园空间、物品方位布置、使用方法是新入园幼儿所陌生的,并且由于集体生活需要,幼儿在使用物品时也不能随心所欲独用,必须与更多的同伴共享,这在客观上对新入园幼儿的社会性提出了挑战。 幼儿入园后,其人际交往也从主要与小范围内亲人交往转向与老师、同伴交往,交往方式也往往从独生子女特殊的“小太阳中心”转向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维系的师生关系和必须以平等相处为前提建立的同伴关系。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3、4 岁儿童伴随着运动机能的发展,与成人间的交往正处于第一反抗期,常常任性、逞强,如果此时成人对其内在需要了解不够,不及时予以满足,甚至加以种种限制的话,极易造成儿童与成人的对立;在同伴交往方面,他们借助游戏为手段,交往越来越多,但此时儿童又往往对游戏的方法、规则还不十分了解,并且不会巧妙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因而他们之间又经常会发生冲突。小班幼儿入园初期,遇到的人际环境变更,使此阶段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显得尤为突出。正如马森与艾森伯格共著的《同情心理的发展》一书所述: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以某种程度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反映的发展为前提,当前一些家庭不恰当的养育方式,或过分娇宠或放任不管,造成幼儿依赖性强或情感冷漠,在独自面对新人际环境时不知所措或采用对立、回避的行为态度。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活动范围一下扩大,活动内容从单一性转向丰富多彩,活动方式也从以随意、自由为主转向需遵循一定规则要求,这对新入园幼儿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幼儿必须会听懂教师或同伴的语言,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者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意愿,以使自己和集体保持协调一致。这些对处于语言发展初步时期的三岁儿童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往往辞不达意,或不理解老师、同伴的话而在活动中产生障碍,不能顺利活动。 要求初步的基本自理能力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新入园的幼儿学着自己完成吃、睡、洗等最初步的自我料理,更重要的是让其在家里备受呵护、照顾的方式转向“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这无疑给幼儿心灵上以震撼,迫使他独立性进程跨出一大步。这对有些幼儿来说,一下也难以习惯和接受。 规范的要求幼儿园正规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活动内容交替,以及各类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的形式,无不要求幼儿从以前的自由散漫转向遵守初步的规则规范,学习在集体中与人平等相处、定时作息,和老师同伴一起参加相应的活动,以使自己为新的集体生活所接纳,这对于社会化进程处于初步阶段、自控能力尚未发展的三岁儿童来说是很难的。 心理学研究提示我们,三岁儿童无论在家和幼儿园,由于其生活与成人密切联系,因而成人的观念、言行、价值取向等都会给幼儿带来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家园对入园适应上的认识和引导方式也不无必要。 家长、教师都十分重视幼儿入园适应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力争群策群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关。但在对具体入园适应障碍分析上,二者有一定的出入:教师认为,让新入园幼儿学习新的人际交往和学习初步的自我料理是克服幼儿入园适应困难的首选方式;而家长们认为集体生活中要求儿童遵守基本规则对幼儿入园适应影响占首位,他们以切身体会感受到规则要求对孩子形成的压力,孩子入园抵触强烈是因为“幼儿园不自由”、“规定一定要和小朋友一起午睡”……而对学习初步的自我料理有助于形成幼儿入园适应的说法不以为然,也许他们更习惯于自己一贯的教养方式,并不认为它会对适应集体生活造成影响。 幼儿园在孩子未正式入园之前就着手入园适应的准备工作:开放活动、亲子活动、 “哥哥姐姐带我一起玩”活动……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减缓适应坡度;在幼儿入园初期就以良好的环境条件(有趣的物质环境,丰富生动的活动环境,亲切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等)来吸引幼儿,转移或减缓焦虑情绪,让幼儿喜欢新环境。大部分家长在幼儿未入园以前,就激发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入园初就鼓励或强制幼儿坚持来园,并自始至终关心幼儿入园适应情况。 幼儿在入园前后环境的差异和家园对入园适应问题的认识及引导方式,都会形成幼儿入园适应的影响因素。为此,我们应从多角度思考出发,进行入园引导对策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2]王国珍.孩子爱带依恋物[].幼儿教育.200(17)[3]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有效途径[].幼儿教育.200(17) []潘年.用心解读幼儿初次入园[].幼儿教育.20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