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留守生活的潜在心理危机与应对
内容提要:农村留守幼儿是相关研究较少关注的群体,也是潜在危机较多的群体。本文基于对六省市农村-岁留守与非留守幼儿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指出了农村幼儿的留守生活特别是母子分离对幼儿心理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发现了农村留守幼儿亲子关系疏离已经导致的心理问题倾向。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亲情陪伴和深度关爱的具体对策:努力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家庭深度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关爱体系,让留守幼儿的童年生活能够快乐,后继学习能够顺利,整个人生能够幸福。
关 键 词:农村留守幼儿 留守生活 心理问题倾向
1 研究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农村留守幼儿是指这一群体中3-岁的学龄前儿童。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各方面发展。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乃至学业成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且越小的留守儿童问题越多,甚至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源于他们幼儿时期的留守生活和亲子分离[2]。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揭示,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一个人顺应社会的模式及其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征[3]。过早的长期亲子分离会造成亲情断裂,幼儿缺乏情感滋养,社会化进程缓慢[4]。尽管短暂的亲子分离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的耐受性,但留守生活对幼儿是一种超出其自身承受力的重大生活转折事件,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理学的研究发现,留守生活可能会使幼儿增加分泌一种叫作皮质醇的激素[],幼儿会对环境压力源和情绪压力源异常敏感,长期不能恢复会阻碍幼儿依恋关系的建立,造成幼儿适应不良。脑科学的相关研究揭示,早期的母爱缺失会影响幼儿脑的发育,母亲的关爱对幼儿大脑的关键区域海马体和杏仁核的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海马体是大脑负责应激反应的“中枢装置”,还负责学习与记忆、信息整合、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海马体的生长与家长之爱呈正比,母亲在幼儿两岁前投入的关爱越多,幼儿的海马体生长越健康。杏仁核具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杏仁核的大小与人的早期社会经历相关,没有得到父母关爱的幼儿情绪健康的水平偏低。哈佛大学开展的一项长达70多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时代受到良好母爱关怀的人与那些没有母亲关怀的人相比,成年后有更好的工作和更幸福的生活;一个人儿童时代和母亲的关系与他们的工作效率正相关;儿童时代受到父爱关怀的人,成年后的焦虑较少。幼年期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幼儿的生活和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倾向,并给予及时适宜的关爱和教育支持,有助于幼儿的快乐成长和人生幸福。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甘肃、陕西、河南、河北、重庆、江苏个省市的340名在园大班幼儿,其中非留守幼儿142名,占样本幼儿总量的47.4%;留守幼儿1818名,占样本幼儿总量的2.4%。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均男女各半,年龄为岁半左右(按测查统一开始时间计算幼儿年龄,岁半上下一个月的幼儿为样本幼儿)。样本幼儿共于70所幼儿园,其中甘肃、河南、河北、重庆各11所,陕西、江苏各13所。
2.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借鉴《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前期研究成果[7],本研究从五个方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即: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识别与应对、亲子关系和心理倾向,共用到以下方法和工具。
2.2.1 留守幼儿基本生活背景调查
通过教师对主要监护人的访谈,了解幼儿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是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还是双方外出打工)、打工地点、父母与幼儿见面和通话的频率;主要监护人及其教育背景、家庭收入等。
2.2.2 幼儿自我认识访谈
