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课程改革中幼儿活动空间的拓展
摘要:
课程改革使教学已从严格的分科教学中走出来,向整合方向发展,也从狭小的课堂走出来,向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方向发展。课程的实施需要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面力量的支持,不难发现我们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活动空间的拓展。我们老师只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才能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总结。
正文:
在目前所实行的课程改革教学中,更多的教学方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已从严格的分科教学中走出来,向整合方向发展,也从狭小的课堂走出来,向更广阔的教学空间方向发展。课程实施中,需要家庭、社区、幼儿园三方面力量的支持,不难发现我们的改革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活动空间的拓展。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课程的多样性,多样才会有选择,有选择才能有发展。创造了互动的条件——活动空间,幼儿才能有机会发现、探索,并有所行动。我觉得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可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总结。
一、改变课的组织形式,让幼儿享有充分活动的空间。
挖掘课堂教学的活动空间,必然对课的组织形式有所改变。在集体教学中可以适当突现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这样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幼儿发展的需要。就如散文欣赏《春姐姐》组织活动,传统的教学流程很简单:欣赏——提问——欣赏——复述;富于改革后的教学流程:欣赏乐曲——欣赏散文——幼儿讨论——观看录像——再次欣赏配乐散文。
相比之下,前一种组织形式,只满足极少部分幼儿学习的需要,更多的孩子对问题的想法只能埋藏在心里。而后一组则给了幼儿更多的活动空间,它首先请幼儿互相讨论,自由发言,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或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充分考虑到了每个孩子,使得每个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活动,并享受到参与所带来的快乐。
可见,组织形式的不同,所带给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只有站在孩子需要的角度出发,才会将个别化与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结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并与之并驾齐驱,使之相互交融、相互递进。
二、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不断变换游戏材料,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
对游戏重新进行剖析,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认识,游戏究其本质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在于激发幼儿主体的内在动机,促使幼儿主动自愿地活动。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自主、自发的活动,是以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愉快活动。因此,应充分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应重视引导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创设并提供幼儿表现和创造的适宜环境。
首先,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第一步。
游戏环境的创设可以跟主题进行,这样幼儿能把自己在其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加以汇总,以新的组合方式把它们再现出来,这样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一种复习,更是在复习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还可以捕捉幼儿的新兴趣点,挖掘新的游戏主题。
其次,不断变换游戏材料。
定期地更换或补充部分材料也是游戏空间得以拓展的一条新路径,在幼儿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加入新材料,往往会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尝试新玩法,发展出新的情节,比如在“银行”中增添自动取款机,会让幼儿对领钱方式引起讨论。
第三,拓展幼儿的活动范围也可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活动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人际交往范围。空间范围主要是参与平行班游戏活动和参与大班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既可玩到本班不同的游戏,掌握一些新规则,还可增强孩子之间的相互约束力。
三、区域活动的开辟,提供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机会,新辟出幼儿的活动空间。
区域活动是教育改中摸索出来一种幼儿学习的新形式。区域活动这种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也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出现,给幼儿的活动以更多选择,也更加灵活。所有的决定均由幼儿而定,在这里他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愿望进行,不必考虑到其他干扰因素,尽情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去。而幼儿的分散活动,也便于老师在活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幼儿给予具体的指导,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能重点指导一两个幼儿,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对认知水平有限,动手能力差,常出现困惑的幼儿,可降低要求提出建议。又如对认识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兴趣不浓的幼儿,应及时提出高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另外,区域活动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也较有深度。有益智、手工、表演、语言等内容,涵盖了五大领域的知识,而且有些内容是需要幼儿去探索发现的,因此这种学习决不是浮于表面,应该是不断向深处发展的,加深了学习的深度。
如手工区的折纸活动,老师可准备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折纸图示,幼儿可按自己已有经验选择其中任何一种进行折,待幼儿对简单的折纸任务完成后,老师再鼓励其选择稍难些的进行,如此逐步提高对幼儿的折纸要求,使幼儿的学习有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引出新的折纸内容,幼儿所获得的折纸知识也越渐丰富。
四、让幼儿走向社会、融入自然,获得更多的活动机会,更广的活动空间。
活动形式的不同,必然会需要不同的活动环境支持。《纲要》既丰富教师角色的内涵,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从过去权威式的组织者、讲授者、管理者转变为幼儿活动中伙伴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育内容上,由过去单一领域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变为有机融合多领域内容的综合活动。在教育方法上,由过去的系统讲解、示范和训练转变为以问题或事物为中心的师生共同观察、研究、探索、发现的不断沟通、反馈的互动过程。这一系列的要求只有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才能让幼儿探索、发现,因此我们必然要从我们狭小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不断地走向社会,融入自然,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
如在实施动物世界这一主题,《蚂蚁》一课时,我将课安排在室外,交代此项活动的要求,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去观察。在一段分散活动后集中幼儿,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发现,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里,幼儿通过亲身体验、亲眼目睹,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同时在找蚂蚁的过程中幼儿又发现除了蚂蚁生活在草丛中,还有西瓜虫、蚱蜢等小动物也生活在里面,这样由蚂蚁这一活动引发出新的学习内容,无疑又拓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
总之,课程改革确实在一定程度拓展了幼儿的活动空间,也拓展了幼儿的思维,锻炼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对幼儿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会不断寻求各种新的学习方式来满足幼儿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可利用的各种空间,进行幼儿感兴趣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