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2.初读课文,理清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分析字形结构。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三、再读课文,理清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岭的样子。 (4)林就像大海一样。 ()木材用途广泛。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四、布置作业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教学过程: 1.自由读课文。二、讲读第一段。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四、讲读第三段。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2.讨论、交流。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五、总结、扩展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六、布置作业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