通过问答题了解幼儿对自己和爸爸妈妈的认识。例如请幼儿回答:自己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自己哪些方面最棒、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妈妈最喜欢什么,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爸爸最喜欢什么等问题。认识自己和认识父母分别有4道题,每题1分,满分8分。
2.2.3 社会性发展情景测评
第一,通过“好朋友”“抬玩具筐”“搭积木”三个情景测验,分别了解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共同目标达成、分工合作和协商交往策略运用的情况,以考察幼儿的人际交往水平。评分者根据幼儿在每个情景中的表现进行赋分:每个情景得分范围为1-分,总分在3-1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其人际交往水平越高。
第二,通过“爸爸妈妈走了”“六一儿童节”“放学后”三个情景测验了解幼儿识别与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评分者根据幼儿在每个情景中的表现进行赋分,每个情景得分范围为0-4分,总分在0-12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其情绪识别能力越高。此外,被试若能说出l项负面情绪的合理应对策略则加1分,多说则多加。
2.2.4 “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主题绘画
通过观察幼儿在绘画时所画人物的顺序及情绪表现,记录幼儿讲述的故事内容,并从画面、情节、情绪情感三个方面分析幼儿绘出的故事画面和讲述的故事内容并赋分(表1),结合画面的丰富性、情节的复杂性和逻辑性等指标,对幼儿的亲子关系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在该测试中,得分越高,表明幼儿的亲子关系越好。
2.2. 幼儿心理倾向评定
由被试幼儿所在班级主班教师采用《幼儿心理倾向评定问卷》对被试幼儿逐一进行评定。该问卷共有4个题目,分为孤独感、焦虑感、退缩性、攻击性四个维度,其中孤独感包括11个题目,焦虑感包括9个题目,退缩性包括11个题目,攻击性包括1个题目。评定问卷的a信度为0.91,分半信度为0.872。幼儿心理倾向评定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方式,“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记为1-分。得分越高,说明幼儿相应的倾向越严重。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幼儿留守生活的基本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幼儿家长远距离打工和母子分离的比例高。父亲独自外出打工的占40.9%,母亲独自外出打工的占4.9%,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把母亲单独外出和父母双方都外出合并计算,与母亲分离的幼儿比例占9.1%(表2)。也就是说,近六成的留守幼儿跟母亲分离,如前所述,孩子早期和母亲的分离比与父亲的分离负面影响更大,这种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沟通交流以及情绪能力的发展。
从打工的地点来看,父母在离家较远的本省其他县打工的留守幼儿比例为31.3%,父母在更远的外省市打工的比例为44.%,两项合计高达80%(表3)。可见,绝大多数留守幼儿的父母打工地点都距离远,没有便利条件经常回家看孩子。
在亲子交流状况方面,亲子一周通话一次的占7.2%,一个月通一次话的占1.3%,三个月以上通一次话的占7.%(表4)。尽管长时间不通话的比例不多,但有2.4%的孩子和父母一两年都没通过一次话。相对于通话次数,亲子见面次数就更少了。如表所示,三个月到半年能见面的情况占比31.1%,还有23.7%的孩子一年及以上才能见一次父母,更有2.%的孩子一年以上没跟父母见面,彼此成了陌生人。在与留守幼儿监护人交流的过程中,爷爷奶奶普遍反映孩子跟爸爸妈妈不亲,不愿意通话,常常拿起电话,叫一声爸爸妈妈,马上就放下电话跑了,不愿意再交流了。有时父母回来后,孩子躲在爷爷奶奶背后,不愿跟父母亲近。父母都快走了,孩子才到跟前亲热一下,刚刚彼此熟悉,父母又匆忙离去。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情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挫折。
调查还发现,留守幼儿监护人教育背景和家庭收入总体偏低,对幼儿成长不利。农村留守幼儿中72.9%是由祖父母监护照料的,而91.3%的非留守幼儿母亲是主要照料者。从主要照料人的学历来看,留守幼儿主要照料人的学历明显低于非留守幼儿,四成多的留守幼儿主要照料者是小学及以下学历,低于非留守幼儿近3个百分点(图1)。留守幼儿的家庭经济状况总体上低于非留守幼儿(图2),父母往往是出于家庭贫困,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收入而外出打工的。以往研究已经显示出幼儿的发展与主要照料者教育背景间的正相关关系,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不利,可以预知,留守幼儿的发展状况会受到影响。
3.2 留守幼儿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情绪识别与应对水平
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对比分析发现,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识别与应对能力方面,留守幼儿在无论在各个分项目上还是在总分上都低于非留守幼儿。
