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交往
【摘 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儿童的智能只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部分,学前教育还应担负起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任务。为了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大班幼儿在园期间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合作观,增强他们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的能力,使幼儿在自主性交往合作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康个性。
【关键词】社会交往 幼儿 集体活动
【正 文】《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还强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幼儿期是儿童开始发生群体同伴关系的时期,也是幼儿产生稳定的同伴偏好与个体差异的时期,早期受到同伴拒绝的幼儿,将来出现学业困难、孤独抑郁甚至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同伴交往能力。
一、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重要性 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人与交往、在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性。幼儿的社会性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交往能力,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等相互联系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否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成人(父母、老师等)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幼儿更多的社会性交往表现在同伴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伴关系可以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同伴的交往问题是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能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合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社会交往既是幼儿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幼儿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皮亚杰认为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二、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现状分析 大班幼儿能够注意和体会他人的情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和能力,能采用比较正确和适宜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为了全面了解大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社会交往能力,以便进一步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对我园大班80名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研究,在通过创设环境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经过细心观察、测试,发现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以下障碍: 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矛盾时,不能独立解决。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结果表明,只有 30.1%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9.9%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对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存在的障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一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现在的家长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孩子,很多幼儿也就造成了幼儿从小与玩具、电视为伴,使幼儿养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在幼儿园“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更是显露无遗;二是家庭环境因素所造成的。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皇帝、宝贝,集众人爱于一身,一切均以大人包办代替。三是教师的因素所造成的。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注重知识方面和品德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培养。幼儿存在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加以引导,这种不健全的人格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特别是进入大班后孩子出现了交往合作的高峰期,为他们创设机会,有利、适时适宜的引导是刻不容缓的。
三、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大班幼儿的社会交往更多的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这时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一般型的幼儿人数最多。 根据大班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大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认识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友好合作对于集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在情感方面,能够体会到集体活动的愉悦感,体验并享受集体活动带来的荣誉感,体验集体合作中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在集体活动中采取积极的交往行为,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四、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 体育活动是是幼儿日常活动中重要的内容,是他们主要的社会交往活动之一,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充分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满足了幼儿好动贪玩的天性,深得幼儿喜爱。同时,体育活动也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有利于幼儿互相协作、互相配合的良好交往技能。
(一)创设环境,巧妙利用和开发园内资源,发挥其潜在作用,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户外游戏环境,提供与同伙相互合作的空间、时间。游戏活动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并能够唤起儿童良好的情绪。儿童要与同伴友好地游戏,必须克服困难,并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游戏的规则。 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幼儿能获得在和成人交往时无法学到的一些生存规则,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情境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境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走迷宫游戏就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好机会。进入“迷宫”有不同的路径,每条路径都设置着不同的障碍,幼儿需要与同伴配合、相互帮助才能完成,常常会出现矛盾和纠纷,教师不必过多干预,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儿童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儿童学习交往技能、改进已有认知图式和去自我为中心化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因此,充分利用一些自然情景,培养幼儿的良好同伴关系。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幼儿创造条件,感知交往的乐趣,体验交往的快乐。 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认知、情绪和个性的发展。在集体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活动很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促进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如在“挑水过河”的游戏中,设置一条-米的小河,将幼儿分成若干组,给每组幼儿一定的材料(如积木、饮料罐、雪花片等)。教师给每组幼儿都抛出一个问题:用提供的材料想办法过河,但不能掉进河里,全组人都顺利过河并最先到达的为胜。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与同伴共同商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能找出失败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不仅学习到与同伴交往的方法,而且还能培养幼儿在各类游戏中,乐于与人合作的品质,增进幼儿相互之间的友谊,并能形成一些共同的游戏规则,学会解决游戏活动中的纷争,获得了共同语言,这比起教师抽象的说教更有效。活动结束后及时表扬和鼓励与同伴一起分享合作游戏的幼儿,让幼儿明白游戏之所以有意义,就在于与同伴一起相互合作、密切配合的结果。通过合作,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让幼儿体验到交往的乐趣。
(三)利用集体游戏活动,以合作促进幼儿的交往发展。 根据大班同伴关系的特点,教师可从合作角度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一方面培养幼儿的合作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合作,让受拒绝和受忽视幼儿重新进入群体,通过群体帮助他们改变消极的行为。 在集体活动中常有同伴之间告状或争吵的现象,教师首先要让幼儿知道交往是双方的,你要和同伴共同游戏,必须得征得别人同意,一起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完成。教师可根据需要为幼儿营造同伴群体氛围,让幼儿以群为单位快乐地开展游戏,感受集体游戏的愉悦。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选择可持续的合作游戏供幼儿练习,即合作任务情境的难度从低到高层层递进,让幼儿在递进的情境中开展合作练习。如:在玩轮胎游戏时,先依次鱼贯进行走、跳、滚轮胎等不需要很高的合作技巧的活动,逐渐增加合作难度,来强化幼儿的合作技能。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合作技能的练习中,幼儿面临的问题往往集中在不愿参与、不会分工、不会关注他人、不能坚持、不会解决合作中的争执和冲突等。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可进行相应的培养:引导幼儿学会协商,允许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群体内的人员认可。除了协商还要服从,大家为了一个目标,一定要群体,相互宽容。引导幼儿接受延迟的满足,以等一等、忍一忍的策略,促使群体内的合作顺利进行等等,总之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明确游戏需要互相帮助、共同承担、共同完成任务,以求得共同发展。在合作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
(四)在集体活动中正确评价,激励幼儿的交往行为。 幼儿的自我评价最主要依赖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孩子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孩子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幼儿在合作游戏中,有时不易控制自己的激情,常有攻击他人的行为,教师要分析这些行为的起因,区别对待,细心地进行教育和转化。比如:在玩竹梯游戏时,明明小朋友在跨跳时未过摔倒在地,两位扶竹梯的幼儿在一旁笑了起来,明明听到两个人的笑声更是委屈地哭了,而排在后面的笑笑和悦悦却马上跑过去把明明扶起来,还不停地安慰她。旁边两位刚刚还在笑的朋友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也过来安慰明明。活动后,教师及时表扬笑笑和悦悦,对两位扶竹梯的朋友后来的行为给予了鼓励,让幼儿明白在活动中,要相互帮助,与同伴友好相处才是最棒的。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观察幼儿的行为,对良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使良好的行为得到强化。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的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而同伴关系是幼儿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他们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十分有益。幼儿将是新世纪的主人, 他们必须学会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友好的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方面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