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地方童谣在中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地方童谣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它凭借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可爱诙谐、朗朗上口的音律,对幼儿的
身心发展、美感培养等起着独特、积极的作用,因而,要通过适合幼儿的教学环境和形式,再次探寻科
学的地方童谣教学策略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这一话题进行关注并提出一些思考
。
[关键词] 地方童谣 影响 教学策略
《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
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地方童谣作为本土
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增长知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
验和知识经验。还可以促进儿童记忆、想象、联想能力的提高。
但是现代地方童谣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的灌输、生硬式教学方法,这种机械地以儿童
死记硬背、反复诵读为主要教学方法,不但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结果往往会
导致童谣教学逐渐呈现边缘化的现象,使童谣成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这就影响了对其潜在教育价值的
挖掘;
在多次亲历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逐渐感悟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宁波童谣教学策略:
一、环境创设——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
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温馨、有趣、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孩子在舒适的教学情景中自由
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创设出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孩子理
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游戏情景,课始趣生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宁波童谣《斗斗虫
虫飞》是一首平易近间的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和谐。内容是“斗斗虫虫飞,抲只麻雀剥剥皮,
杜得杜得飞带起,飞到高山吃白米。”我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情境,在小朋友的椅子上贴上大树的图片,
让孩子们的小手当“虫儿”,不仅训练了孩子们的手指,而且促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合作。让孩子们体验
到宁波童谣还是一首游戏歌,边念童谣边做游戏!
(二)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时序歌,也称时令歌,指用优美的韵律来引导儿童根据时序的变化去初步认识、了解自然现象的传
统儿歌形式。 如童谣《十二个月子字谣》: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上坟抬轿子,四月种田下
秧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七月西瓜吃心子,八月月饼嵌馅子,九月吊红夹柿子,十月
沙泥炒栗子,十一月落雪子,十二月冻煞叫花子。”我用多媒体视频根据童谣创设了一个相符合的环境
,用优美的韵律和现象来表现一年十二个月中每个月的特征。引导孩子根据时令的变化去初步认识和了
解自然特征。
(三)直观显示,演示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来感受周围的事物的,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技
术不断进步,大大推进了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发展。在传统宁波童谣《十二生肖》的教学中,
童谣里面的动物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由于动物教多,如果用单一的儿歌教学并不能完全理解儿
歌内容,于是,我在教学活动前,我说:“我们班来了一群小动物,看看他们是谁呀?”这种用小动物
口吻的方式导入来吸引孩子们,制作了一个PPT,并配上动物的声音,如当老鼠出来了,就用“吱吱吱
”的叫声来引导。孩子们还用宁波方言进行了故事表演,在看看、说说中了解了这个童谣。这些方式都
比传统的说教来的好。
不难发现,这三则案例显示,儿童学习童谣不是仅仅停留在会读会诵的简单的掌握,更应该利用孩子喜
闻乐见的形式使儿童学习地方童谣从单一诵读走向理解、体会,而以环境创设为载体,让孩子置身于情
景中学习地方童谣能积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二、“双歌”教学——促理解
《指南》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
特价值
游戏歌---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童谣,往往有约定俗成的动作要求,有提高儿
童玩耍兴趣和协调动作的作用。是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吟唱的童谣,往往有约定俗成的
动作要求,有提高儿童玩耍兴趣和协调动作的作用。如宁波童谣《掂掂窝窝》:“掂掂窝窝,猫儿做窠
,青布白布,搦着算数。”我运用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装扮成猫儿含布条作窠的来完成。这样不仅改
变童谣枯燥乏味的感觉,还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又如《踢踢扳扳》:“踢踢扳扳,扳过南山,南山北
斗,至尊买牛,牛蹄马脚,失落蹄子狗一脚。”在这首宁波童谣教学中,陈老师运用了游戏“跳房子”
,在地上划好格子,一脚擎着,两两比赛进行,一脚踢石子使其移动一步,随即独脚跳过并唱此歌。也
可为数脚游戏。许多孩子并坐,将脚伸出,一个小朋友以指数脚,一字一脚,末字所指之脚搁起。孩子
们乐此不疲。都非常感兴趣。
在童谣教学中,我们也时常用“猜谜语”来倒入,它既能很快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增加活动趣味性
,也能做到“直奔主题”,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孩子
们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倒入形式。如童谣“后门口,一株菜,落
雪落雨会朵开”;“后门口,一只缸,团团圈圈生疔疮”;“后门口,一窠葱,第二天亮会拔空”。“
伞!”“锣鼓!”“筷箕笼!”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抢答谜底。给活动增加了很多色彩,最主要是孩
子们喜欢。宁波童谣中的谜语大多难度小,适应孩子们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内容也多为孩子所熟悉,
形象生动,韵味十足。这些浅显生动的谜语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开启了他们的智力之门。
三、角色朗读——增情感
角色朗读,是一种能让孩子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人物特点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师简单地准备一个头
