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呢?
现代心理学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1)智力正常。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2)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3)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即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4)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5)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6)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7)心理自控能力。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8)健全的个性特征。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9)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心理耐受力。对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以及对压力、失败、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为心理耐受力。
那么班主任如何在工作中对学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班主任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环节,永远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精心设计导语课堂引入,巧妙置疑设问,运用恰当形象的比喻及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正确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中教师的自然大方的教态,饱满的精神,亲切而关爱语言,恰如其分的手势和期待的目光,充满逻辑性而精确性的讲授,深入浅出的比喻等多种课堂手段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使学生形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理。尤其是在课改实验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小组的配合协作,通过小组和教师的积极的评价,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成就感,充分体会自己在团队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愉悦的体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成教材的作用,如语文课本中的名家名篇,字词句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审美的情趣,在教学中应当深层次引导学生加强理解,从中体会意境,比较自己的行为,矫正心理上的障碍。数学教学中,通过对烦琐计算可引导培养学生的耐心而不可毛躁的良好心理品质,对容易出错的问题可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和细心的心理品质的教育。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导活动,学生的大量的心理困惑都产生于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理应当与学科渗透相结合。而各科教材都蕴涵相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教学中又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情景,班主任及教师细心挖掘,充分利用,是一定会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具有教育的持久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塑造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成因于家庭,显现于学学校,恶化于社会。很多家长又因为工作忙和家庭教育水平的缺陷,忽视了子女的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其培养和矫正。因此,班主任应通过积极的家访对学生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
然而一谈到家访,学生就紧张,学生一定认为老师要向家长告状,自己免不了一顿斥责甚至惩罚,所以学生不喜欢老师进行家访。但是家访又是一个了解学生很重要的途径。班主任一定要合理安排好家访活动时间,例如选择在学生取得成绩时、有问题时和需要帮助时。在进行家访活动中多向家长肯定学习的成绩,少说学生的不是。通过家访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宽容和关心。遇到学生的一些小毛病,班主任要向学生直接提出,千万不可向家长告状,以防止学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的产生。班主任也要注意家访的方式,如将家长请到学校,或手机交流,有条件的也可以QQ、微信交流等,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多提学生的优点和对学生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三、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并运用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修养并运用所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如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标准的讲座和讨论,针对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开出具有不同阶段的讲座,如高一年级的“适应”教育。高二年级的“立志”教育,高三年级的“理想”教育等,既对我校普通中学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讲座,又开展“进入普通中学就没有希望了吗”的讨论和研究性学习。主题班会除可开讲座外,还可以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班主任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好主题班会,以进行各方面的心理教育,补充课外知识,讲中外有意义的故事,讨论社会上的一种现象,参观、看录象、开展竞赛和心理测试等活动。内容可以是专题的,也可以是全面的,可以自己组织找资料也可以请辅导员。从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使学生具有勤奋上进、诚实正义、无私奉献等良好品质,能够分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价值观、人生观。
四、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会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文艺表演、课本剧演出等活动,每个学生的长处各异,班主任应充分挖掘班里各方面的人才,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锻炼的机会,同时采取心理激励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让他们认识到成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使学生形成不甘落后的个人竞争心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竞争心理。当比赛竞争中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认识取得成功的艰难,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遇到挫折时尽力保持较为平和的心境,能自觉控制好自觉的行为,保持心理平衡,让学生积极上进的情绪始终处于优势。例如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胆小,做事优柔寡断,我在动员他参加学校大队接力越野赛,课本剧演出时鼓励他一定能行,当他为班级获奖时,又对他进行及时的心理引导,使他能认识成功来自于平时的努力,只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弱点,积极参与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后来他在学习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学校里还有以德育为主题的多种教育活动,如以“诚信、责任、爱心”为主题教育的演讲比赛,还有其他的辩论赛等都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机会。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与学生个别谈心
和每一个学生成为朋友,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要通过个别谈心,帮助引导一些特殊性格心理的同学。心理学认为嫉妒是一种别人具有某种优势或取得某种成绩时而产生的不愉快,甚至憎恨,同时伴有屈辱自卑的体验。也可以说嫉妒是一种自私虚荣心基础上的变态心理。它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如:不利于良好的班风的形成,不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等。这时候班主任就要采取措施消除,首先要找有嫉妒心理的学生谈心,了解产生他产生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并加以引导。一次,一位数学考试第一名同学的数学试卷莫名其妙的丢掉了,后来又在另一位同学的课桌里找到了并且试卷上划满了“X”符号。我知道后,首先惊叹于中学生中强烈的嫉妒心的存在,又强烈感到个别心理谈话的重要性。我并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而是课后单独找他谈心,我问他:“你平时晚上在家学习数学多长时间?”他说“半小时”,我又问:“你知道被你撕掉试卷的同学用了多长时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这位同学每天晚上大致花在数学上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时间,除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他还要看数学开外辅导书,做一些高考题等。他脸红了,我就轻声告诉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努力去做,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做到最好。”,最后我又对他讲了一些正当竞争与嫉妒的区别,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而且做事也变得很认真,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1校园暴力成因