从自我认知来看,本研究从认识自己和父母两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幼儿的自我认识,如请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什么,自己最棒或做得不够好的是什么,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和最喜欢什么等内容。留守幼儿在各个题目上的得分都低于非留守幼儿(表)。
从人际交往来看,在“好朋友”“抬玩具筐”“搭积木”三个情景测验中,留守幼儿在各个题目上的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幼儿。在需要轮流、协商、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留守幼儿往往更容易选择独自做事、转移或放弃活动。在人际交往水平总分上,留守幼儿得分为10.3分,非留守幼儿为10.99分。尽管从幼儿得分的绝对值上看两个群体的差别并不悬殊,但这种差异足以提示我们要关注对留守幼儿的自我认识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的积极自我认识和归属感,进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为幼儿提供更多同伴交往的机会,体验和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支持幼儿发展同伴交往能力,建立更加积极的同伴关系。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积极温暖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快乐生活。
从情绪识别与应对能力上来看,在“爸爸妈妈走了”“六一儿童节”“放学后”三个情景测验中,在识别负面情绪、知道并能说出产生情绪的原因、能够想办法应对情绪的困扰等情绪识别与应对方面,留守幼儿都低于非留守幼儿(表7)。表示“不知道”的留守幼儿数量更多,能说出“不高兴”“担心”“难过”“害怕”的留守幼儿与非留守幼儿数量相当,但说出原因和能想出办法应对的留守幼儿数量更少些。留守幼儿亲情缺失的生活状况本身就容易使其产生负面情绪的困扰,如果不能识别,不愿意也不会说出原因,缺乏应对的方法和能力,负面情绪的困扰长期无法消减和解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将无法获得快乐的童年生活,对其今后的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关心和关注留守幼儿的情绪状况,有针对性地发展留守幼儿的情绪识别与情绪应对能力非常重要。
3.3 留守幼儿的亲子关系状况
亲子关系是影响幼儿情感和社会性健康发展的重要人际关系。本研究通过“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主题绘画投射法了解留守幼儿的亲子关系状况,同时考察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研究发现,由于没有稳定的依恋对象,留守幼儿画的多是别人而非父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画面中没有人物。在画上有父母的留守幼儿中,从画面布局和幼儿的讲述可以了解到,留守幼儿与父母的关联性明显少于非留守幼儿,留守幼儿与父母紧密接触的数量少,能回忆出和父母一起做事的幼儿更少,很多留守幼儿已经不记得跟父母在一起做的事情了。
从孩子绘画和讲述时的表情和行为中我们还发现,留守幼儿对爸爸妈妈冷漠无视的比较多,恨爸爸妈妈、不喜欢爸爸妈妈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幼儿,伤心的更多一些(图4)。曾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冷漠无视比消极情绪的潜在危险更大。此外,在故事绘画与讲述的综合性评价中,除了人物的丰富性留守幼儿比非留守幼儿略高些外,在事物的丰富性、情节的复杂性和逻辑性方面,留守幼儿都低于非留守幼儿,表明留守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表现能力也需要关注和加强。
3.4 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倾向
本研究通过4个题目的教师评定,了解幼儿在孤独感、焦虑感、退缩性、攻击性四个方面的倾向。结果表明,在四个方面问题倾向的得分上,留守幼儿都明显高于非留守幼儿,说明尽管孩子们很小,但已经出现了问题倾向的明显警示(图)。
在教师评定中发现,比较多的留守幼儿容易出现想参加同伴游戏但不敢说也不知道怎样做的情况,没有经常一起玩的小朋友,喜欢一个人玩,不爱多说话,在集体中经常被小朋友忽视。留守幼儿比非留守幼儿更容易没有缘由地哭,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担心自己会做错事,害怕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话,担心家长出门后再也不回来了,怕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有攻击性倾向的留守幼儿比例也比非留守幼儿高,如爱骂人说脏话,抢别人的东西,破坏别人的东西,遇到挫折时会用摔东西或撕咬东西等方式发泄,甚至生气时会拿东西打自己等。相关研究发现留守幼儿已经出现在孤独感、焦虑感、退缩性和攻击性方面的消极倾向,会持续甚至加重,影响他们后继的学习和人际交往。及早关注和予以有针对性的及时疏导和积极引导特别重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方式,鼓励留守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消解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同伴冲突,学习与同伴共同活动。
