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以小班语言“逗蚂蚁”为例谈有效教学

时间: 2016-08-24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以小班语言“逗蚂蚁”为例谈有效教学

摘要:

在活动内容和幼儿已知经验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对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小班语言活动“逗蚂蚁”,正是抓住了 “逗”这个结合点,通过创设情境确定幼儿逗蚂蚁的关键经验,使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儿歌,真正实现了“玩中学”。
将逗蚂蚁的情境设计成小朋友与蚂蚁之间的对话,贴近幼儿的生活,拉近了儿歌与幼儿之间的距离,根据一问一答来展开情节,塑造了蚂蚁活泼泼的生动形象,赋予儿歌角色扮演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学习儿歌、进行游戏的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置“逗”的情境让幼儿学习儿歌,形象生动逗趣,小班幼儿容易理解,学习效果明显。在后面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加上富有情趣、自然活泼的表演,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达到新的高度,教育活动形成高潮,活动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关键词:逗趣 情境创设 游戏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获得进步和发展。“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于永正)在小班语言活动“逗蚂蚁”中,正是通过挖掘逗趣,来激发幼儿学习、参与的兴趣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边玩边学,感受着开展语言活动的快乐。
设计背景:
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逗一逗年龄较小的孩子,或以食品诱之,或以玩具奖励。一次偶然,我看到了儿歌《逗蚂蚁》,觉得儿歌内容所呈现的逗趣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想如果将它设计成一节语言游戏活动,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所以活动方案《逗蚂蚁》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有许多是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角色扮演的介入既可以使教育过程游戏化,使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拉近与作品人物的距离,又可以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充分地感受作品的意境,轻松、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从儿歌《逗蚂蚁》的内容来看:

蚂蚁来呀来,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黄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

