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解读小班幼儿特殊行为密码
[摘要]小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走到幼儿园这个大的集体中来,有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出了非常特殊的行为,如:攻击他人、莫名的情绪发作、极度的自由散漫、对老师的极度不信任等等。本文拮取了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几个典型案例,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家庭教养方式,曾经接受的教育或外界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孩子产生这些特殊的行为的原因,并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从家庭、学校教育及社会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幼儿 特殊行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要观察幼儿、分析幼儿,针对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小班的幼儿刚刚离开家庭,走入幼儿园这一大集体中,有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出很多出格的特殊行为,如:攻击性行为、莫名的情绪发作、极度的自由散漫、对老师的极度不信任等等。请看以下几组镜头:
镜头一:孩子们正在玩娃娃家,岑岑闯入“小猪”家,强行抢走了他们家的菜刀,当“爸爸”的文元伸手去夺,岑岑对着文元的脸一把抓去,文元脸上顿时起了几道红血丝。我才问了一句:“岑岑,你怎么打人呢?”岑岑就“哇”的大哭起来,并顺势倒在地上打起滚来。孩子们全围了过来,班里一下子就乱了……
镜头二:音乐活动时,孩子们正和老师一起边跳边唱着,猛然传出一声尖锐刺耳的叫声,大家回过头寻找,只见乐乐斜躺在椅子上得意地晃动着椅子,我提醒到:“乐乐,和老师学本领,好吗?”乐乐生气了:“老师,你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了,我要拿刀杀死你,放水淹死你,长大了我还要当警察,拿枪打死你……”
镜头三:开饭了,扬扬才吃了一、两口饭,就丢下碗,跑到小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我们赶紧过去抱她,谁知她却灵活得闪了过去,并跑出了教室,还很得意地对我们喊道:“追不到我吧,我才不要吃饭呢,长胖了不漂亮了。”我们把她抱回来,她大哭大叫起来。
马拉古奇在《其实有一百》一诗中写到: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有一百种欢乐,去歌唱去理解[①]。确实,我们要承认孩子 “其实有一百”,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职责要求我们去解读幼儿,及时寻找出造成孩子这些特殊行为的原因,并及时思考对策,加以矫治,用一种从容的态度,引领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
为了帮助孩子纠正这些特殊行为,及早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对孩子存在的这些特殊行为进行了较为祥实的调查与分析,认为产生这些特殊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前阶段的儿童本身就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加上在家庭中当惯了“小皇帝”,独占性强,按照皮亚杰的观点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往往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和做事情。从家庭走入幼儿园是他们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宽松、自在的家庭生活转为了有规则的集体生活,孩子的不适应可想而知,产生这样、那样的特殊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长辈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决定着孩子的性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观察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大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事实表明:经常受到表扬的人,优越感强于他人。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学前儿童更是如此,一句随意的表扬、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个好玩的玩具均会滋生孩子的优越感。长期受到赞美的孩子优越感极强,极易形成目中无人、受不得批评等不良行为。
另外,由于父母工作忙,很多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大部分的祖辈舍不得孩子吃苦,事事包办,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甚至在父母批评孩子时以孩子小为由袒护孩子,使家庭教育不一致,造成孩子依赖性强、任性、倔强、霸道等不良习惯。
三、曾经接受过的教育或环境影响
除家庭教育外,社会环境和其他方式的教育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一些特别的事件更会影响着孩子的观念,甚至一生。
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把儿童看作是生来就没有原罪、纯洁无暇的“空白板”。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②]” 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一些优秀的动画片带给了孩子深远的影响,而有一些动画则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如:日本的《奥特曼》,可以说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看,然而,孩子们收获的不是里面的一些观点,而是里面打打杀杀的场面,总是模仿其中的打斗动作,有的孩子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很多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是由此而来。
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教育措施,矫正幼儿的特殊行为表现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针对孩子的不同状况和原因,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了解幼儿产生特殊行为的原因,建立个人跟踪观察档案。
每个孩子特殊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为了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建立个人跟踪观察档案,以便于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设定教育计划、因材施教。
岑岑,男,2003年8月出生,家庭状况较为复杂,爷爷、父亲均为家中的唯一男丁,四世同堂,除长辈外,还有一个比他大六岁的姐姐,是家人千呼万唤始得的男孩。父母经营玩具厂,从小由老太太、老太爷、爷爷、奶奶共同照顾,极其溺爱,要星星绝不给月亮,造成孩子说一不二、任性霸道的习惯。而父母恨其不争,在孩子不听话时则严加责骂,拳脚相加。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教育下,孩子的攻击性强、霸道任性的特殊行为习惯逐渐养成。
乐乐,男,2003年4月出生,母亲为中学教师,父亲为公安警察,家庭教育环境比较宽松。两周岁时因无人照看,上过一个多月的私办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因哭闹受到老师诸如“再哭就摔死你、闷死你”等等威胁,使孩子惧怕老师而停学,做警察的父亲为安慰孩子,曾哄孩子说:“别怕她们,等你长大了当警察,拿枪打死她们”之类的负面话语,造成孩子对老师的反感与抗拒。
