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科学活动的“情”与“趣”【问题的提出】 对于小班孩子经常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认真地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思考如何根据小班孩子的思维及动作特点,将他们看似“捣乱”的行为转化为科学教育活动组织中的有利因素。【关键词:思维、动作特点 目标要求 情感、兴趣相结合】 一、以“情景”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 1、以“生活情景”为主线,时时关注。 他们所关心的这些现象,都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都饶有兴趣,还渴望得到答案。而这些急切的渴望常常是短暂的,没有持久性。为了让科学活动内容真正于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感知操作获得经验的发展,满足孩子对疑惑的探究,我运用创设生活情景的方式来组织活动。 例如:刚入园的孩子们常见到老师将白砂糖放入豆奶,常用手指指豆奶不解地问:“放的是什么呀?”我说:“糖”,孩子:“我吃过的糖,不是这样的!”。显然,孩子对糖的认识,只局限于平日所吃过的几种糖果。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捕捉生活中多种食用糖的使用过程。 情景②:妈妈看到孩子嘴里长了泡,便在冲的蛋花里加了蜂蜜糖,说“喝了蜂蜜糖能降火,口里就不会长泡了。”孩子们自言自语地说:“蜂蜜糖”、“降火”。 (2)把预设的科学活动内容生活情景化。 如:认识电池活动。我班孩子们在入园时带来了许多电动玩具,在活动区活动中孩子拿着自己心爱的电动飞机、电动恐龙、电动猫……玩得不亦乐乎。时间长了有的电动玩具由于电池的问题,不会响也不会动了,玩具的小主人就抱着它们心爱的玩具来问我:“老师,不动了?”或是几个孩子围在一起用脚踢踢,用手推推:“怎么不动了呀?”于是我将这个于孩子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认识电池活动的一个切入点,又把这个问题放在孩子的真实生活情景中去解决。在活动前,我索性将所有电动玩具的电池取下,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准备玩玩具时,足足几分钟的时间,孩子在用疑感的眼神看着平时“会唱、会跳”的电动玩具,拿在手里摆弄来摆弄去,终于一个孩子开口了:“老师,它不会动了”。“是吗,真的不动了吗?”我有意拿在手中翻看玩具的各部位,并打开装电池的盒盖。这时,一个孩子终于发现了,大声说:“电池不见了!电池呢?”很多孩子跑到桌前就想拿最大的电池,在装的时候发现放不进,几次来来回回中,终于找到了匹配的型号并把它装进去了。可是仍然有许多电动玩具还是不会动、不会响。许多孩子急了,围着老师:“怎么还不动(还不唱歌)?”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从资料室领来各种有号、2号、7号的电池给孩子。整个活动在孩子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继续解决问题的生活情景中了解了电池的用途,发现了电池安装的方法。 2、以“故事情景”为主线,步步激励。 如:学习运用小工具的活动。我便运用了故事情景贯穿活动的形式,名为《解救小动物》,首先通过一声声“救命啊,救命啊”的呼救声将孩子带入故事中。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这是谁在叫救命啊?”(一脸焦急的表情)孩子也睁着惊讶的双眼望着我。(教师在活动室内找)“啊!是小熊呀,它被关在这个大箱子里了(用胶带封好的纸箱),有什么办法让他出来?”孩子听了特着急。经过集体讨论想出了用小刀、剪刀等工具打开箱子救小熊的办法。我用孩子提到过的工具将小熊救出来。孩子们欢呼雀跃(边拍手,边踮脚,边尖叫)。紧接着我扮熊妈妈的声音说“我的孩子还被关在箱子里,谁能把他们救出来?”顿时孩子们自告奋勇,活动激起新的高潮。教师交待要求后,孩子开始“营救任务”。由于孩子已身临其境融入故事情节中,因此,在使用小刀、剪刀“营救”遇到困难时,还能一直坚持克服,有些先救出小熊的孩子还主动帮助同伴一起营救,表现出了勇于面对困难及合作的意识。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启发,让孩子们争先恐后,坚持将小熊从箱子中解救出来,在这种“营救”的情景中自然地积极大胆地使用了小工具。 3、以“问题情景”为主线,层层设疑。 如“有趣的镜子”活动中,我带孩子们来到一面大镜子前说:“小朋友,你们长得真可爱,这里有一面大镜子,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照照自己可爱的样子吧!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兴奋地照着并说着:“我看到我自己!”“我看到了那边的桌子!”“我看到了小杰!”……然后我出示一个可以向两边拉开的并可以合拢的两面镜,边拉开合拢边问孩子:“这个镜子可不一样,你们照照看,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拿着镜子照来照去,突然一孩子叫道:“老师,我有3个鼻子了!”其他的孩子也纷纷讨论,“我看到好多眼睛!”、“好多好多我!”一下子孩子兴奋了,也疑惑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是吗,怎么回事呢?鼻子只有1个呀,怎么变多了?”我接着说:“一群小鸡听说两面镜会变魔术,也赶来了。”然后我给每人一只小鸡放在两面镜前问:“你看到几只小鸡呢?”“3只”、“4只”孩子们抢着回答说。我又接着问:“为什么数出的数量不一样呀?”给予孩子继续思考、探索的空间。最后请一位发现了秘密的孩子演示,我做小结:合拢时小鸡变多,打开时小鸡变少了。接着我又问:“他发现了这个秘密,你们发现的秘密是不是这样?以后自己试一试。”然后把双面镜放到活动区内。 二、以孩子感兴趣的方式体验和探索 孩子喜欢自己动手摆弄物体,对鲜艳色彩、会动、会发出悦耳声音、能吃的东西感兴趣,常常在鲜艳美丽的事物、动画中流连忘返。乐滋滋地敲打、扔、砸甚至破坏物品,为的是双耳能听到来自他们自己制造的声音;如果能放到嘴里尝一尝,更让他们兴奋不已。根据小班孩子的这些特点,我尝试运用各种游戏来增强小班科学活动的趣味性,满足小班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尝一尝、试一试的动作需求,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体验探索过程中的乐趣。 小班孩子的手总是黑呼呼的,因为他们总是走到哪摸到哪,乐意通过双手感知看到的一切。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妙妙口袋”、“大嘴巴”的游戏可以满足孩子摸的需要。“妙妙口袋”是以各种精美的、颜色鲜艳的装饰口袋为材料,在感知事物如:水果、石头、糖果、蔬菜、图形等物体中,通过摸一摸外形、猜一猜大嘴巴中的物体,调动孩子继续探索的欲望。 2、听一听,看一看。 在“各种各样的糖”中,冰糖、砂糖、方糖的外形不能引起小班孩子的兴趣,而我把它们分别装在瓶子里,通过摇动让它发出声音,孩子在听一听、看一看的过程中构建不同外形种类的糖的经验。每出示一个瓶子,摇动一下里面的糖,看到它们在瓶子中“欢蹦乱跳”,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浮现了灿烂的笑容,拍起了胖乎乎的小手。而当他们品尝糖的滋味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告诉同伴“甜甜的”“酸酸的”“软软的”幸福的声音。 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每一次“试一试”是孩子们一次次对问题的探索,对思维的挑战;每一次“说一说”是孩子经验的积累与发展。 三、通过“情”与“趣”交融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感兴趣 1、引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2、初步培养孩子探索周围事物的求知欲望。 小班孩子在“情”与“趣”交融的科学活动中,既能让老师们颇感头疼的“破坏”行为得以有效改善,又能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老师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持久地完成操作环节。通过教育实践,我觉得“情”“趣”交融的科学活动组织方式是孩子乐于接受,老师组织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的方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幼儿园科学教育》 .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