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中班幼儿阅读活动
摘要:
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是一种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有效教育形式。本文对利用多媒体与阅读活动巧妙结合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实践研究,对多媒体技术与幼儿阅读活动结合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倡使用多媒体技术,为有效的幼儿阅读活动尝试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中班幼儿 阅读活动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早期阅读不仅使孩子乐于读书、勤于思考,而且为孩子的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的兴趣,培养前阅读技能”。
在3~岁学龄前的儿童中,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阅读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他们由于经验积累不够、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不能有序的观察每一页画面上的人物与背景:还不能讲前后画面联系起来理解故事。
多媒体技术能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结合,创设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形象和情境,调动视听等多种感观。而在幼儿的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能唤起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投入到阅读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陶冶了情操,还极大地增强了幼儿的认识动力和能力。
一、运用媒体设备,拓宽中班幼儿阅读形式
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教学功能,如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它,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提供协商、会话的环境,帮助幼儿进行意义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音效视听教学,刺激感官
音效视听教学借助一些视听设备,如磁带、录音等,在一些看图讲述的阅读活动中能引起幼儿的关注,避免长时间沉闷、呆板的问答形式,从而更好的提高中班幼儿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更好的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案例】在中班阅读活动《不要笑了,裘裘》中,教师最初利用大图书讲述妈妈教裘裘学本领,而裘裘始终学不会,于是妈妈决定带裘裘到野外去练习,这时,教师播放熊吼的音效,一下子刺激了孩子们的感官,让孩子们的思维顿时集中,大胆猜测裘裘可能遇到的危险。而在互动环节,教师扮演“大熊”,孩子们扮演“裘裘”来躲避“大熊”时,教师又播放紧张的音效,一下子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危险的氛围,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从活动效果来看,两处音效对本次阅读活动增添了不少亮点。
2、动态视频教学,引起兴趣
动态视频教学如flash、动画、录像等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优美如诗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有助于中班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得有意注意更加稳定,媒体的刺激促使幼儿爱听、想说、乐思,有效地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案例】中班阅读活动《桃花下的小白兔》,讲述的是不同的动物将桃花瓣当成了什么物品。活动中教师利用flash,播放动态的故事内容,从最初播放画面,孩子们的目光和兴趣就被卡通的动态画面牢牢吸引。通过动态画面演示故事内容,孩子们理解了故事内容,也对不同动物朋友们将桃花瓣当作了的物品有所了解。如山羊伯伯将桃花瓣当成了书签放到书本中,通过动态画面,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书签”;动过画面播放了解了为什么小松鼠将花瓣当成扇子,小鸡们将花瓣当成帽子,小蚂蚁将花瓣当成小船等。在之后的复述活动中,不少孩子能按着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内容,而且记忆深刻。
3、静态视频教学,关注细节
静态视频教学如PPT等是在阅读画面时,单独呈现某一幅图片,或是将需要比较的两幅或三幅图片在一个屏幕中出现,便于幼儿重点观察。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观察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尤其是对细节变化的关注。所以,运用静态视频教学既方便又有效。
【案例】在中班阅读活动《点点和多咪的信》的活动中,教师将点点和多咪的几封信单独拎出,并在屏幕中放大,让孩子们观察信的内容,并大胆猜测信上的意思。因为在电视屏幕中只出现了这么一封信的内容,孩子们的观察点全部落在信的内容上,而且信的内容是绘画的形式,便于中班幼儿阅读和猜测。孩子们也能积极猜测、讲述信件意思。活动中,孩子们在对信的阅读、猜的、讲述时显得很积极,能仔细观察信上每个图示的含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也能大胆表述自己对信件的理解。
二、巧用媒体技术,改善中班幼儿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过难或过于简单的内容都无法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尤其对于中班孩子而言,他们虽然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仍然对成人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这与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教师应该精心挑选合适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量身处理、设计每份阅读材料,这样才能进一步有效地激发孩子继续阅读的兴趣,并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自主地完成简单的阅读过程。
1、重组阅读材料,让材料更清晰
许多绘本里面讲述的故事是具有很强的连贯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关系,往往因为跳跃太大而使得幼儿产生混淆或者不便理解。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绘本的内容按照教学意图和教学过程进行重组,使得幼儿能更清晰地理解绘本内涵。
【案例】如对《大卫不可以》绘本的调整,为了凸显大卫是个调皮的孩子,教师从原绘本中选取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如:大卫取高处的物品、大卫在饭桌上玩食物、大卫将干净的地板弄脏、大卫在家玩棒球等,而原书中,讲述大卫的调皮的画面有7、8张,但对于阅读活动来说,大卫的调皮不是活动的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妈妈对大卫的爱,所以教师只是选择了上述几幅画面,而将活动重点放在妈妈的爱上,使得整个活动以正面、积极向上为主。而由于中班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阅读画面时,他们能比较轻松的理解画面的内容,从而了解大卫的调皮。
2、借助符号提示,让材料更有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利用一些提示符号提醒幼儿对细节的关注,引导中班幼儿更全面的观察画面、理解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边出示讲述符号边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细节,为此后独立完整讲述中,使幼儿能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加入细节描述,进行生动讲述。
【案例】在对《小猪变形记》这本适合中班幼儿阅读的绘本调整时,教师在对小猪模仿其他动物的行为上进行了放大处理。比如:在同一幅画面上,即有竹竿,又有踩着竹竿的小猪。在活动中,教师会这样播放这幅画面:先出示竹竿,引导幼儿猜测小猪会如何利用竹竿来让自己更像长颈鹿,然后再出示踩着竹竿的小猪,以此来验证孩子们的猜测。又如,为了帮孩子们更好的梳理小猪先后变成了哪些动物,教师在一副画面上出示了小猪变形的动物,利用箭头表示先后顺序,让孩子们复习巩固,同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小猪变形后是否快乐,教师又用笑脸、哭脸的标志在每个变形动物旁出示,以此让孩子们引起共鸣。