扬扬,女,2003年11月出生,圆润的小脸、白里透红的皮肤、长而微翘的睫毛、自然弯曲的卷发,像极了著名童星秀兰.邓波尔。母亲是教师,非常注重孩子的胎教和早期教育,孩子的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再加上甜美的长相,成了父母、长辈、亲戚朋友甚至陌生人口中忍不住赞美的宝贝,造成了孩子极强的优越感与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个性。
二、针对问题根源,选择正确的教育措施,矫治过程中贯穿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原则。
找到了孩子们产生特殊行为的症结,我们立刻针对孩子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准备先从家庭入手,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矫正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方式。乐乐小朋友对老师极度畏惧与不信任,我们请家长不断在孩子面前描述老师是如何如何喜欢他、爱他,而我们自己也在生活、学习中关心孩子、帮助孩子,重塑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扬扬小朋友的妈妈是教师,和我们园的老师很熟悉,我们要求孩子家长和其他老师不探望,碰到孩子也不要打招呼,我们自己也将她与其他孩子同等对待,严格要求,使她感觉不到自己的特殊,减少孩子作为本园教师子女的优越性;另外我们还请孩子妈妈同家中的长辈、亲戚朋友等打招呼,在与孩子相处时平常心待之,尽量避免使用赞美语,逐渐降低孩子已经形成的优越感,不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相对而言乐乐和扬扬的情况要乐观、易办一些,在我们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一个多月后,孩子很快改正了不良习惯,融入了集体生活。而与岑岑家长的接触让我们感到了问题的棘手,在孩子入园一周内,均是保姆接送孩子,我们打了三次电话相约,孩子父母均以工作太忙而拒绝了。在孩子入园的第三周,孩子的母亲终于来了,在与我们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后,岑岑妈妈立刻从班里揪出了孩子,当着我们的面对孩子暴打起来,孩子的腿部、腰部等多处被狠狠的踢打,我们讶然了,急忙上前去拉,但人高马大的岑岑母亲一把推开了我们,嘴里还不停的说:“老师,你们别管,他不打不行,从小就这样。”无奈的我们请来了园领导,在她们的强烈指责下,孩子母亲才停下了手。从和岑岑母亲的谈话中,我们能听出家长的真诚,也能够理解一个母亲对孩子严厉责打背后的无奈,对孩子母亲“棍棒下出孝子”的做法我们无法苟同,在说服不了的情况下,我们只提出了不再打骂孩子的要求,独自默默承当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们为岑岑制定了这样四步计划:一是将孩子座位单独设立,减少对其他孩子的伤害,视孩子的改正情况再决定其座位的位置。二是关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超越妈妈的爱。三是随时督促、提醒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四是抓住孩子丝微的亮点大加表扬,唤醒孩子要做好孩子的信心。一个多月过去了,岑岑基本上不再无故攻击同伴,也能较长时间地参加集体活动了,我们将他的座椅移到了小朋友中间;三个多月过去了,岑岑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希望:开始时的不肯入园变成了休息天也闹着要上学,开始时的满幼儿园乱跑变成了规规矩矩的上完一节课,开始时同伴们避他如猛兽到现在已有了很多好朋友……虽然有时孩子也使使小性子,但却能很快就安定下来。可能是孩子的变化引起了家长的重视与转变,孩子父母接送孩子的次数多了,对孩子有耐心了,打骂孩子的次数也逐渐减少了,从孩子母亲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感激与信任。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教师与学生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③]”因此,在对具有特殊行为习惯的幼儿进行教育时,我们始终坚持着理解与尊重的原则,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遇事多孩子商量,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以孩子为本,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记得有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秋游,在一片农田里,我们拔了一些稻子、毛豆等农作物,并把它们带到班里摆放,然而第二天姜岑却把它们全丢到了水里,当时我很生气,刚准备找他“算帐”,他却自己跑来告诉我,“这些东西都晒干了,我把他们放到水里喝点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伤害孩子一颗善良的心。我表扬了他,并告诉他老师摆放这些农作物的原因,并和他一起把这些农作物埋进了土里,鼓励他每天给农作物浇水。这件事使我更加明白了理解与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三、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幼儿的评价能力。
在孩子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特殊行为时,我们及时向孩子指出,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努力去改正或控制自己,不再发生同样的问题,并帮助孩子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正面强化正确的行为使其逐渐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小班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我们有选择地忽略那些对集体影响不大的个别行为,把它们留给孩子自己去解决,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偏颇,逐渐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明白应该怎么做。有一次,在玩娃娃家时,当“妈妈”的可可小朋友抢走了“爸爸”乐乐正抱着的娃娃,乐乐立刻就打了可可,可可大哭了起来,我了解了情况之后,没有立刻帮他们处理,而是提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回答,“可可抢娃娃对不对?想抱娃娃应该怎样说?”,“别人抢你的玩具,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打人?为什么?”,“自己什么地方错了,现在应该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我让孩子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认识,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孩子是家庭的天使,是幸福家庭的必要成员,当因种种原因而造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时,家长们的沮丧、负疚的心情可以理解。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引导,及时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特殊行为方式,为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只要家长、教师、社会共同配合,加上契而不舍的毅力、细心的呵护、正确的规引,就一定能有效的促进幼儿健康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
[①] 马拉古奇的诗:《其实有一百》
[②] http://.teaher..n,《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姚伟教授
[③] http://.teaher..n,《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姚伟教授
参考文献
1、http://.teaher..n,《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姚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