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把握隐性师幼互动环境创设的要点
摘要:隐性互动是一种教师与幼儿没有表现为直接的互动行为或言语,而是借助于其他载体来实现互动目的的互动。利用互动的多元性来创设环境,是教育考智慧的再现,因为多元的环境,给予幼儿多方位的刺激和多层次的发展机会,对师幼互动的影响也会更深入。
关键词:师幼互动 多元 环境创设
隐性互动环境是教师基于幼儿园的培养目标以及幼儿发展需要,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动态、开放和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物化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使幼儿与环境能直接“对话”,自主与环境产生互动。
幼儿熟悉的家庭、教室、墙壁、户外、社区等都能作为隐性互动的环境,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生活化隐性互动环境:创设的隐性互动环境注重回归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体现生活真实原貌的互动环境中强化、拓展、迁移生活经验。
情景化隐性互动环境:创设的隐性互动环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幼儿较快进入角色并主动发起互动,有利于尽快消除环境给幼儿带来的陌生感等负面影响。
问题化隐性互动环境:创设的隐性互动环境以开放式的问题呈现,使幼儿置身其中能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有利于幼儿真正与环境互动。
创设多元互动的环境是指主题活动中创设互动环节不仅要考虑环境的本身要素,更要考虑互动对象、互动时机要素。只有体现多元的互动要素,才能激发幼儿持续、主动地与环境互动。利用互动的多元性来创设环境,是教育考智慧的再现,因为多元的环境,给予幼儿多方位的刺激和多层次的发展机会,对师幼互动的影响也会更深入。这需要教师细致地观察,实施多元互动和有智慧的暗示、引导,这是教师改变教育行为的重要一步。
1.互动对象的多向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环境创设之后,互动行为主体总由教师承担,明显存在不合理因素。首先,遏制了幼儿主动发起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发起的互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引入多向的互动对象。
这里的多向指的是教师除了与幼儿进行互动,还注重引发幼儿与其他对象互动,如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教师的互动等。互动对象的多向,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使幼儿分享经验,学会学习。
例:超市理货员
背景:初次成立超市,幼儿很感兴趣。每次角色游戏开始,幼儿都一窝峰地诵入起市,造成超市的拥挤和杂乱无章,许多幼儿甚至自动退出超市,觉得这个地方太乱了,一点儿也不好玩。为改变这种混乱现象,也为后续超市游戏发展考虑,老师以“停业整顿”的理由宣布超市暂停营业。许多幼儿提出建议,认为停业不是个好办法,可以请几个理货员来整理材料。于是,几个爱闯祸的幼儿作为超市理货员上场了。
事件:铭铭把货架上的雪碧瓶一一摆上去,乐乐也跟着把饼干袋子放上去,接着聪聪把牛奶盒也重重地往上面一堆。只听见“哐啷哐啷”一阵声响,铭铭摆的雷碧瓶全部倒下,饼干袋子也随即满地。于是,超布里响起了争吵声,大家都怪聪聪不小心。聪聪只能小声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另外两个幼儿跺着脚,拼命地减:“你给我们放好!”聪聪本来脾气就很固执,他觉得不完全是自己的错、根本不理会他们的训斥。
有个幼儿走过来,指着地上的一堆东西说:“你们都去过超市的,怎么没看到超市都是分类摆放的呀!”其他幼儿突然若有所悟,忙着捡起自己的东西,嘴里却不饶人地还在相互批评着对方。
接着,在老师提供的三层货架旁,幼儿相互分配着摆放的顺序,第一层放上了分量轻的食物,第二层放上了零食类,第三层放上了牛奶等重量级物品。三个幼儿很快就将超市里的杂货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当一切都整理完时,他们的争吵声也随之消失了。
分析:当幼儿因材料操作不当发生矛盾时,引入多元的互动对象,分享个性化的生活经验,不仅能很快化解幼儿间的矛盾,也能解决环境产生的分类、摆放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时机的灵活性
主题创设过程存在着许多师幼互动的大好时机,及时捕捉到这些时机并采取有效措,幼儿就有可能得到有效、适宜的发展,否则,互动就有可能无效或低效。那么,在隐性互动环境创设中,教师选择怎样的互动时机才算灵活、恰当?如,当幼儿在区角环境中自主讨论、思考时,教师是马上介入还是耐心等待?当幼儿远离互动环境时,教师是及时制止还是静候以观其变?巧幼儿在环境中游刃有余地操作、摆弄时,教师是当场鼓励还是延后表扬?教师只有灵活掌握互动的时机,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在环境中获得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学会观察,更需要教师的支持。
例:我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背景:“我是中国人”主题展开了,小朋友对各个民族的人长什么样、穿什么样的衣服很感兴趣。但是认识了一次后,小朋友们还是无法记清什么民族是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
事件:在“小小剧场”里,老师提供了各个民族的服装,任由幼儿自由选择穿戴表演。他们特别高兴,总是选择最漂亮的、最喜欢的穿在自己身上,却没有发现自己的一身行头并不是一个民族的。这时老师很矛盾,到底是去批评指正还是让幼儿继续这样搭配呢?如果说“当幼儿遇到矛盾和困难时”老师的互动时机到了,但幼儿此时没有产生疑惑或困难情绪;如果
说“幼儿有情感需求时”老师的互动时机到了,可幼儿此时很兴奋,并没有为穿错衣服而难过;如果说“当有必要将幼儿的新经验进行积累时”老师的互动时机到了,可老师的介入是否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呢?看着小朋友在这个环境中高兴地、自由地互动,老师不忍心打扰他们,而是去找了各种关于民族服装的图片,张贴在“小小剧场”的周围,小朋友看到后,顿时停下舞蹈围过来观看,“哎呀,老师!我的衣服是否穿错了?”老师随即顺应小朋友的请求,引导她们自己看看图片上的衣服颜色和式样,找到该穿的衣服。
分析:当出现问题时,老师灵活地改变互动策略,用“看图片找问题”、 “请教老师”、“自己解决问题”等策略,在润物细无声今引导幼儿儿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