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五单元
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富饶的西沙群岛》记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海滨小城 》本课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重点是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美丽的小兴安岭》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重点是学习作者按四季的顺序,抓住特色进行观察的方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语文园地是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清小学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关系,把握好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培养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注重借助图画、视频和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阅读,并读出自己的感受,学会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尽量让学生乐学、乐说,还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作用,学会分辨字和词语。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助我国山水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写话能力,激发学生感悟我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奇。2、带领学生品景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四、单元重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并积累好词、好句。 2、借助我国山水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看图写话能力,激发学生感悟我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和神奇。3、带领学生品景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五、教法与学法: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品景悟情这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积累能力。学生以“文、图、想、问、画”为基础,从图文中领悟祖国山水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此外,学生通过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分析,思考科学的意义。六、课时安排: 本单元预计用11个课时安排教学。课题
17、古诗三首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点拨法。学法:自读自悟、体验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
(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六、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七、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八、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九、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2、背诵古诗。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展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展示:《题君山》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
《望洞庭》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课时作业: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课后反思:
课题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饶”等11个生字。会写“富”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类比学习法、联想学习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认识“饶”等11个生字。会写“富”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你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新词。出示带生字的词语:
深蓝 懒洋洋 披甲 划来划去 威武
拣贝壳 形状 渔业工人 肥料 祖祖辈辈
富饶 岛屿 山崖 栖息 鸟粪
a、指名读,注意正音。
b、开火车练读,齐读。
、重点指导难认难写的字:懒 威武 拣 辈
d、学生练写生字。
3、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a、从地图上指出西沙群岛的具体位置。
b、根据学生的回答,读画出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背诵“春夏秋冬”任意一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按四季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2、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练习法。学法:类比学习法、联想学习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揭示课题。1、导入: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小兴安岭”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出示,介绍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及美丽风光)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3、揭示课题: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小兴安岭的。(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检查自学情况。(1)检查读音。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融化献出人参酸甜可口”等。(2)(指导记忆难写的字:浸献赏映软(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下列词语:浸在 抽出 欣赏 苍翠 宝库葱葱茏茏 严严实实三、细读课文,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读后汇报交流。)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1、自由练习朗读最后一自然段。2、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等词语的意思。3、齐读。 板书设计:20、美丽的小兴安岭
脑 袋 严 实 挡 视 线
坛 显 材 软 刮 库
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美丽,物产的丰富,激发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择背诵“春、夏、秋、冬”任意一段。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习作者按四季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质疑导入。1、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2、过渡:下面,我们来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2、读后讨论交流,联系下列重点词语来理解:(1)“数不清”一词说明什么?(树多)(2)省略号表示什么?(树的品种多)你能再说出几种树的名字吗?(3)“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树占据的面积很大)3、读后,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海)4、出示:小兴安岭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三、学习课文第2至自然段,体会四季美。1、学生交流: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2、指导学习“春天美”。(1)自由读第2自然段。(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体会。(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和下一分句语言的重复。学生可体会“汇成”、“淙淙”等词语。)(4)随机出示:播放淙淙的流水声和小鹿各种各样可爱的形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引导学生说一说:小鹿跑出来看见了什么呀?(7)小结并板书本段学习方法:读──画──找──体会。3、运用上段学法分组选学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4、集体汇报时,相机出示:大兴安岭各个季节美丽的景色。指导学生重点体会。(1)“夏天美”:“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封”字用得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2)“秋天美”:“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3)“冬天美”:“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可以试着背诵。(指名读、比赛读、齐读、表演读、配乐朗诵)、达标测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说一说:本文是按___、___、___、___的季节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_______和丰富的_______。7、再次回到最后一段:(1)体会“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从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中,看出什么?(虽四季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2)体会“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有价值、有贡献)四、总结全文: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板书设计:20、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述:树多、景美分述:春夏秋冬总结:花园宝库 景色美丽 物产丰富
课时作业:小练笔:写一写小鹿看到的美丽景色(黑熊、松鼠的心里话)。课后反思:
课题
习作:这儿真美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观察插图,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 过程与方法: 积累好词、好句子,引导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适当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例文,体会把小动物当成人来写会更加生动的好处。教学重、难点
1、想象作画,并把想象的内容描写出来。 2、描写时能有重点地选择小动物,有详有略。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自读自悟、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
、景物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一课时
课时目标1、观察插图,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 2、积累好词、好句子,引导学生在进行描写时,适当运用。3、读懂例文,体会把小动物当成人来写会更加生动的好处。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课前热身。课前谈话,问:大家为什么喜欢把书上图画涂上颜色?引入本次看图写话主题。板书:这儿真美。 二、出示PPT1(没有颜色),按顺序观察图中景物。 1、学生说图中景物,引导学生注意听,并补充。 2、提问:能按顺序把图中景物说一说吗? 3、师板书引导:观察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4、PPT演示先后次序。天空、白云—群山—树林—草地、鲜花—小河。 三、出示PPT2。补充想象,丰富画面。 1、引导。PPT1缺少了什么,你想加上些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颜色、动物…… 2、少了它们你会觉得怎么样?(冷清、寂寞……) 如:绿色与嫩绿色,小鱼与活泼可爱的小鱼……体味春天的色彩美与热闹。 四、出示PPT 3,学生练习说话。 1、添加Gif图片格式的小动物。 说话要求:选一种动物,把它放到合适的地方,用“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句式练习说话。 使用:不处于放映状态,在编辑状态下直接拖放图片。 2、欣赏PPT4,动物动起来的画面,感知整幅画面。(热闹非凡) 3、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具体描述热闹非凡。 设计意图:动物的观察与描述是本次写话的重点训练项目,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典型句式予以规范,同时启发学生围绕“热闹”这个中心发挥想象。 4、出示好词好句,与画面中的动物进行填词练习。 五彩斑斓 鲜花 清澈见底 小鱼 五颜六色 蝴蝶 自由自在 小河 、比较句子。 河岸边开满了小花。 河岸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五、学生自主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朗读,想想例文哪里写得好? 2、小组交流。 3、小组推荐学生,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把小动物当作人来写,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它们写得很生动、很有趣。 、模仿例文,同座练说。 六、写话练习。 练习写话,写完后读给家长听一听。板书设计:
习作:这儿真美
按顺序 当成人
美丽 热闹
有的……有的……还有的……
课时作业: 练习写话,写完后读给家长听一听。课后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六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点拨法。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法、体验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认个生字。
2、学会寻找关键词,学会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阅读的时候,是怎样寻找关键句去理解一段话的呢?
2、是的,一般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写的。例如:《海滨小城》。
出示:《海滨小城》片段。
3、关键句除了在一段话的开头,还可能出现在哪里?
生回答,教师指导。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三、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4、指导书写。四、课堂小结。 1、学会寻找关键词句 。 2、学生根据给出的字词,找出加点字的共同特点。 3、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字词有这些特点?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六
蝌 蚪 蛾 鲤 鲫 鲨
课时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反思: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运用词句段。2、积累更多生字、词语,熟练朗读古诗《早发白帝城》。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回顾词语,指名读。
二、导入。
1、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三、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师生合作、表演。
、竞赛背诵。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课时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练习册。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试卷讲评第六单元 单元小结
第六单元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