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和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准备: 2搜集有关中山陵、莫高窟、圆明园、故宫、漓江、黄山等名胜古迹的资料。 4准备一次演讲(限定2分钟)参考话题(1)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3)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述:这是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呢?他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板书)。其实不光是学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也很有益处。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什么意思呢?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怎样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途径来学习语文知识呢?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一页的三幅图。 (2) 讲述;图上画的天文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的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我国远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创造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天仪器——浑天仪,并取得了辉煌的天文学成就。看到这些古代天文仪器,会想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说得对,我们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的。 过渡:在参观了古天文仪器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去了天文展览馆,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指名说 (4) 观察第四幅图 指名说 图上的同学们看到这块碑刻,会怎样想,怎么说? 同学们在书法课或外出旅游时,欣赏过哪些碑刻?在欣赏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指导观察第2~3页通版插图。 观察第2页最上面的两幅图。 他们游览了漓江和黄山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分别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指名说。 a. 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样的景象。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包括生活积累),结合自己所读的关于大海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见到辽阔大海后的感受。 观察右边的两幅图 指名说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知识? (3)观察第三行插图 a说说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请同学介绍 指名说 a说好所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指名说 听了同学们介绍你懂得了什么? 评点 () 你们的家长曾到过哪些地方,游览过什么名胜、什么景点,有什么感受? 三、总结 2谈谈准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3小结: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大自然中获取。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 四作业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一、导入新课 2、教师谈话: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不仅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更要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板书课题) 1、观察第4、页第一行的两幅图。 (2)图上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课前同学们参观访问了校(或乡镇)有线视台,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制作节目的?指名说。 2、观察第二行插图。 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别的同学表情怎样? 2、小结。 (2)右边一幅图。 2、我们在第十一册已经学习过演讲,老师也请大家课前作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讲?请两位同学作演讲表演,同学予以简短评价。 (1)左边一幅图。 2、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集体或单独朗诵、配乐朗诵、背诵、抽签朗诵或背某一诗文,突出某一主题的朗诵,比如背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指定某一作品的朗诵、背诵,比如背李白的诗句等。 (2)右边一幅图。 2、我们班这期的黑板报出得也非常好,栏目丰富,插图精美,书写完整。我们请本期的作者和编辑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选择内容、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插图的。 3、同学们对出好黑板报还有什么建议?指名说。教师评价。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么样。 (2)展览各组课前出的小报,说说质量怎样,然后请几位编者或作者谈谈是怎样编这期报纸的。指名说。 (1)讲述: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郊和他的母亲。 (3)同学们学过不少课文,也演过课本剧,请参加过演出活动的同学谈谈演出的要求和体会。 三、总结 2、小结。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3、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长江之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检查处学效果。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尘埃:尘土。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指导写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乳:左右基本等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二、指名朗读课文。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我们依恋长江, 引读。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精读第1节: (2)交流。 春潮是你的丰采; 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你用健美的臂膀,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精读第2节。 (2)交流: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指导朗读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五、学唱歌曲。 改病句。 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 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 长江之歌教学目标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课前准备 挂图、、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第1教时
一、激趣导题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三、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搔”是平舌音。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3-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1)学生试读。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五、写字指导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教学目标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精读第二段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四、小结 教学目标、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指导背诵第三段。 1、自由轻读。 五、总结全文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烟台的海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3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1)读生字及词语。 (2) 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4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第一段: 2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 2 背诵第1—4自然段。 一、复习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1 自渎第自然段,整体感知。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把2—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三、细读第三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五、作业: 2 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海 人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
记金华的双龙洞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目标: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2——3) 3、讨论。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4)“时而”什么意思?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五、作业: 教学目标: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二、布置自学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讨论外洞特点。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蜿蜒”什么意思?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3、集体讨论。 三、小结: 四、学生轻读课文。 六、作业: 2、预习《养花》。
习作1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 二、学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 教师简要提示: 2、先同桌互相交流,再全班交流。 1、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的女儿在身患绝症后躺在床上写下的《爸爸逗我》。学生自由阅读例文。 (1)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重难点、关键 课前准备 课时划分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2 交流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习作2 “点”——抓住人物活动教学要求: 2认识一些繁体字,了解一些汉字演变的情况。 4给多义词按不同的词义分别造句。 读背古诗《早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这节课我们将完成练习2的1——3项练习。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 1电脑显示教学内容: 2朗读诗句,注意每个字的字型。 4讨论怎么写,可适当让学生说说行楷运笔的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师示范。 反馈交流: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1复习学过的繁体字试读 3小结 将简化子和繁体字进行对照,比较,认读。 7多种形式认读繁体字,以达到熟练。 1复习学过的成语。 3学生逐条读题,读懂画线部分给出的意思。 指名板演。 五、作业: 一、复习 二、明确课时任务 三、教学第四题 2出示例题,学生反复朗读。讨论:本次造句和平常有什么不同? 4教师点拨。 口头造句,小组交流,再指名说。 四、教学第五题 2学习新知 (2)多种渠道。,理解词义。 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你不熟悉的成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注意联系。 (4)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五、教学第六题 2学习古诗《早春》 (2)准确认读,自由试读,指名朗读。 (4)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一、教学第七题 (1)揭示课题,板书: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布置房间 (3)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把自己的设想有顺序地说出来。 3练习 (2)指名一中等生说,并引导学生对照要求评价说的情况. (4)每组派代表到台上赛说,看谁设想得新颖,说得精彩,不足之处本组成员可以纠正、补充。 ()让学生把所说的写下来。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4、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式,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课文。 多媒体 自主阅读《西游记》的青少年版。 2课时 同学们看过有关我国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吗?这部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哪几个人,你知道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就是《西游记》的一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篇幅较长,所以我们分两课课文来学。今天先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 1、 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3、 运用“扩展课题”的方法说说课文的大意。 1、 生字。 2) 要求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2、 词语。 2)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3、 通过“课题扩展法”说说课文大意。(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路遇白骨精,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变化,打死白骨精的三个化身。) 1、 再读课题,问“三打”指的是什么? 3、让学生读读课文,分好段想想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五、学习第一段。 2、 交流: 点拨:能用“不但┅┅而且┅┅”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专门”强调了什么?进一步理解“诡计多端”的意思。 4、 概括第一段段意。 1、朗读课文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学生思考回答) 二、精读课文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第一次斗争的段落,分别画出描写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词句,然后交流。 孙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朝妖精劈脸一棒。 白骨精不胜欢喜……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4、交流汇报。(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学生概括学习方法,教师板书:阅读课文——画出句子——品析词语——体会性格) 1、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书的方法,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来试试,看看从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斗争中,你们能体会到他们的哪些特点。 3、交流汇报。 4、小练笔。 (学生自主动手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加佩服,对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更加憎恨,那么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吧。 2、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可采用一人讲一段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三、总结课文 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上的优异表现,老师要奖励同学们一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大声诵读吧! 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板书设计: 孙悟空:机智勇敢 本领高强 白骨精:诡计多端
教学目标: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大自然) 白鹭飞 斜风细雨 鳜鱼肥 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