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和教学设计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后边词语表里的词语。(3)、能读懂课文内容,从而明白一个道理。3、单元教材的重点(2)、初步把握当猎狗这个( )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1、我会写(1)敌人的( )如雨点( )向他的( )刺来。(2)她手( )( )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 zhàn gōng tuì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1、出示听写的句子: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2、 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1)怎么集合?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学生回答。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提示:191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2、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集合——坦克教学要求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教学时间:2课时。生字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2.学生读课题。1.学生读预习部分。3.自学生字。这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三、教师范读课文四、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1.首先标出自然段。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意相近,并一起。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1)学生读1~2自然段。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九、布置作业 一、继续讲读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1.看板书总结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7《陶罐和铁罐》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教学重点: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1.出示学生自读要求:(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2.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4.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五、实践作业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陶罐 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3.口语交际: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班交流。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板书设计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优点:宽容 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28* 狮子和鹿教学目标:2、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激趣揭题2、谁来夸夸它。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4、师:可小鹿对自己的腿不太满意——(生齐读)师板书:腿 太细难看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师: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板书课题《狮子和鹿》,齐读。1、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吧。出示要求:3、读完后想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欣赏 匀称 精美别致、反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②出示提示,指导说——生再自由说说③师:这只鹿啊,觉得很美丽的是——(自己的角),它可喜欢了,认为难看的是——(自己的腿)。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看出鹿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腿?根据学生反馈,品读重点句。出示:A、指名读。、扣“啊”,读出小鹿的赞美。(感受不同,读法也不一样。)师:小鹿,当你发现你的角如此美丽,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惊讶)师评价: 啊,老师听出了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角。“多么……多么……”两个多么,小鹿真喜欢自己呀!师:小鹿可喜欢这两只美丽的角啦!可四条腿他就——不喜欢了。出示:A、指名读。a扣“唉”,读出小鹿的抱怨。师评价:瞧你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这就是抱怨。谁也来抱怨一下。A、师引读第五自然段。就在他抱怨的时候,——、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呢?D、多紧张的场面,现在把这段里的“鹿”换成“我”,请大家把自己置身于这茂密的大森林里,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追着你,试着读读这段。F、师:哪只小鹿来给我们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逃离记?H、是呀,危急时刻,小鹿就是靠他有力、灵活、快速的腿躲过了这一个劫难,此时此刻,小鹿又会对自己的角和腿说什么呢?鹿对着美丽的角说:“ 。” I、小结:是呀,孩子们,就像你们刚才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随便的否定它们。而鹿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它跑到小溪边,停下脚步,他叹了口气,说:……(出示齐读)四、明白寓意,拓展推荐2、师:小朋友,生活中,你是否曾经讨厌过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联系生活谈一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 险些送命学习目标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课前准备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a.展示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b.小组交流。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读读背背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④集体读、背。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