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关键词:奥运精神;中华茶文化;和平友爱;公平公正

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逐步发展,已经从追求挑战极限、突破自身发展到追求公平竞技、和谐共存,和平、友谊、团结成为奥运精神的主题。自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叶开始,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茶作为一种特殊载体,承托了大量中国文化,衍生出以和平与友谊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茶成为“和谐”的象征。近百年来,承载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寄托中华文明的茶文化在文化接触中相遇,文化主题的相似,体现出两种精神的高度契合。

1中华茶文化

1.1中华茶文化起源。茶的起源,自神农始,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开始被用来入药,经过不断发展,人们将茶发展成为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逐步发展,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中华茶文化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潜移默化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1.2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生活中,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步扩大,变得愈加多彩。中华茶文化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从一般的生活习俗逐步上升为人们对高雅精神的追求,在人们对生活的探索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美学情趣的寄托。唐朝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成熟。伴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陆羽在《茶经》有言“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评论福建“北苑贡茶”时说到“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将茶文化提升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宋朝时期,茶肆文化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儒家读书人的进一步发展下,中华茶文化成为承载雅蕴的文化艺术。1.3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儒、释、道三教思想影响颇大,贯穿文明的中华茶文化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儒家有“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有“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家有“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最终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强调“天人合一”,体悟自然。茶文化的发展起源于道家,道家赋予了茶文化“和睦清心”的文化追求,成为其文化精髓之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饮茶发展了茶道文化,通过儒家修身立德等方面的文化塑造,茶道文化通过对茶人进行礼法教育、道德提升。茶道文化中提倡的茶德为“廉、和、敬、美”,通过茶事活动来增进友谊、修身养性,进而陶冶情操,追求自然意境。人们在享受茶文化意境的同时,提升了个人品格修养,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入现代,中华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后,茶已然成为了“和平、友谊”的使者,寄托了中华文明对“友谊、和平、团结、和谐”的期望。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尚中贵和”重点表现在“中和”二字上,“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其所谓“中”,是指合适、正好,“和”的含义则是指和谐、和气。中华茶文化的精髓首推茶道,茶道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中,吸取了中华文明中宗教、艺术、德操等方面的文化精神,通过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尚中贵和”的茶道灵魂。中庸尚“和”,《周易》有的“保合大和”、“和”而阴阳协调、“和”而五行共生、“和”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茶道,在通俗意义上讲,即通过茶事活动,在茶人享受美好的过程中,通过“天人合一”即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完善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过程。陆羽的《茶经》中有对煎茶风炉的讲解:即铁铸的风炉属“金”,风炉置于地上属“土”,炉中薪柴属“木”,薪柴燃烧属“火”,炉中茶水属“水”。通过五行的分析,阐述烹茶即通过五行相生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2奥运精神

2.1奥运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古希腊的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从饥寒交迫中解放出来,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取了火种,将火带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被惩罚后,火种也无法收回。后来宙斯规定,在人类燃起圣火之时,必须祭祀他。最开始,火炬传递是作为一种夜间的宗教活动在古希腊进行的。之后,圣火传递发展成为古希腊的集体体育项目,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第一次开始举行,奥林匹亚的圣火开始燃烧。当时,在运动会开始前,信使们就会在各城邦宣布比赛时间。信使邀请各城邦公民到奥林匹亚城观看参与运动会,宣读在运动会期问停止一切战争的《神圣休战协定》,自此奥运会被赋予和平的象征。现代奥运会是由法国的顾拜旦倡导并通过积极活动复兴的,从1896年开始到现在,从巴黎发展到全球。体育盛会地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成为人类向往“和平、光明、友谊、团结、公平”的象征。随着奥林匹克活动的发展,《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精神”定义为: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赛事,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已经不再单单影响体育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产生影响。从历史层面上看,是时代造就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不同国家都迫切希望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连接起国际交流的纽带,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国际大交流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萨马兰奇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中产生的各项成绩和记录都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成果。2.2奥运精神的内涵。“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精彩的体育赛事,还促进了作为举办方的城市经济繁荣,更使得人类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世界国家地区的交流与世界和平。2.2.1奥运“五环”的寓意。奥林匹克比赛作为国际赛事,拥有非常醒目的标志,且寓意丰富。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蓝、黑、红、黄、绿五个不同颜色的环构成。它在寓意上包含了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大友爱,寄托了参赛各方互助友爱的美好期盼;在另一方面,五环相扣,代表着全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竞争关系,公平公正参赛,成败不论,重在参与。2.2.2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奥林匹克运动会参与方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会引发各种问题。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也会使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理念等不同而增加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平、友谊和团结,各种文化一齐绽放,求同存异,展现全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将相互的文化差异向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摆脱自我封闭、文化偏见和轻视转变,以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各种文化,和理解其它国家民族的不同事物,体会其它民族的创造力和异域文化,虚心学习他国文化的先进部分,充分开展国际交流,真正实现文化大融合。

