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幼儿恋物问题解决策略

时间: 2016-07-02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老师你帮我拿着”——— 幼儿恋物问题解决策略


  内容摘要:

  每个孩子行为的背后总有自己的故事,我们只有深入孩子的心灵去了解,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在对丫丫的恋物问题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积极地参与到对“依恋物”的“戒除”当中。通过在家庭、幼儿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丫丫成功地解除了对“小褥子”和“奶嘴”的依恋,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 家园共育 干预 关注

  个案主人公:

  小丫丫,女孩,两岁半,是一个固执却又非常有主见的小女孩,对小褥子和奶嘴非常依恋,在其他幼儿刚入园有强烈地分离焦虑时,丫丫只要抱着小褥子和奶嘴,分离焦虑并不明显,但是在其他小朋友都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以后,丫丫还依然抱着自己的小褥子和奶嘴,沉浸在自己原来的活动模式当中,影响了丫丫与其他幼儿的人际交往,不利于丫丫的人际关系、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原因分析:

  丫丫今年九月份刚刚入园,在家里由于爸爸妈妈平时忙于工作,平时陪孩子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丫丫习惯于在自家小床上抱着小褥子、吃着安抚奶嘴。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孩子获得了相当的安全感。而且对奶嘴和小褥子非常依恋。进入幼儿园以后,由于缺乏安全感,故而对小褥子和奶嘴更加依恋。但是当其他幼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之后,丫丫还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没有产生融入集体的意识。

  通过与孩子的妈妈进行多次交流,发现丫丫在家里就喜欢抱着小褥子,吃着奶嘴躺在床上自己玩,谁也不说话,很安静、很沉稳。在班里,丫丫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他人交流的很少。不参与班里的活动,也不跟班里的小朋友玩,只愿意抱着自己的小褥子、吃着奶嘴看大家活动。爱不爱交往,合群不合群是孩子能否与外界社会融洽相处的重要问题。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两个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开始从幼儿园生活以及家长工作两方面入手,对丫丫的恋物行为进行干预。

  干预过程:

  在家长工作方面:每周定期与丫丫的父母交流教育观点及方法,及时回馈孩子在园的诸多表现。给家长提出了这样几个建议:

  1、多挤出些时间亲近孩子,每天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一起交流、玩耍,让孩子在融洽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2、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让丫丫在活动的过程中,淡化对小褥子的依恋感,体验进行其他活动带来了成功和喜悦。

  3、尊重孩子的选择,切忌随意训斥、打骂孩子,鼓励孩子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其积极参与的态度。

  4、有规律的作息,晚上尽量不要睡得太晚,早上按时起床,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

  针对丫丫的实际情况,在幼儿园中,我们分阶段对丫丫进行干预,期望她能够逐步消除对小褥子和奶嘴的依恋,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第一阶段:观看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参感受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激起参与游戏的兴趣

  孩子们来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跟幼儿园的老师开始慢慢熟悉起来,并且开始试着跟老师们一起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情况每天都会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玩游戏。这个时候的丫丫,还是看的时候多,参与的时候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

  刚开始的时候,丫丫看着我们玩游戏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完全就是个局外人,此时并不急于让丫丫参与我们的游戏,而是在一旁看我们的游戏,游戏结束再看大家一起发奖。慢慢地陪着她坐在一边看我们玩游戏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只剩下她自己了,这时的她感觉自己更孤单了,反而开始羡慕起我们的游戏来了,尤其是当我们游戏完了,发奖品的时候,她的眼睛都亮了,是满满的羡慕。此时,我们依然没有着急让她参与,而是大家手拉手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孩子们的笑声不时传进丫丫的耳朵里,终于丫丫坐不住了,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也想玩游戏!”此时,老师并没有着急答应,而是拒绝了她。理由是:小朋友们玩游戏需要手拉手,丫丫手里又是小褥子又是奶嘴的,没法玩!

  产生效果:

  通过这次拒绝,让丫丫知道并不是只要有奶嘴和小褥子就是好的,它们可以让她快乐,但是也同样会阻碍她去寻找其他的快乐,眼看着其他小朋友玩的那么开心,丫丫急的抓耳挠腮,却又没有办法,由此丫丫开始高度关注我们的活动并对我们的活动产生强烈的参与兴趣。

  第二阶段:与依恋物进行阶段性的分离

  越是没办法参与的游戏,孩子反而越容易惦记着,针对丫丫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也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只要丫丫抱着小褥子,我们就拒绝她参与我们的游戏,理由只有一个:抱着小褥子,没法“手拉手”。此时的丫丫别提有多着急了,我们鼓励丫丫想想办法,丫丫一看老师开始支持她参与游戏,第一反应就是让老师帮她抱着小褥子,我们  为了防止丫丫对老师产生依赖惯性,索性也拒绝了她,理由是:这么好玩的游戏,老师也要玩,如果老师抱着小褥子,那就没办法参与了。老师的拒绝反而更激起了丫丫的参与兴趣,急的丫丫在原地转圈,嘴里一个劲地“唠叨”:“这可怎么办呀?”,这时,我们故意请一位老师去帮丫丫支招:“宝贝,你想想哪里还可以放你的小褥子和奶嘴?”丫丫第一反应:“院子里的国旗台上”,可是老师说了:“如果让别人捡走了,可怎么办呀?”本来已经放下褥子的丫丫又赶紧抱起来了,嘴里一个劲儿的说:“这可怎么办呀?急死我了!”老师又说了:“你在幼儿园里有橱子吗?”丫丫一拍脑袋:“有呀,哎呦,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丫丫抱着小褥子就冲进了放橱子的门厅里。

