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班 同伴冲突 解决策略水平 对策 正文: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特点,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随着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联系的逐渐深入,同伴间的冲突矛盾也慢慢开始显现。美国心理学家哈瑞斯提出“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对儿童的人际交往产生更多影响的主要是通过与同伴的共享环境而不是在家庭中获得。这便是幼儿园教育相对于单纯家庭教育的优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显著的区别在于,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群体生活的资源和经验,幼儿在幼儿园中能够面对不同的社交对象和社交情境,无需刻意引导,幼儿就会主动地尝试、学习如何和同伴交流能够获得更好的回应,如何与老师交流能够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由此幼儿的社交能力无形地开始向前发展。 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幼儿教育问题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讨论,国家和社会开始对教育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关注。如今,幼儿成为了全部家庭成员关注的对象,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幼儿之间交往问题的日益突出,幼儿冲突解决能力的提升变得尤为重要。 课题组在幼儿园常规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坚持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的教研大致分为三个环节:案例分析、教学研讨、收获分享。课题组成员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研讨成果在本班进行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学案例。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创设充满友爱、互助的同伴氛围。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学习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引导幼儿社会性逐步发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充当好观察者的角色,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游戏的问题与需要,对于幼儿普遍感兴趣的材料,加大投放量,满足区域内幼儿的游戏需要,避免因游戏材料缺乏引起的同伴冲突。当发生同伴冲突时,教师适时为幼儿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了解幼儿冲突解决中存在的问题。 三、提供支架,丰富策略 四、树立榜样,鼓励支持 五、家园联系,巩固教育 在对策研究中发现,策略二和策略三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冲突解决策略水平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同伴冲突时,同伴和幼儿自身提出的解决策略更易被冲突双方接受,且更多地被班级幼儿模仿和再现。当然,在幼儿自行解决同伴冲突时,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同伴冲突发生的当下,教师可以充当冲突双方的“阻断剂”,阻止同伴冲突进一步恶化。教师应先抚慰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梳理同伴冲突发生的始末。只有当幼儿情绪平静下来之后才可能去理解冲突发生的因果,寻找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丰富幼儿的同伴交往语言也是较为有益的策略,可以为幼儿的交流沟通提供语言支架,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礼貌性的语言也能够让幼儿的请求更易被同伴接受, 获得良好的同伴交往体验。
.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