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结合案例初探区域活动中幼儿常规培养策略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而区域活动常规简单概括就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应遵循的规则。区域活动的常规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本文结合幼儿区域活动具体案例,浅谈幼儿常规培养策略,即一、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有规可“偱”;二、注重标识性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有标可“识”;三、注重区域材料的刻意创设,暗示幼儿墨守成“规”。以此帮助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区域常规意识。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打基础。
【关键词】区域活动 常规 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实践中我们确实感受到幼儿园区角活动是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组织幼儿区域活动中,很多教师往往苦于没有良好的组织常规可循,从而导致活动秩序混乱,幼儿探索不深入等令教师头疼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影响和削弱了活动效果。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现象1】:小班娃娃家的桌子上堆满了东西,锅、碗、盆、勺、叉、煤气灶、衣服等物品扔得到处都是,幼儿跑来跑去,老师在一旁非常着急:“我来做客了,你家怎么这么乱的呀?”“妈妈把东西放好!”“爸爸不要跑!”
【现象2】:中班图书区域,书籍、图片散乱放满桌,有的书被撕破皮,有的掉在桌下,一片狼藉……
【现象3】:沙图搭建区域,总有孩子告状:“老师,我建的宝塔被**踩坏了,”“老师我的小山不知谁推倒了”孩子们拆了建,建了拆,最后总保留不下作品。
【现象4】:语言区域投放了一台录音机(带麦克风,幼儿可跟着讲故事),由于是新玩具,幼儿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往语言区跑。而建构区的小朋友常常中途跑到语言区,与之争抢或胆小的细语相求要摆弄录音机。本应是安静的区域一下子热闹无比,区域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
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到,区域活动中幼儿常规意识的缺失对整个活动的影响。其实相对于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更加需要幼儿具备良好的常规,“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而区域活动常规简单概括就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应遵循的规则。区域活动的规则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培养那些常规,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常规意识,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将是本文阐述的核心。
二、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动区规则,使幼儿有规可“偱”
区域活动的常规承载着独有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常见的区域常规有,幼儿区域学习常规、区域活动、行为常规,区域交往互动常规、操作常规、生活常规等等,教师要重视区域规则细节处理,内化规则意识,常用策略有以下三点:
1、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区域活动开始前,首先向幼儿介绍各个区域并相应规定一些规则。例:如何选择区域、如何收放区域材料、如何和同伴合作商量共同使用区域材料、如何控制自己的音量保持活动的安静、如何取得老师的帮助等等。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时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例如,玩水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过后就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个满头满脸的水,一片湿漉漉的地……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身体却受不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
2、师幼共同制定区域活动规则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三种有效方法:
(1)、在讨论中共同商讨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例如:上述现象4新玩具投放导致整个活动紊乱的事例中,教师可以把小朋友召集在一起。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通过对“人多不能玩儿”“如何有序玩儿”等问题的讨论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2)、在试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如现象三,在玩沙活动中,幼儿玩得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当请幼儿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时,得到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收拾玩具时,我们自己踩坏了。”“别人把我的踩坏了。”“我挖了一个洞,可一会它自己塌了。”“我在印飞机时,边印边退,不小心自己踩坏了。”……“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再来告诉老师好吗?”以后每次组织之前,都会特别提醒幼儿一下。玩过多次后,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玩时小心一些,就不会弄坏别人的了。”“建的时候要建牢固些,就不会坏了。”“收拾玩具时,从沙地旁边走就不会踩坏了。”“在沙池中建一条路让小朋友走,就不会踩坏别人的了。”“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玩,就不会弄坏拼的玩具了。”……在大家的建议下,小朋友掌握了保护作品的多种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常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常规,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活动时个人行为常规的重要性,而且增强幼儿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标识性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有“标”可识
如何既能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游戏,又能将规则意识融入到活动中,使幼儿快乐地玩,有效地学呢?“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标识性环境的创设将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标识性环境”是指教师和幼儿因地制宜,根据某种约定俗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规则而创设的环境。即利用各种各样的幼儿常见的、具体形象的图示标志,提醒幼儿遵守有关区域的集体规则,同时培养幼儿有关学习习惯和行为品质。标识性环境在幼儿常规培养方面可以成为幼儿隐性教师。可以减轻幼儿之间来自环境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幼儿形成自觉自律的行为。
1、用图示标记培养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学习和行为常规。
针对 现象1的案例,我们设计了各种进入区域的标志牌,让幼儿挂牌进区。在引导幼儿理解在区域里&qut;做什么&qut;后,我们进一步标记帮助幼儿了解&qut;怎样做&qut;。为了让幼儿形成将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柜子上及活动材料上都贴上了相应的小图案,暗示幼儿学习如何收拾和摆放物品,并且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随时增添和调整;幼儿的玩具橱、柜都有相应的玩具配对归放的图示标记。同时,我们在区域内的地毯上巧妙根据地毯的拼图做标志,提醒幼儿有序就坐,避免幼儿在活动中拥挤在一起,互相干扰。久而久之,按标志牌数量有序进出区域,分类收放玩具等良好学习常规就形成了。
图示标记还可以培养幼儿在区域内部的活动常规。比如:小班幼儿开展汽车城区域中,幼儿在区域里也玩起了“开出租汽车”、“开公共汽车”、“汽车加油站”等活动,为了使幼儿开汽车时避免互相碰撞,老师在地上画上图示标记--箭头、车辆停靠站,暗示幼儿活动的进出路线、规则;
还可以利用图示标记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比如,针对现象1娃娃家东西乱放现象,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幼儿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而且鞋印画得十分有趣。我们将一双又摆放正确的鞋(左右脚正确)画成两张相向而笑的人脸,以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这样,鞋印不仅是娃娃家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又成了训练幼儿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2、师幼共同将区域规则化作直观形象的图示,便于幼儿的记忆和遵守。
如:现象2,师幼可共同讨论讨论图书区的规则,幼儿提出“不能撕书,要看一本书拿一本书”,该怎么画呢?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分组合作画出不同的图示,再通过选举“我最喜欢的标记”、大家投票决定,最后采用画“一只手碰到破书、书哭了”的标记表示“要爱护图书,不能撕书”的规则;画“一只眼睛加上一只手、数字1、”表示一句话规则:&qut;要看一本书拿一本地书&qut;,表达了孩子的情感和童趣,培养幼儿良好的看书习惯和行为。
3、 用角色标记暗示区域活动的角色,加强幼儿角色常规意识
角色标记可以用来帮助幼儿增强角色意识,更好地进行角色之间的分工与互动。如:小班娃娃家标记有爸爸妈妈的头像、中班娃娃家的标记有爸爸妈妈的画像和门牌号码、大班有爸爸妈妈的工作证、身份证等;各个年龄班根据班级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师幼分别准备各种头饰、挂件、臂饰、面具、典型的服装、道具等标记,来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身份,理解自己的计划、做的事和别人做的事之间的关系,从而时刻提醒幼儿遵守角色规则。
四、注重区域材料的刻意创设,暗示幼儿墨守成“规”
所谓暗示,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材料和刻意创设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挂牌、戴手环、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图书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探索角,我们投入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还可以对材料适时调整。如针对现象4,表演区扎堆,而建构区幼儿坚持时间短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仔细考虑,是不是材料太小、术单调、操作性不强,继而就要对材料进行调整,分别增加一些性质不一、型号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纸盒等辅助材料,并扩大结构区的场地,这样就提高了幼儿对结构区的兴趣,改掉了以往不良的操作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结构区活动常规。
参考文献:庄宏玲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 学前教育研究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