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乡土材料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我园地处农村,是上海市一级一类园,与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异,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实施立足于农村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幼儿园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它不仅有着幼儿园发展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还有着幼儿园发展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从当地的资源中汲取营养,才能使幼儿园的发展充满活力,也只有扎根于家乡的土壤,幼儿园的发展才能得到当地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等精神,进行了“乡土材料在农村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此课题。
区域活动是当前幼教改革中涌现出的新的幼儿教育形式,深受幼儿喜爱和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就当前的情况看,区角活动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环境、材料资源的匮乏,因此,我们凭借农村幼儿园独有的自然条件,凭借全园职工的智慧和热情,硬是为幼儿创设了一片充满生机的“富足”的环境。通过二年对乡土材料应用的实践研究,深深体会到:丰富的乡土材料为幼儿园带来了特色,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乡土材料的应用,孩子们更加着迷于每天的区域活动,因为在这里有不断刺激孩子的新鲜事物;有令孩子冥思苦想、却又津津乐道的小制作、小实验;更有让孩子惊叹不已的成果展览会。的确,乡土材料的提供不仅充实了幼儿园的教材,更丰富了孩子的游戏天地,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园管理,下面就汇报一下我们在课题实施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创设大活动室
幼儿园根据实际,利用房屋加顶之际,建造了形式独特的五间小屋。泛着木香的小屋顶,透着童气的小门窗,富有情趣的“智慧城堡”五间活动室:“棋类区”、“科常区”、“搭建区”、“巧手区”、“计算区”,孩子们可以轮流在这些区内游戏活动,中大班每周二次,小班一次,我们根据季节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贝壳、蔬菜、果实、蛋壳、麦管、土布等,利用乡土材料进行的游戏活动便在五个活动区内全面开展,为实施立足于农村的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活动区的开设即为幼儿自主和谐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空间,更为孩子们提供了说说、玩玩、想想、试试、闯闯的自由操作和探索创造的天地,很受幼儿喜爱。
2、小区域活动
小区域活动即班内的区角活动,每天40——4分钟,教师们就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季节的变化,分层次投放材料,而且班班有特色。如:小班投放蛋壳、种子、竹等让幼儿进行分类比较、剥壳粘贴、排列垒高;中班投放麦管、芦叶、木屑、蔬菜瓜果等进行装饰拼图、折叠粘贴。大班投放土布、贝壳、稻草、竹等进行刺绣、编织、粘贴、搓、锯等。
3、发挥社区力量和作用
① 利用每周一次的亲子广播、家长恳亲会、家园宣传栏等来宣传、指导、交流幼儿园对乡土材料运用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实施过程,从而增进与家长的情感,促发了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② 发动家长、幼儿齐动手收集乡土材料,制作区域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活动材料,使孩子家长知道身边的乡土材料有着可利用的价值,知道一物能多用,并主动帮助幼儿园积累材料,培养孩子做有心人,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③ 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研究过程设计了许多亲子活动,为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乡土材料应用研究创造了条件。家长们在每一次活动中积极性得到很大的发挥,比如:丰收季节的参观活动,让家长、孩子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了许多美丽、有趣、可用的乡土资源;“芦叶小天地”、“有趣的蛋宝宝”等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相互配合,共同制作了粽子、芦叶玩具等,当他们品尝、欣赏着自己的成果时,玩着自己做的玩具时,他们欢呼雀跃,意犹未尽。
④ “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自己生活的环境,直接拿儿童熟悉的事物作教材,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对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为此我们经常带幼儿去乡村的田野看看、走走,孩子们把田埂当作平衡木来回走、跑、跳,在草坪上打滚翻爬,玩捉迷藏,扎稻草人,还参与拾麦穗、摘草莓,采甜瓜的劳动等等。由于这些活动环境都是幼儿生活中随时看得到、摸的着的;可以通过幼儿感官去发现、去感受的;可以通过幼儿的想象、操作去改变的,幼儿是学得高兴,学得主动。也正是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学会了区分大小,进行瓜果、蔬菜、种子的分类,以及了解这些资源与人们的关系等等。
二、投放材料的技术和策略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较差,为此,在材料提供上要注意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所以我们提出在投放材料时注意以下策略:
1、突出自然性:
自然资源是科研的前提和条件,于是,我们利用了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不需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都是垂手可得的。例如:春季里有野花、野草、芦叶、芦竹、落枝的小桃、小梨等,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夏季里,除了黄瓜、茄子、西甜瓜这些农作物外,还有幼儿最感兴趣的昆虫、沙石等,只要走在自家的田园里,随手拿来,就是一种自然物,可谓应有尽有,无须你刻意寻找,而这一切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这充分体现了农村幼儿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2、体现兴趣性:
兴趣是幼儿一切活动的前提。由于乡土材料形态万千、各具特色,可塑性极强,加上幼儿对材料的熟悉和取用方便程度,只要稍作加工,就会变成一件件惟妙惟俏、生动逼真的教玩具,如:几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豆,通过牙签稍加扦插,顿时变成了一棚可爱的小鸡;几个丢弃的蛋壳稍加点画;顿时变成了一棚蘑菇、一棚西瓜;让幼儿、教师为之兴奋,更好地促发着幼儿活动的兴趣。有了兴趣,活动也显得自然、充实,没有了造作和虚假,更多的是自发和主动。
3、强调层进性:
时代在变迁,我们的幼儿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与活动内容也是不断发展,不断递进的。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投放相应的材料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如:同样是“麦管”、“稻草”,在小班可以让幼儿触摸,进行比较、捆扎;中班进行编制、粘贴;大班则自己搓成绳子跳绳。又如:材料种子,在小班进行喂食练习,中班进行分类,大班则进行种植园地、学习等分、编织等等。
4、材料可探性:
意在为幼儿提供可发展、创造、想象的自然材料,无须教师加以统一式的灌输、教导,而是提供足够的物质材料、时间、空间,让幼儿在亲自动手操作探索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形成自己的想象特色,从而体会到运用乡土材料游戏、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真正学会学习。
三、乡土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应用研究的实践效果
在目前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一是从小班到大班活动区域的设置大同小异,同一班级里的活动区域的设置长时间没有变化;二是各个活动区域内部活动材料的设计和投放缺乏内在的层次性和经常性的变化。
而通过对乡土材料的应用,改变了上述状况。乡土材料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活动区的内容、设置也随之不断更新、变化。对大量的乡土材料,我们分成:水果类、蔬菜类、种子干果类、贝壳类、土布类、沙石水土类、其它类(麦管、稻草、芦叶、竹、蛋壳等)七类,并编写了《教材教案集》。教师根据月目标、周目标及班级特色和幼儿的年龄层次,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适合幼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于此间一件件透着孩子们灵气的作品汇编成了《乡土材料制作集》,受到了幼教同行和家长的肯定,也被本地区小学劳技课程所应用。幼儿通过与活动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发展和提高了自身素质。
(一)乡土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能力的发展
1、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力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表现区,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更有了“自己”的一片天空。他们看到那些熟悉的材料(干葫芦、稻草、芦叶等),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情绪顿时变得轻松自在,操作、表现的欲望随之而来。他们用自己采集的树叶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编制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用同伴带来的蔬菜、水果等进行扦插,灵感顿生。这时,“自信”已完全回到他们的身上。
2、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其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美劳区”、“认知区”、“结构区”,给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注意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让幼儿从与他人合作到独立完成一件件作品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3、引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丰富的乡土区域活动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飞翔。在建构区,“小小建筑工”们会变戏法地运用土豆、蒜、萝卜搭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东方明珠、蜿蜒铁路;计算宫中,孩子们探索着水果等分、种子集合的奥秘;棋类区内,“小棋手”们手执贝壳象棋、梨子跳棋等时而蹙眉,时而激动,还经常拉上老师与之对阵;科常区内,孩子们更是“潜心钻研”,制作着蛋壳灯,尝试着“沉”与“浮”,摆弄着天平称,创造灵感油然而起。
(二)乡土区域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能力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要促进幼儿对乡土材料的兴趣,并以此发展其能力,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奉献精神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充实活动室的内容、材料,她们不辞劳苦,下农村收集,教材没有就自己创编,教育方法不适应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创新,经验不足就围着老农学习讨教。通过对课题的实施,每个老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潜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创编的教材教案,撰写的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