饰或胸饰,让孩子进行角色朗读或表演,每每进行这样的训练时,活动的气氛便异常活跃,孩子们纷纷
举手,跃跃欲试,就连性格内向,平时少言寡语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孩子一旦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
受童谣,那么,活动的情感目标也就落到了实处。
在朗读中,教师要注意文学作品感染力,了解人物性格,声情并茂,当幼儿已能够进行初步的朗读时,
要注重帮助幼儿了解童谣中的人物性格,使幼儿知道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在朗读时可以用不同的语气和语
调。还是以童谣《十二生肖》来举例,如,读“老八性勿强,(羊)”时,可以引导幼儿了解羊是温顺的
动物,温顺的动物发出的声音要温柔、亲和;读“ 老九猢狲精,(猴)”时,引导孩子了解猴子比较灵
活,声音可以变得俏皮、可爱;使幼儿能很好地揣摩和表现十二生肖不同的性格。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
、分角色朗读、辅以动作记忆等多种形式,幼儿百学不厌,朗读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当幼儿有了这
种情感体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幼儿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
四、配以音律——提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在地
方童谣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孩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最主要的是把地方童谣
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自然合拍的音乐性是童谣一个重要而显著的特点。它表现在其语言的音
韵美和节奏感上。地方童谣就像音乐一样满足幼儿听觉上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幼儿童对音乐的
敏感几乎是本能的、先天的,音乐韵律合乎人的心律跳动,会引起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快感,激起幼儿的
情感共鸣。因此,无论是遵循童谣的自身特点还是儿童认知规律,在地方童谣教学中都应该选择合适的
音乐作为辅助,使童谣本身的音乐性更强、意境更美、情感更浓,而且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接受、记忆
。
(一)同歌教学
传统歌谣《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在教学中,如果配上音乐,在跳动而又轻快的音韵
中学习,儿童能够感受快乐,获得知识,幸福成长。
(二)乐器配乐
宁波童谣《十二生肖》中,在幼儿对此童谣已经较熟悉的基础上,利用乐器——响铃、三角铁、木鱼、
串铃棒等来给童谣加上动听的节奏进行配乐,使幼儿又新一轮地对这个童谣产生兴趣。
五、多元延伸——提经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时候幼儿会在活动结束时显得意犹味尽,他们沉浸在活动中,但是由于时间
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活动,截断了幼儿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幼儿的兴趣投放在课后的延伸
活动,让幼儿在延伸活动中延续他们的兴趣爱好,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延伸——区域活动
在歌谣《谁会飞》:“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
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调调头。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
许多脚儿慢慢爬。”我把“鸟、马、鱼儿、毛毛虫”的头饰放在表演区中供孩子们自己表演。
把课堂中的图片、教玩具等投放在区域角中,供幼儿使用、摆弄,耳濡目染,不断熏陶,幼儿翻翻
看看,摆摆弄弄就能自然而然地念起课堂中老师教过的童谣,自吟自唱,自娱自乐,童谣的艺术美自然
地渗入到孩子们的心里。还可以将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乐器放置于音乐角,让孩子们边念童谣边敲打简
单的节奏,在幼儿节奏的敲击中使童谣越来越富有韵律美和节奏美,逐渐积累童谣韵律美和节奏美的感
性知识。
(二)增趣——游戏活动
在宁波童谣《佝一脚》中,李老师让幼儿围成圆圈,一边念童谣“铁脚斑斑,斑过南山。南山北斗
,主人买牛。牛蹄马脚,脚落田间——佝一脚!”,一边用小手点着依次进行,当念到最后“佝一脚”
时,点到的幼儿进行表演节目。孩子们在念童谣时总是聚精会神,被点到的幼儿,会开心的进行表演,
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胆量,而且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如《马兰开花二十一》中,孩子们一边跳皮筋,
一边念歌谣:小皮球,圆又圆,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这样就很容易的学会
了这首童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三)贯穿——生活活动
地方童谣总是和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联系起来,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如《外婆桥的童谣》:“摇摇
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糕糕……” 抱着坐在外婆大腿上:“拉大锯……嘎树朗……”在孩子们
睡觉时,我总是让孩子们先念念这首儿歌,慢慢孩子们就有了睡意。在学念儿歌之余体验的是浓浓爱意
以及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对世事的理解。
宁波童谣是宁波方言的“活化石”,个性鲜明,地方特色浓郁,它不只对研究宁波方言有参考价值,许
多童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情况、民俗风情,反映当时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曾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可惜许多传统优秀宁波童谣像一颗颗珍珠渐渐散落在历史的时空里,亟
待有心人去拾取收存,重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洪汛涛,中国儿童文学十年[],河南:海燕出版社,1988.
[2]陈望道,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3]丁洪涛,不老的童心—欧澄載先生儿歌作品欣赏[],2008.
[4]楼必生、屠美茹,学前儿童综合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
通知公告更多> 关于召开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暨学术交流与表彰大会的通知 [10
-28]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年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04-13] 关于召开“2014智慧幼儿园建设高峰论坛
.宁波”的通知 [11-12] 关于学前教育网正确的发布报送流程 [10-14] 教育部关于加强民办幼儿园管
理工作的通知 [09-30] 《宁波市学前教育条例》 [09-30] 浙江省幼儿园收费管理(2013年2月1日起实
施) [09-30]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09-30] 浙江省工程建设标
准《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