这其中有两个人物角色,一个是蚂蚁,一个是逗蚂蚁的人,这一个逗一个被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我将目标定为:1.学习并了解儿歌,感受儿歌所表现的“逗”的情趣。2.在游戏中体验边念儿歌边角色表演的快乐。3.尝试用适当的词语替换儿歌中的对话。因为从“逗”出发,幼儿自然进入“逗”与“被逗”的情境,他们就是在这样的“逗趣”中感受到儿歌蕴含的节律与谐趣。由于为学习儿歌创设的情境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所以幼儿将身心完全投入到“逗”的角色扮演过程中,处于自然放松状态,他们不是在学儿歌,而是在游戏儿歌、享受儿歌,以一问一答来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儿歌语言的趣味,享受游戏的快乐。
一、情景创设以趣引路。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真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是最能引起态度和个性情绪的学习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和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不仅能体现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增加教育活动的情趣。在“逗蚂蚁”活动中,这里的“情”指幼儿学习的兴趣, “景”是幼儿身临的那个境。开始部分,教师以猜一猜、喊一喊、想一想、逗一逗的形式导入活动,直接深入活动的主题“逗蚂蚁”,挖掘了这首儿歌自身的游戏性、趣味性特点,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老师说:“小朋友,今天我们将要请来一位客人,(露出蚂蚁有触角的半个头)猜猜会是谁呢?”小班幼儿时常玩“请你猜猜我是谁”,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教师创设此情境,诱发了幼儿对已有相关经验与知识的回忆。同时图片的遮挡式呈现使幼儿对已知经验的回忆具有了方向性,避免了漫无边际的猜想。在幼儿证实是小蚂蚁之后,老师说:“谁来喊一喊小蚂蚁?”这一“喊”,拉近了幼儿与蚂蚁的距离,为幼儿呈现了一个有组织、有结构、有人物,有情节、多维度的场景。这个场景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在喊一喊的环节,教师增加了一个细节:扮演蚂蚁摇头说“嗯(上声)”,这一个字的增添启发了幼儿想办法来逗引蚂蚁,强化了幼儿逗蚂蚁的角色意识。
接下来,在想一想,说一说的环节,教师将“蚂蚁来呀来,快快来吃饭”这两句儿歌设计成游戏情境“喊蚂蚁”,引导幼儿充分想象,帮助他们理解儿歌内容,熟悉儿歌句式“蚂蚁来呀来”,他们在喊蚂蚁的过程中感受着儿歌的句式特点。
二、逗引蚂蚁乐在其中。
在幼儿充分发表逗蚂蚁的意见之后,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怎样喊,蚂蚁才肯走近我们来做客呢?”回答如预料之中的一样丰富多彩,幼儿发挥了移情作用,纷纷用玩具、食品来逗引蚂蚁,“蚂蚁来呀来,我给你吃巧克力!蚂蚁来呀来,我这有芭比……”教师提醒:咦,今天早晨我们做了什么?这句问话唤醒了幼儿的相关经验,幼儿想起用区域游戏娃娃家中做的“黄米饭和炒青菜”等来逗引蚂蚁,自主进入儿歌问答句式的学习。这里,教师要作为蚂蚁角色以蚂蚁的思想、语言和幼儿对话:什么饭?黄米饭。什么菜?炒青菜。什么筷?毛竹筷。
逗引蚂蚁的过程就是熟悉儿歌内容的过程,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特别是教师对蚂蚁角色的扮演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使幼儿更快地进入游戏情境,在对话与扮演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儿歌的逗趣,熟悉着儿歌的句式,通过一问一答感受着儿歌的节奏和韵律,使得学习活动自然流畅。随后,教师扮演的蚂蚁咄咄咄地来到餐桌前,转换角色提问:蚂蚁看见真的有这么多好吃的会怎样做?幼儿发挥想象,有的说大口大口地吃,有的说蚂蚁会闻一闻再说好香啊。于是全体幼儿与老师一起学习做闻饭菜吃饭菜的动作。继而蚂蚁看见饭菜“剩”许多就问“怎么办?”幼儿很自然地说搬回家。“为什么搬回家?”这又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幼儿的回答各不相同,“给姐姐吃、给爸爸妈妈吃、给爷爷奶奶吃、留着以后吃……”不管是什么答案,总离不开他的家人,教师及时小结:蚂蚁有了好吃的,能想到爸爸妈妈,真是好宝宝,一想到有更多的人能吃到好东西,蚂蚁心里会怎样呢?这里,教师顺着幼儿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体验蚂蚁的情绪,理解“搬得欢”。 “为什么蚂蚁搬米饭时要哼哟哼哟的?”这一提问又挖掘了这句儿歌隐含的第二个信息:蚂蚁体型较小,力气不大,需要合作。这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蚂蚁搬得多、它力气小、蚂蚁一点点大、我见过蚂蚁搬米,米粒比它身体还大……”他们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中,迁移已有经验,理解了蚂蚁“哼唷哼唷搬得欢”的真正含义。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让幼儿经历了知识经验的发现过程,使得搬运黄米饭的过程显得更加妙趣横生。
三、角色扮演推向高潮。
教师与幼儿按照蚂蚁宝宝、蚂蚁妈妈依次出场的方式两次逗蚂蚁,在对话过程中熟悉儿歌,最后教师告诉幼儿,“这个游戏就是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朗诵。”此时,幼儿已经完全了解了儿歌的语言与结构,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接下来,教师引导幼儿玩游戏“逗蚂蚁”,进行角色扮演。唱儿歌不做游戏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而不唱儿歌又会觉得呆板扫兴。边念儿歌边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从一个被动的应答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扮演者,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两种角色一起边念儿歌边表演游戏。幼儿被逗蚂蚁的情境深深吸引,虽然没有戴头饰或手偶,却依然能沉浸在角色意识中,在唱诵儿歌,自如游戏的过程中感受着喜悦与成功。
角色扮演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它不仅对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还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幼儿对儿歌的掌握,使幼儿自始至终对活动保持着较浓厚的兴趣。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将新的饭菜名替换到儿歌中,再次调动已知经验,使学习活动得到拓展。
从教学的有效性来看,本次活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在学习儿歌和幼儿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逗,通过创设情境确定幼儿逗蚂蚁的关键经验,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轻松愉快,真正实现了“玩中学”。
特别是将逗蚂蚁的情境设计成小朋友与蚂蚁之间的对话,贴近幼儿的生活,拉近了儿歌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再通过教师的扮演,根据一问一答来展开情节,塑造了蚂蚁活泼泼的生动形象,赋予儿歌角色扮演的趣味性,激发了幼儿学习儿歌进行游戏的兴趣。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设置情境让幼儿学习儿歌,形象生动逗趣,小班幼儿容易理解,效果明显。在后面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加上富有情趣、生动活泼的表演,他们的情绪达到新的高度,教育活动形成高潮,活动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返回栏目
  • 上一篇: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 下一篇:论文:儿歌变奏曲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