产生效果: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尝试,丫丫开始逐步摆脱对小褥子和奶嘴的依恋,从刚开始的游戏时,不抱小褥子,到后来的上课时、吃饭时都不抱小褥子,效果非常明显,丫丫参与集体活动的欲望增强了,与小朋友之间交流也越来越多,开始有了自己的好朋友。我们在为丫丫的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最后的彻底摆脱对小褥子的依恋做准备。

  第三阶段:彻底摆脱依恋物

  虽然丫丫对小褥子和奶嘴的依恋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丫丫现在依然每天都带着小褥子和奶嘴来幼儿园,中午抱着小褥子、吃着奶嘴入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时候还趁其他小朋友喝水的时间悄悄地打开橱子看几眼,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丫丫还没有彻底摆脱对小褥子和奶嘴的依恋,她是在极力忍耐。

  干预措施:

  1、睡梦中不再依恋:为了不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正常午休,刚开始,我们并不排斥丫丫抱着小褥子、奶嘴上床,每天中午,丫丫睡着以后,我们会悄悄帮丫丫把奶嘴从嘴里拿出来,小褥子从怀里抽出来,有时候拿到一半,她也会有所觉察,会再要回去,等她睡着了,我们再继续拿出来,不给她拿走,只是放到她一旁,有时候丫丫睡醒了,也会差异地自言自语:“小褥子和奶嘴跑了,我怎么不知道呢?”,慢慢地只要丫丫睡熟了,我们就拿开,丫丫在睡梦中,不再对奶嘴和褥子有依恋。

  2、入睡前不再依恋:现在最重要的是,让丫丫不再抱着小褥子和奶嘴上床,从周一我们就开始跟丫丫商量,整整商量了三天,丫丫才同意,到周四我们班早早就上床了,可是丫丫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为防止丫丫闹情绪而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正常休息,我们就让丫丫抓着一位老师的手,另一位老师给小朋友们讲入睡故事,慢慢地其他小朋友开始发出轻轻地鼾声,丫丫听着听着累了,慢慢闭上眼睛,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的班会上,我们专门针对丫丫的情况进行了表扬,还发了大红花,对丫丫的行为及时进行了强化,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之后,慢慢地丫丫就不在那么难了,只要抓着老师的手就能睡着。

  3、早晨入园不再依恋:丫丫在园里虽然不再抱着小褥子和奶嘴,但是每天都得照常带着小褥子和奶嘴来幼儿园,就算放在书包里一天都不看也可以,但是必须得带到幼儿园里来。通过与丫丫交流,我们得知丫丫喜欢很喜欢老师专门为她制作的大红花,于是就跟她约定只要她不把小褥子和奶嘴带到幼儿园里来,就可以得到老师特制的大红花,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装在书包里带到幼儿园里来,起初丫丫并不愿意,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丫丫中午迈出了不带小褥子和奶嘴来幼儿园的第一步,开始慢慢摆脱对小褥子的依恋。

  产生效果:

  经过不断努力,丫丫在幼儿园已经彻底摆脱了对奶嘴和小褥子的依恋,不论是什么活动,都能够冲在最前面,争取当第一个,和小朋友交往的也是越来越多,还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每天都能够开开心心地来幼儿园。

  下一步干预计划: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产生飞跃的。对于丫丫,她那种积极参加活动的精神、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始终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当中。过了三个阶段的干预,丫丫在恋物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虽然对物品   不再依恋了,可是却存在明显的问题,中午入睡困难,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制订了下一步的干预计划:

  1、中午入睡时,尽量有老师陪同,或者是拍着她入睡,避免让她独自入睡,培养她的安全感,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2、在日常生活中,请该他多做一些工作,如:值日生、小班长等,多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增强她参加活动的兴趣,转移注意力。

  家长工作方面:

  1、建议父母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多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2、帮助孩子订立适当的目标,鼓励她积极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3、逐步养成良好的入睡常规,每天都按时上床睡觉,逐步摆脱依恋物的影响。

  通过对丫丫的引导和帮助,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十分的功效。”因此,我们在帮助丫丫摆脱依恋物的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共育,建立起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对丫丫的引导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从而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愿我们家园联合的悉心教育,如水般无形,却也能如水般绵长有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颗幼小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刘彦华. 中国学前教育史[].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返回栏目
  • 上一篇:幼教论文:浅谈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创造性的发展
  • 下一篇:科研论文:民间剪纸艺术在教学活动中探究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