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精髓 品味礼仪风韵 ——中班开展《弟子规》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弟子规》是一部集“孝”、“悌”、“谨”、“信”、“爱”、“亲仁”、“学文”七大部分组成的幼儿启蒙养成教材,是我国经典国学瑰宝,它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礼仪交往、道德品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良好的要求与建议。我们班也开展了关于幼儿如何学习《弟子规》的教学探索,现通过对中班幼儿的调研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学习习惯等,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班 《弟子规》 教学初探
3到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其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条件飞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较为迷失的一个时代。随着物质条件的优渥,家中孩子的减少,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家庭的中心和宝贝,这些也使孩子们越来越自我。《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弟子规》是一部非常适合幼儿园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国学”经典,它内容范围广,涉及“孝”、“悌”、“谨”、“信”、“爱”、“亲仁”、“学文”七大内容,贴近人们的生活,是启蒙养成、教育幼儿的最佳读物之一。但是,《弟子规》的内容是以文言文体的形式呈现的,对幼儿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让中班的幼儿学习并理解其中的道理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学习懂得道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园合作,通过与家长的同步教育,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科学统筹,安排课程的“量”。
《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所著,他根据传统蒙学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授实践编写了此书。作者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方式阐述、演绎了“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大部分。规定了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所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和言行准则。因此,《弟子规》的教学内容较多,不适合在一个年龄段展开教学,所以,要对其内容进行解读与统筹安排。
首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生活情况,把教学内容分两个学期进行实施。如第一学期可以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这部分都是有关“入则孝”内容,相比较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容易指导与操作的,教师如果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幼儿完全会理解其中的含义的。第二学期可以从“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些方面组织幼儿学习,这里说了幼儿与长辈、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交往以及自己的仪容、处事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对中班孩子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经典国学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也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能达到的,因此,要有做长期教学的准备,犹如河流,细水长流才会越聚越多、越流越长。
其次,除了安排年级段的学习内容之外,还要细分每学期、每月、每周的教学内容。每周的教学内容不必太多,每周学习1--2句就差不多了。刚开始接触时每周学1句,熟悉了之后可以学2句。我们每周组织进行一次教学活动,并且在每周的晨间谈话时,抽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合理规范,落实教学的“质”。
1、选择合适的教具教材——图文结合式。
文言文学习对于家长与老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幼儿,如何让幼儿学习《弟子规》呢?选择合适的教材很重要。现在书店里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版的《弟子规》解读书籍。这其中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弟子规》比较适合幼儿园学习,它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幼儿园国学启蒙课程,里面的注解贴近现实生活,幼儿容易理解与接受,也便于教师讲解。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情境体验式。