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性

3.1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相似。中华茶文化起源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则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都是在悠久古老的文明中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在古希腊举办,历经293届的举办历史,到古希腊灭亡被废止。顾拜旦于1892年发表了旨在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成立,大会同时推出《奥林匹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办,从此四年一届至今。经历了全世界文明的融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赛事,它以和谐且激烈的竞技方式承载了全世界美好的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茶经历了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个时代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承载了中华历史精华,既包含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情怀,也汲取了佛家的“禅韵”,更加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从庙堂到市井,将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深深刻印在茶文化中。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一个提倡和谐自然,中正平和,一个提倡友爱和平、包容公正,两者所倡导的文化精神都是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两者一东一西、一静一动,不约而同的倡导着和平友爱、和谐公正。3.2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契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将象征和平的奥运圣火传播到世界各地。奥林匹克精神包含了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全世界奥林匹克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不懈追求,描绘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其中的“和”,表达了中华茶人对和谐自然、和谐自身、和谐他人的美好追求,通过感悟自然、修身立德实现行事有度、与人和谐相处,从不同的方式上表现出茶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追求和向往。随着世界文明的大交流,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带去了中华文明的和谐、友爱,为彼此增进国家民族友谊,成为精神层面和平的寄托。它与奥林匹克精神一样,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展现出对民俗、观念以及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促进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了中西合璧、互相融合。不同的起源,一致的理念让它们融合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为世界和平、友爱、公平、公正做出了贡献。3.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一致。技能和美是两者共同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活动,决定了参与各国各种族展现自我,将人的体育能力绽放,充分体现人类的运动美和各国的文化风貌,促进人类体育技能的发展;在中华茶文化中,包含各种技艺,比如茶的种植技术、茶的制作技术、茶的烹品技术、茶的储藏技术等等。在中国,各地还经常有传承自古代的“斗茶”的茶艺大赛,在关于茶的技艺上,可谓追求卓越。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身姿美,拼搏奋斗的精神美,各承办赛场的建筑美,因比赛而绽放,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茶文化中更是注重美的追求,茶人追求意境的纯净和谐美,追求茶汤的甘甜回味美,追求茶具的或古朴或精致之美,追求感悟人生的哲学之美,或典雅,或古拙,将美发掘到极致,有道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两者在美的追求上,体现全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殊途同归,互补互契,内涵相通。

4结语

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理念上都追求和谐友爱公平正义;在起源上看,两者虽发源地域不同,但都是从古老的文明中发源而来,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作用方面,两者共同作为世界良好文明的承载,不断地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全人类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理解包容、向往公平的共同期望,成为人类精神上的宝贵财富,高度契合地展现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钱坤.人文奥运精神的后现代性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利芳.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5):250-251.

[3]李庚,范燕丽.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关于奥运与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的十点探讨[C].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2006.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

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

论文摘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探讨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包括:促进世界和平,人们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民族和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集体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奥林匹克精神树立了大学生爱国奉献和集体主义观念,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德意识和公平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充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思想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奥林匹克运动也就无法实现其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推进,不仅给我国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很容易接受新观念?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建设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利用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开发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奥林匹克思想,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的贡献

1.1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

和平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体育运动竞赛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国际间争端和战争威胁?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的追求目标相一致?目前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外交成为国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

1.2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奥林匹克赛场,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的高峰,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健儿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在顽强拼搏的体育赛场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或是在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中,努力实现着对美好目标的追求,甚至绝大多数运动员明知希望渺茫,仍在付出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我极限的超越?