2008年10月,浙江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被她的学生丁某杀害。2010年4月,南海九江中学校一名高三男生怀疑同班女同学造谣将其杀死。
1.1个人原因
研究发现: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不同步,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易导致发生暴力行为。第一,由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相比相对缓慢,精力旺盛但又缺乏支配自己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他们往往极易采取暴力性的行为来发泄愤怒。第二,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极其强烈,但其认识能力尚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有时候处理问题时方式不当。第三,青春期的孩子脑部发育未成熟,情绪波动大,易兴奋,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
1.2家庭原因
第一,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和智力的开发方面很舍得投资,高薪聘请家教,但却忽略了孩子品德的早期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期训练。第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许多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包办,导致孩子社会适应能力极弱,受不得一点挫折,易产生孤独、自闭、嫉妒等心理问题。第三,一些年轻的父母大多只关心孩子身体发育忽视心理发育,只重视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缺少为孩子创造坚实的精神支柱,忽视为孩子树立榜样等。第四,有的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生活在重新组建的家庭里,得不到应有的管教和疼爱,心理畸形发展。
1.3学校原因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管理不一致,体罚不当等,都是造成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老师没有计划的辅导行为偏差的学生,甚至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方式不得当,造成矛盾更加激化,也是一大主因。
1.4环境原因
网络对学生也有负面影响,如暴力电影、电视、群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崇拜所谓“英雄”的过程中无视法律,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暴力行为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2如何加强学生管理
2.1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第一,对孩子多些关注、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促使其学会自尊、自爱,发现自己的价值。第二,家长如果家庭琐事出现不愉快时,避免以暴力解决彼此的争执,造成错误的示范,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以免子女误解意思,造成师生对立。第三,培养孩子的受挫能力,但应随时注意其情绪的反应,妥善训练其坚强的挫折容忍力、情绪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对已形成的偏差行为,有耐心地慢慢疏导,使其步入正途。第四,所谓家和万事兴,父母之间的体谅、互敬、互信都是子女学习的最真实的典范,也只有在爱的环境下,父母管教态度上有所共识,才能孕育孩子健康成熟的人格。第五,家长对孩子期望值不要过高,避免给予过高的压力,以免造成过多的挫败,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2.2建立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构建校园文化,加强德育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
一、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职责
对初中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接触学生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带班一般为三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更加上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班级及本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同感、亲和力好。
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原则,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班主任能够也应该开展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发挥心理知识的作用。由于中学生在心理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对指导其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在讲授心理学知识时,班主任须要注意不能像心理学教师那样讲授,要有针对性,视情而讲。同时,班主任应该根据艾宾浩斯曲线原理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等心理学知识去为学生解除心中的苦闷和学习上的烦恼。如有的学生对考试厌烦,可以讲授遗忘的规律,让学生懂得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明白学习知识后的第一天、第七天、第三十一天是唤醒记忆的必要时间,这样学生对老师组织的各路活动就能够理解了。
(二)关注每个学生,学会及时主动进行劝说。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劝说表面上是语言的交谈,实质上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沉稳的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放松的环境,与学生的距离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使这种热情的、友善的心理为学生所领会。不论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出现何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言行和情绪,班主任自身必须始终具有这种心态。最后,要运用必要的劝说技巧和策略。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三种:一是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二是“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三是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适当的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三)重视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现实生活中会常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学生亲人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甚至心理崩溃,因此特需心理辅导与重视。班主任要明确这种偶发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突发性心理变化在心理学上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呆滞期。偶发事件突然来临时,学生一时麻木呆滞,痛哭。
2.侵袭期。学生意识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被动承受侵害,内心痛苦悲伤。
3.冲突期。这时学生心理防卫开始形成,与入侵的危机心理冲突斗争。
4.消化期。学生澄清是非,确立收拾残局的信念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重建期。学生开始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寻求新的心理平衡,以达到新的适应。
为了减轻学生偶发事件后的痛苦,加速重构心理平衡,应做好:呆滞期和侵袭期,这两个阶段时间不长,应当冷静地守候在当事人身旁,不要喋喋不休地劝慰。冲突期是班主任干预的最佳时期,应在这一阶段组织一切可以组织力量,让了解支持当事人,当事人又信得过的人一起来帮助,援助之焦点是帮助当事人必须面对和解决问题,不让当事人有被遗弃和孤立无援的感觉。消化期是学生自我调整最佳时期,班主任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防止心理反复。还要注意有些事情是不能让全班学生知道寻求全班同学帮助的,如学生的父母离异、女生意外身体伤害等;有些事情宜让同学知晓并帮助,如家庭遭劫、亲人亡故等。
(四)学会和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但由于有的家长没能正确的健康标准,较注重身体的健康,不太关心心理健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子女要求过高,动辄打骂;要么对子女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家人的这两种态度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两个极端:要求高的子女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性格内向,要求低的子女心理则过于散漫,缺乏进取心。
那么,班主任如何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呢?
1.充分利用好家长会。利用家长会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向家长讲述家长育人成功的范例,或者推介这方面的书籍,如《给孩子一生的财富》、《哈佛女孩》等,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
2.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帮助家长树立创设良好家庭气氛和关注孩子心理需要的观念。目前,大多数的家长比较注重物质条件创造,关注孩子的吃、喝、穿、住等生理需要,却往往忽视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营造,忽视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同时,对于那些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都会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启发、引导家长不断自我完善,家长之间应有亲密和谐关系,亲子间应有平等、互爱的关系,形成关怀、爱护、民主、平等、以理服人、鼓励为主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