3、利用音效技术,让材料更生动
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的限制,中班幼儿的思维还是形象性的,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可以把认知的对象由难变易,由枯燥变生动,由抽象变具体。如适度的配置声音,增加动画,调动幼儿的视、听、讲、演等多种感官,为孩子构建一个想象的空间,提供一个促进思考的外在环境,培养幼儿主动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案例】如《小熊的尾巴》这本绘本中,教师在处理小熊每次看到其他动物的尾巴时,都会有羡慕的想法,为了表达这份羡慕的心情,教师在这份多媒体材料中添加了一段录音,活动中,先请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大胆猜测,再请孩子们听一听小熊的心声,播放这段录音,孩子们在倾听的时候特别安静、认真。而当小熊的长尾巴带来麻烦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画面的意思,教师在相关的画面上配上了相应的音乐。如浴缸旁配了洗澡水哗啦啦的声音;大门旁配了关门声和被门夹的惨叫声。在活动中,当孩子们看不懂画面时,听一听这些声音,就能理解画面意思,从而知道长尾巴为小熊的生活带来的不便。
三、利用媒体教学,优化中班幼儿阅读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可以唤起幼儿的真挚情感,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培养幼儿对画面的感知能力;构建想象空间,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1、创造生动画面,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兴趣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的,要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就要调动他们的兴趣,而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东西往往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通过对声、形、光、色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示绘本的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营造一种优美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得幼儿非常乐意而又主动地参与到绘本的阅读中来。
【案例】《三只小猪造房子》的故事,是孩子们普遍比较熟悉的幼儿故事,如果教师单是以大图书来讲述,也能将故事完整讲述,但由于不少孩子都熟悉这个故事,所以在听讲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因为没有新鲜感,而不专注于听讲。但是,教师现在选择动画的形式来播放故事内容,孩子们一下子就能被吸引,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为整个画面动了起来,使得原本静态的一种场景变成了动态,孩子们不由的会随着场景的推移变换而心情跌宕起伏,牢牢的抓住了活动的兴趣,使得他们迫切的想看,乐意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而教师通过分段播放,引导幼儿猜猜想想,在活动中大胆表达,能更好的达成教学活动目标。而孩子们通过观看动画画面,对后续孩子们角色扮演时,肢体动作、表情口吻都有很大的帮助。
2、拓展思维想象,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可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幼儿的情感体验,加大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为丰富幼儿的表象、开拓幼儿的思维空间提供物质基础。
【案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早阅活动中,教师先出示兔子先生,然后再请孩子们跟着兔子先生一同出去散步,很富有情景性,孩子们也很感兴趣。每次兔子先生来到一个地方,就会先出示一个标志,请孩子们来猜测标志的含义。能力强的幼儿会根据标志的形象性准确猜测,接着教师会出示标志附近的设施来肯定幼儿的猜测。而其他幼儿也能逐渐理解标志的意思,在之后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标志再大胆猜测,而每当他们猜测准确后,再出示标志附近的设施的时候,孩子们显得格外高兴和兴奋。他们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大大提高,活动中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述能力都得到了一定培养。我们也通过多媒体为孩子构建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思考的外在环境,并激发他们主动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3、欣赏画面内容,加深幼儿的记忆保持
在进行中班幼儿阅读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些播放媒体的活动,孩子们在后期回顾时能尽可能详细的讲述画面内容;而只是阅读静态画面或单纯听录音的活动,幼儿的关注度不高,容易分神,而且在回顾时也讲不全面,连贯性不是很强,记忆内容多是以图片的跳跃为线索。
【案例】欣赏故事《大灰狼娶新娘》时,我将班中幼儿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为对照组,听教师讲述,并观看教师的图片演示。这两种条件下,教师均不做任何指导。结果发现,在观看故事的过程中,两组幼儿均能始终保持注意力,未发生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的现象。其不同之处在于:实验组的幼儿眼睛一直关注的是一个方向,即电视机;而对照组幼儿则有的注视教师,有的注视图片操作,或者一会儿注视教师,一会儿注视图片操作。可见,在幼儿单纯欣赏故事时,多媒体的播放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减少注意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资源浪费。而在幼儿复述的时候,实验组的幼儿讲述是更有序,语言也比较多,而对照组的幼儿讲述时断断续续,词汇较少。
4、调动内在动机,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幼儿兴趣的产生是阅读学习的关键。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将静止的画面连贯化、动态化,将抽象的内容趣味化,激发幼儿参与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幼儿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案例】在阅读故事《小马噔噔》的开始部分,我先请孩子们吧看小动画,了解小马得到了四只鞋,并将一只鞋子送给小猫当摇篮。然后,突然刹车设置悬念:“小马还遇到了谁?”“它碰到了什么困难?”“小马是怎么帮助它的?” “请小朋友自己看书吧!”这时,孩子们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本仔细翻看观察,由此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故事怎样呢?看看下一页就会知道。” 以此帮助幼儿理解画面间的关系,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在可视的直觉和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在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语言氛围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中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指导是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下开展的。教师遵循幼儿的学习兴趣、需要和特点,帮助幼儿观察、理解阅读内容等;同时,教师作为幼儿阅读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让每位幼儿都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使之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实现阅读能力自我提升,成为真正的自主阅读者。
虽然多媒体教学是在我们日常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但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活动的实际要求和过程进行调整和设计,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作用,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