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开拓幼儿探索之路
内容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我们应以这一目标为宗旨,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积极创造探索的机会,提供探索的支持。只有尊重幼儿,支持他们的探索,才能让他们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关键词:探索、支持、促使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幼儿强烈的好奇和尝试的渴望构成了一生中最执着的探索精神,致使他们开展自我探索实践,虽然这种探索对成年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更不能与科学家的探索望及项背,但孩子的探索难能可贵。与此同时新纲要中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面对着那些有着不同程度探索欲望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何为他们创造探索的机会,如何为他们提供探索的支持呢?
一、让好奇成为探索的动力。
科学很伟大,但它的每一个进步却是源于点点滴滴的“好奇”以及对答案的不懈探索。为什么树上掉下的苹果会落到地上?为什么天上出现彩虹?为什么水面可以行舟?……好奇心是激发孩子探索的内驱力,它可以唤起孩子的内在潜能,使孩子完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敏感的眼睛,就能够从平淡中发现奥秘。
记得一次户外活动,小朋友们都在操场上尝试着皮球的各种玩法,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一动也不动,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在观察中孩子们产生了疑问,如食物边上为什么会聚集这么一大群蚂蚁?孩子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蚂蚁它们是一大队出来巡逻发现了食物,有的说肯定是先出来的蚂蚁发现了食物就回去喊它的朋友们,有的说其他的蚂蚁肯定是闻着味道找到这的…“这么一大堆好吃的,蚂蚁会怎么处置呢?”幼儿对此又充满了好奇,展开了又一次的争论。一部分孩子猜测它们会想办法自己用东西把食物拖回去,一部分孩子猜测它们会团结起来一同搬运。正当孩子们争论的时候,蚂蚁们开始行动了,它们根据食物的大小分配好了搬运任务。较小的食物一只蚂蚁背着,稍大些的两三只蚂蚁抬着,再大些的一群蚂蚁一起扛…为了弄清蚂蚁的搬运能力孩子们想出了要给蚂蚁们制造一点困难,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支持他们的探索,我和孩子们一起用土堆起一座小山,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正是一次次的质疑,主动观察、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同时促进了观察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因为好奇,孩子喜欢寻根问底;因为好奇,孩子会主动的去探索未知。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得到满足,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努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好奇,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
二、让环境成为探索的资源。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具有科学氛围的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及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室是幼儿一天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们常常会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提供一些可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材料,如各种各样的纸、磁铁、轮子等等。这些富有操作性的材料很容易就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他们在撕、画、折纸的过程中发现了纸的许多秘密。如报纸容易撕、挂历纸太厚很难折层数多或复杂的东西、宣纸易吸水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会情不自禁地投入,连能力差的幼儿也不甘成为旁观者,他们可以尽情地尝试、操作与探索。
自然角也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小朋友在自然角内种植了一些他们喜欢的花、草,他们都非常好奇自己的花、草今天有没有长高,所以他们会天天去看看自己的辛勤成果。这样孩子们便逐渐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空气、泥土、养料等,并且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植物,了解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在自然角内我们还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泥鳅、蝌蚪等,孩子们一空就会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及生活特征。通过观察、比较和种植,使小朋友们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满足了小朋友的种植欲望,激起孩子进一步探索生物科学的愿望。
三、让启发性语言成为探索的指航。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当多运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进行灵活的、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指导,以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在幼儿探索问题、寻求答案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利用得到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如在“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装有水的塑料盆、积木、金属、玻璃球、树叶、空瓶、海绵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老师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你们把他们一个一个放到水里,就会知道哪些是浮在水面上,哪些是沉下去的。”当幼儿把这些材料一一放进盆里时,就叫:“老师,玻璃球沉下去了”;“瓶子浮在水面上,积木也是浮在水面上”;老师又提出疑问:“想一想,怎样让瓶子和积木也沉下去呢?怎样又让玻璃球浮在水面上呢?”幼儿马上又开始想办法操作,有的用手按空瓶子,空瓶子就沉下去了,但一松手,发现空瓶子又浮起来。有的用铁压住瓶子,反复几次后,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说:“为什么它会浮起来呢?”,幼儿回答:“因为它太轻了”,老师又问:“怎么让它变重呢?”幼儿马上想到在里面装水,装了一半水,放进盆里,看到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幼儿又继续往里面装满水,瓶子慢慢地沉下去。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在操作中发现了这个道理。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老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思考,向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幼儿探索事物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并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让灵活多变的形式造就探索的习惯。
有人说习惯是自然是坚持,当幼儿把探索变成一种习惯时,孩子的探索就成为像生活一样的自然之事,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探索。
1、以游戏为载体,促使幼儿乐于探索。
新纲要要求,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引导儿童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探索、感受和体验,获得主动的发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自由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好奇、好玩、好动以及无忧无虑的年龄特性完全契合。因此,寓科学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进行探索,获得发现,符合幼儿的天性,肯定备受幼儿欢迎。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在玩中学科学,在愉快体验中学科学。例如:在“蛋宝宝站起来”的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动手操作没有指令性要求,也不作暗示,只提出了规则:“小朋友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任何方法只要使蛋宝宝站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走动,自主选择材料放入蛋宝宝里尝试、发现,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俨然像一个科学家在观察、操作、比较,探索积极性高涨。
2、融入大自然,促使幼儿乐于探索。
幼儿是从接触形象具体的事物开始认识世界的,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为他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无穷的源泉。无论是一朵花、一棵树,还是一座山、一条河,都能激起幼儿极大地探索乐趣。例如在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时,带领孩子到小树林中,在观察对比中孩子们发现了树叶是千姿百态的,有圆形、针形、椭圆形、手掌形、心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叶子光滑、有的叶子毛糙等等。幼儿的兴趣十分浓厚,纷纷为自己的发现而愉悦。大自然是个美妙的课堂,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激情,因此我们应更多的让孩子走近大自然。
总之,教师在探索活动中只要尊重幼儿,积极的支持他们的探索,孩子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