4 对策和建议
201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号)[8],提出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加大关爱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发展。因此,鉴于学前期留守幼儿学段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六个省市部分留守幼儿集中的幼儿园实施了一系列活动,动员和引导家庭监护人与幼儿园教师给留守幼儿更多亲情陪伴和深度关爱。两年多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活动能让留守幼儿更好地度过童年生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4.1 支持家庭监护人和父母给留守幼儿更多陪伴和交流互动
本研究给留守幼儿及其监护人和远在外地的父母提供了一些支持性的活动,使监护人更多陪伴幼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情感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给予幼儿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如每月一次的集体生日会活动,留守幼儿不仅能够得到老师和同伴的祝福,幼儿园还邀请爷爷奶奶来参加活动,请远在外地的父母给孩子写信或视频,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和祝福。本项目还支持留守幼儿每月一次用绘画配以简单文字的方式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感情;支持父母回信并且由老师们读给幼儿听,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由于项目这些活动的带动使许多家长与留守幼儿交流互动的次数增加,甚至一部分父母回家看望孩子的次数也增加了,还有少数母亲留在了家里陪伴幼儿的成长。
4.2 设计与实施专题教育活动,增进留守幼儿的亲情与积极情绪
根据留守幼儿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状况,为小中大班每个年龄的幼儿设计具有渐进性的五个单元的教育活动,活动设计巧妙生动、温馨感人,充满对留守幼儿情感的关爱与心灵的呵护,让幼儿在参与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中体验到浓浓的亲情和满满的关爱。第一单元“爸爸和妈妈”旨在让孩子们懂得妈妈和爸爸是最爱我们的人,无论他们在不在我们身边,他们永远爱我们。第二单元“亲情与表达”的重点是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学习用各种词汇表达想法、心情和感受。第三单元“爷爷和奶奶”重点是让孩子们懂得爷爷和奶奶非常爱我们,付出很多;我们要尊重、关心和爱爷爷、奶奶。第四单元“安全与自我保护”旨在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获得快乐、丰富、安全的童年生活。第五单元“惊喜与发现”重点是让孩子们懂得生活中有很多新奇与惊喜等待我们发现,乐于想像、富有创造会让我们更加快乐。通过这些活动,有效提升留守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水平。
4.3 营造良好的社会关怀氛围,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关爱留守幼儿的行动中
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一种引导和带动过程,承担项目实施工作的甘肃、陕西、河北、河南、重庆和江苏六个省市的课题组成员以其无私的爱和奉献精神,创造性地开展了项目工作。不仅建立了区县优质园对辖区内留守幼儿集中的项目园的对口帮扶关系,保证了项目各项关爱活动的落实和富有成效,还创造性地进行了家庭对应关爱、大学生与留守园教师对应互助支持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对留守幼儿家庭和非留守幼儿家庭、对现任的幼儿园教师和未来的幼儿园教师,都是理解儿童和倾听儿童心声的教育培训活动和机会,他们将带着对儿童更深刻的理解和关爱为人父母、为人教师。
在一些省市,由于项目活动的带动,地方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也投入到关爱留守幼儿的活动之中,《国家贫困地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注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亲情关爱的相关要求正在学前教育阶段贯彻实施,以家庭和幼儿园为主的多主体关爱模式正在探索和形成之中。期望更多的人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心和关注,父母设法增加与留守幼儿的交流、相聚和陪伴,幼儿园和家庭努力改善留守幼儿的教育环境,全社会都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支持和引导,让留守幼儿的童年生活能够快乐,后继学习能够顺利,整个人生能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