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

时间: 2018-05-22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9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重点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四、小结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首先从介绍小泽片尔听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对这首名曲的欣赏期待,从而让学生心先感动而后闻其声。这样的的导入既奠定了全课的情感基调,又为下一环节学生用心灵感受阿炳的不幸命运做好了铺垫。

学生用心聆听了这首名曲。自然会有表达的欲望。此时,让学生尽情地表达,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教师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说对这首乐曲还想了解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作者产生强烈的感知期待。

抓住这些浓缩阿炳悲惨一生的关键词语,让学生相互交流、深入体会,使学生既积累了重点词语,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悲惨命运,与阿炳产生情感共鸣。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自然段

三、迁移写话

四、课外作业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zhaiaan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1、背诵4、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情感一层一层地铺垫,了解了阿炳的不幸,再听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肯定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生的情感储备此时虽已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要读好一篇新的课文对他们来说有丰富的情感积淀还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尝试去感情朗读,而是配以恰到好处的朗读技巧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地把课文读出味来。

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点、难点。教师直奔重点、难点进行朗读指导,把全课的教学落到了实处。

前者的感情朗读指导是感悟文本的起点,而此环节的设计则是感悟文本的重点。教师尝试主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但丰富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些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要学生通过口头表达来倾吐他们内心对阿炳的那份由衷的敬佩。]

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反思重建

10.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准备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作业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为文本的学习加深知识,积淀情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蓄势待发状态。(2)紧紧抓住“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扣住文本背后的隐性材料,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立足文本,抓住重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解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重点理解其规模之大。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自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三、略读第、7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媒体技术,使文本神奇般地穿越时空,再现了当时壮观宏伟的出航场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加深了学生对“规模之大、宏伟壮观、威武豪迈”的感悟。]

此部分是人物精神的折射点,以学生自读感悟为主,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感情朗读,以此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教材中的课文是最好的阅读材料,也是最好的范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恰当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写法,是相当有必要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由郑和远航这一事件而生发的爱国情感和对郑和顽强勇敢精神的敬佩之情已被激发,对于最后一段的理解,以读代讲,以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和释放。)

板书设计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反思重建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

了解司马迁的《史记》。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四、作业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1、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它反映了我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四、讲读第四段

五、作业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综合性学习从内容到过程,都渗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诸如爱与憎、乐与悲、善与恶。因此,必须通过反反复复、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涵养学生的情趣,积淀学生的情怀,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凝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崇高的浩然正气。

从课程标准看,综合性学习的提出,使生成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特点。这是因为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大一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特别提倡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主设计活动程序,倡导学生个性凸现和创造性的发挥。

板书设计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反思重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重点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吨,石头之多,石头之重,三分之一米宽的石路,可以绕地球一圈,要六十万个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连起来,也快要绕地球一圈了,把你的不可思议,惊讶不已表达出来。)

砌合得很紧密,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是怎样结合的?(将石块打磨得十分平整,然后叠放在一起,中间没用任何水泥类粘结物。这样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牢固吗?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你知道吗?为了保证金字塔永远不倒,古埃及人没用一颗钉子,没用一根木料。因为钉子时间长了会生锈,木料时间长了会腐朽。整座金字塔都是用这些巨石构建的。)

经常10万人,30年:我们镇约有四万人,你想想十万人是多少?据记载,当年,每3个月便换一批人,每批十万,估计一下整整30年,要多少人?联系上文说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呢?)

小结:这一小节中罗列了许多数据,也把金字塔与其他事物作了比较,更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金字塔的特点。

3、引读第3节。思考:分析这些数据,通过这样的比较,再加上具体形象的描述,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交流。(宏伟、精巧;智慧、勤劳;奴隶、剥削)

4、练习:把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报告厅很大, 。

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这么宏伟这么精巧的金字塔,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

学生汇报:

生1: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看他们——(介绍书上的方法,边读边用画图来表示;)

生2:当时没有起重机,没有汽车,没有石厂、机器……埃及人民就是这样,用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把一块块巨石搬运过来,并砌成金字塔。多么了不起啊!

生3:请看,这是我画的建造金字塔的场面,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画的。(出示图画)

学生汇报:

生1:“这些金字塔矗立在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明白了它历史悠久,体现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生2:这又与 课文的开头呼应,理解了它所以“傲对碧空”!

生3:我想对埃及人民说:你们是伟大的,令人崇敬的!

我国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收集了一些有关长城的资料,请同学们学习本课写法,写

一篇介绍长城的
    返回栏目
  • 上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内容复习资料
  •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敬礼五星红旗教案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