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开展后的点滴感受
摘要:新《纲要》也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实施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促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关键。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在生活中对小班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台湾著名学者王财贵教授曾说:“数学是最容易学的学科,越是努力教数学的老师就越是很笨的老师”。可见数学并不是那么的深奥难懂。小班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小班幼儿对教学的兴趣,让小班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和乐趣。
关键词: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数学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产生的,促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各种实际需要。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数学领域中主要体现在目标、价值取向和指导策略的变化上。新《纲要》也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的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生活化。
反思过去的小班幼儿数学教育,发现一些脱离小班幼儿现实生活的教育,并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不仅学习效果一般,而且还导致小班幼儿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我觉得小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小班幼儿对教学的兴趣,让小班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和乐趣。为了改变以往枯燥呆板的数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小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1、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数学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时、空的有关数学知识和内容,而且这些知识和内容是经常地、反复的发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这些数学知识和内容,让幼儿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为幼儿学习数学做好经验的准备。例如:“午点”环节,过去幼儿园这个环节仅仅完成保育的目标,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这个环节同样可以完成“点数以内的物品,初步感知理解个以内的数量”的数学教育目标。又如:在学习比高矮时,可以让幼儿和旁边的小朋友比比:“你比谁高,你比谁矮?”
2、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可以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直接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小班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并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入园环节,可以完成“认识白天、黑夜、早晨、晚上”、“对应比较”等数学教育目标。二是将数学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尤其是其他领域活动和游戏之中。比如:小班美术活动:粘帖“美丽的蝴蝶”,让幼儿说说美丽的蝴蝶,可以又哪些图形拼成,幼儿在说说、动动中,不仅掌握了图形,而且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蝴蝶造型。
3、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
数学教育不仅要联系幼儿的生活,还要引导幼儿用数学,让幼儿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只有在运用过程中才可以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比如:餐后师生共同收拾整理餐具,以贴标记或游戏的方式渗透分类教育。又如: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小床和小朋友哪个多、那个少?一样多?秋天,幼儿可用拾来的落叶进行分类、排序活动,还可用落叶拼搭物体和图形等。
二、心中装着教育目标,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完成目标。
教育目标是我们进行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围绕的中心,要让数学教育生活化,首先应该确立生活化的教育目标。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幼儿用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玩具怎么归类?什么时间上幼儿园?妈妈买回几个苹果?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哪些数字?家里谁个子最高?我家住在第几层楼?怎样搭积木?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手指的长短、粗细等都能潜移默化孩子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活动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的素材。幼儿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中,要时时装着教育目标,抓住一切机会对小班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在接待来园时,教师与小班幼儿闲聊:“你早上在家都做了些什么?早上起来你高兴吗?昨天晚上你看动画片了吗?”看着无心,实则有意,教师通过与小班幼儿的交谈有意将其生活经验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小班幼儿完成时间概念的学习。再如:组织小班幼儿如厕,“请穿白袜子的小朋友去,请梳小辫的小朋友去。”这是在向小班幼儿渗透类的概念。教师可通过为小班幼儿提供学习机会,给与物质支持等方式引导小班幼儿学习数学。例如:在入园的环节,过去都是由保育员将幼儿的毛巾挂好,现在改为由小班幼儿自己挂,一个挂钩挂一条毛巾感知一一对应,最后通过比较感知挂钩与毛巾的多与少。在午点环节,由小班幼儿轮流当值日生,“数一数你们小组来了几个小朋友?应该拿几个苹果?”
三、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境,创设活动冲突, 提供生活操作材料。
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不能一味的考虑到把某项技能教给幼儿,要从数学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小班幼儿的发展状况与兴趣出发,选择生活化的活动形式,让小班幼儿在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通过实践,我觉得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事件和游戏场景的形式来进行。我们可以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
例如,在小班“感知4以内的数量”这一活动中,我以兔宝宝去郊游为主线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出现兔宝宝坐车,在引导幼儿分析兔宝宝与汽车关系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1和许多”。第二个环节是“兔宝宝拔萝卜”的游戏,目的是要求幼儿拔到与自己胸饰后的图案数量一样多的萝卜。在拔萝卜的过程中感知4以内的数量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第三个环节,就是互换胸饰,再次体验拔萝卜的游戏。在这种游戏场景幼儿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不错。又如:餐后收拾整理过程中,引导小班幼儿按标记摆放餐具,师生共同以“送餐具朋友回家”的情景性的游戏方式进行,小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分类;数学活动“图形宝宝找妈妈”的活动中,小班幼儿扮演图形宝宝每人带上自己的图形标志,教师扮演妈妈。 “请三角形宝宝到妈妈这来。”“来!圆形孩子们和妈妈一起跳三下”,幼儿在拟人化的游戏中认识了图形。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幼儿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与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促进了其智力发展。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因此,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是我们教师组织数学活动前必须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从调动孩子好奇心出发,我们尽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物品作为活动材料,因为,这样更能把幼儿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分类”教学活动时,可以将班内幼儿的衣服、鞋、帽子等作为活动材料,让幼儿根据这些物品的颜色、式样及男女孩的头发长短等进行分类;在学习“数数”活动时,让幼儿观察活动室墙壁上的窗户数量等。同时,由于活动中幼儿所需材料的数量会很多,我们可以发动幼儿一起动手来寻找活动时所需的材料。通过寻找过程中对众多材料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过程,幼儿对数的理解会加深,例如,寻找排序材料,幼儿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排序,然后才能在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幼儿从家里带来的材料种类繁多,包含的数学关系也不计其数,幼儿对同伴的材料往往产生好奇心,总想看一看、摸一摸,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幼儿在同伴的材料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相互地交换操作,可用材料极其丰富。不但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材料蕴藏的数学关系中,幼儿的视野拓宽了,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变强了,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了。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幼儿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幼儿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内容,激发幼儿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实际中鼓励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
2、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五个关键点》,载《早期教育》2008年第期,江苏教育报刊社。
4、、钱芬 :《数学教育要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探索实践》,载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周利文:《浅谈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载《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