幼儿期,幼儿的注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情境式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正好能弥补文言文体教材的深奥、抽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且便于幼儿学习与理解,是幼儿学习《弟子规》的关键。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可以模拟幼儿的生活场景进行情景表演、PPT观看等,引发幼儿的兴趣或共鸣,然后进行集体评析,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对、错行为,最后,结合《弟子规》里的教学内容,引导幼儿朗读。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做个好孩子。例如,怎样组织幼儿学习“父母呼,应勿缓;” 这句话呢?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说的是父母问话或召唤,应该很快回答,不要慢吞吞。其次,创设适宜的生活场景我们,如:红红在玩积木,妈妈叫她,红红马上应答。君君在看电视,爸爸叫他,他理也不理,爸爸叫了许多声后,才应答。然后进行讨论,问孩子,谁做的好,好在哪里?谁做的不好,又不好在哪里?通过这两个场景的对比,幼儿很快就能分辨对错的行为,最后,教师进行讲评:爸爸妈妈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要像红红学习,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样,通过直观的对比与教师的小结,幼儿就会正确分辨好习惯与坏习惯,也会认识到自己身上是否有这样的情况,这对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有帮助很大。情境式教学方法适合各年龄段开展,尤其适合小班幼儿。
3、运用合适的巩固手段——经典诵读式。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学习《弟子规》也是一样,巩固复习也很重要。幼儿期,幼儿的短时记忆较好,长时记忆较弱,适当的进行复习巩固对幼儿学习非常重要。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复习,我们采取了每天分钟经典诵读活动,每天晨间谈话时,可以组织幼儿将本周的学习内容进行诵读与复习,加深幼儿对《弟子规》的理解。其次,经典诵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美国医学博士杨定一医师在台湾进行过儿童读经典所经历的身心变化的科学,试验证明读经典的儿童其记忆力更强,经典诵读能增强记忆力。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全班幼儿都能背诵老师教过的《弟子规》内容,这与每天的经典诵读是离不开的。
4、增加合适的学习趣味——快乐识字式。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目前,许多老师觉得出现识字现象,就是小学化倾向,这样的认识有些偏颇。幼儿的早期阅读、阅读兴趣培养等都离不开文字,一定的识字量对幼儿的阅读会带来很大的帮助。趣味识字是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的,即可游戏,又可以学习,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个环节。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趣味识字不但不会增加幼儿的学习负担,相反成为了幼儿最喜欢的环节,因为在开展趣味识字时,教师采取了游戏的方式进行,轻松、有趣又好玩。如,学习“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里的生字“弟”、“友”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幼儿初步认识这两个字,认识过后,可以藏掉1个字,让幼儿猜猜哪个字宝宝不见了?字宝宝藏到哪里去了?幼儿找到后,还可以请幼儿藏字宝宝,并请别的幼儿找字宝宝,通过藏与找,幼儿就会在游戏中学会了这两个字,识字变得轻松又简单。同时,幼儿通过趣味识字活动,丰富了识字量,对早期阅读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有一次,我班石道禾小朋友在看《小蛇去哪里》这本绘本时,他高兴的说:“老师,这个字叫‘小’,我知道的,是小猫、小狗的小,小小的小,小蛇小小的也会过水坑真聪明。”这说明他对“小”字有了很深的认识了,识字量的增加也使幼儿喜欢看书、看懂书。
、利用合适的家园合作——家庭教育式。
家长的共同参与是幼儿学习《弟子规》的有效保障。由于受时代的影响,我们这一代家长都没有接触过《弟子规》的学习,这是一种遗憾。与幼儿一起学《弟子规》,既可以增加家长的育儿经验,同时也是提高自身的身心修养。
我们每周五放学时,会请小朋友把《弟子规》的书籍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学习其中的道理,并一起坚持实施。只有家园共同合作,同步教育,持之以恒,幼儿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这个活动也受到了家长的良好反映与支持。如我班尤嘉惠妈妈说,每次她出去哪里或从哪里回来,都会和爸爸妈妈说一下,而且还绘声绘色的说,这叫“出必告,反必面”。还有鄔思怡妈妈说,以前怎么叫她,她都不应的,现在她不应,我说“父母呼,应勿缓”,她想一想,也会答应了。许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们学了《弟子规》后真的懂事了很多。这就是国学的魅力!
三、精挑细选,规范学习的“点”。
1、适合幼儿的内容要精读、细读、反复读,对一些与幼儿实际情况不太符合的地方,可以略读,粗粗带过,不必细读。《弟子规》的内容毕竟是清朝时期的作品,离我们现在比较久远,里面有些内容也不太符合现代儿童的实际情况,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等,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是不适宜的。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粗粗带多就行,不必细读。
2、将《弟子规》学习内容运用到幼儿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各种习惯和表现,利用奖励、榜样的方法鼓励幼儿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要让学习《弟子规》变成一种摆设。
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幼儿在孝敬长辈方面、朋友的相处交往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与进步,家长们都反映,孩子们学习了《弟子规》后变得懂事了,做什么事情不会只想着自己,会问问长辈的意见与感受,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少了许多,还会为主动帮助长辈拿东西、做事情等,还都希望老师一直开展下去,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幼儿在幼儿园里与朋友争吵少了,主动帮助老师、别人的现象多了,这都是《弟子规》为孩子们带来的变化。传承国学精髓,品味礼仪风韵,有效学习《弟子规》,让幼儿走的更远,路走的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