1.3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

“友谊?团结和互相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公平竞争的精神原则下,让世界人民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寻求一种互相了解?友善待人?平等交流?团结共进的文化方式?奥林匹克运动寓意人类的团结?友谊与和平,她的产生与发展带给人类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是人性本质的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是对人类本质的特有表现,它表现为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禁止“兴奋剂”,统一规则,维护裁判公正,就是体育运动追求“真”的体现;“善”表现为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与无国界化,它不受国籍?种族?民族的影响,远离政治的奥运创始原则,并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友善待人?增进友谊?追求和平的理想环境,其表现为人类向往和追求“善”意的终极关怀;“美”不仅表现为集体竞技的和谐美?个人竞技的竞技美,而且表现了人类对完美的精神的追求?奥运赛场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只有强者?没有弱者的拼搏精神,正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2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2.1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奥运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出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2.2奥林匹克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变迁?国力的增强或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国运盛,体育兴,一个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实力的强弱是其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之一?正是从这个窗口,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代表了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健儿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每当此时,唤起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时,在人们的心中,祖国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这种精神不仅在体育赛场激励着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而且提高了国家全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2.3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魂反映理想主义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是运动健儿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义是超越?是创新,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源于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4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反映出人类的道德与追求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fairplay),是一种人道礼让的平等精神?其意义之一,是寻求一种奥林匹克赛场在条件相同状态下公正?公平的竞赛;其二,是通过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实现无种族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虽然,今天的奥林匹克赛场存在着许多违背体育道德的不公正因素,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却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永远追求?

3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而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3.1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做贡献?作为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主动地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3.2培养学生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顽强拼搏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号召人们在思想上要达到一个新境界,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克服障碍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体现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培养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借用奥林匹克“格言”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应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又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能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发达昌盛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并把这种高贵的品质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去,不论有多少艰难困苦,遇到什么阻力?障碍?艰险,都要拥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气概?

3.3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精神在不断增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思想作祟?缺乏诚信友爱?公平竞争意识淡化,甚至丧失民主与法制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因此,矫正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偏差,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大学生?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奥运会的这种精神在向社会传达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人类社会树立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德意识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4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性的完满?身心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要使学生的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要,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要使学生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高校的体育教

学活动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竞技运动知识,更要注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解读,充分发辉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又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革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6.

[2]何振梁.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科学,1997,17(1):7-11.

[3]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篇3

摘要: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法律应是人文科学精神的结晶,但大学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却并未与时俱进,这与大学精神危机不无关系。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建设,解决大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已刻不容缓。

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是一个在历史和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有的从大学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方面进行理解,卢铁城在《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精神就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刘宝存先生把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乔玉香在《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培育》一文中提出,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追求、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传统和行为准则等组成的体系,它是大学文化的精华,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理性与感性、共性与个性、隐性与显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深刻性与大众性的统一。有的从大学的社会责任角度进行理解,崔景贵在《构建当代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精神就是在某种高等教育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校园人的努力创造,长期符号学而形成的稳定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大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是人的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体现,是大学本质特征的生动折射、价值取向的自由,更是人类社会对大学教育的理性呼唤。”有的从大学对时代精神的体现方面来理解,赵鑫珊在《什么是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大学精神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中山大学青年学者任剑涛对大学精神的概括很具有启示意义:大学精神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和传授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综上所述,都表达了一个共通的观点:大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探究“是什么”,讲的是“天道”,它能使人们客观地认识、改造自然世界,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求善、求美,探求“应该是什么”,讲的是“人道”,它能使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成为一种具有崇高精神追求、自觉、自主、自为的真正主体,也就是所谓造福人类,把育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两者的交融就应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符合和谐理论教育观。大学精神,要使之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日渐成熟,最终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学校不可估量的教育资源,成为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成为升华学校教育品位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共携光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广博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们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天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他们的这些思想都集中体现出倡导两种精神和两种文化的融合。所以,只有大学人文与科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科学人文的共同体,即既倡导科学,又崇尚人道,秉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才能促进学校的主体、环境、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观念的推广,法律之重要性已日渐推崇备至,与真善美的法(法的外在的形式特征及其表现的实证规律叫做法之真;法的内在的、实体性的价值叫做法之善;法之真和法之善的有机统一所形成的整体叫做法之美”)应是人文科学精神的结晶不无关系,但大学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却并未与时俱进,这与积存的大学精神危机相关。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建设,解决大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已刻不容缓。

大学科学精神与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科学精神,就是指教师、大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唯真理是从。它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本质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旋律,是科学文化的灵魂,它鞭策人们驱味求新,并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科学素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必备素质。在大学法制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大学生崇尚客观性和求实性,并以怀疑、批判、理性和实证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揭示客观规律,把感性上升为理性,个别抽象为一般,以达到对事物和对人的本质认识。

作为双刃剑的现代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极大的副作用。为此,必须在科技发展与法制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弘扬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尊重科技的价值,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掌握科学方法,探索客观规律,追求科学和真理。

对大学生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并将科学精神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自觉接受正确的科学发展规;有助于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不丧失立场,迷失方向;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以开放的胸怀对知识信息进行全面的接纳和积极的合作与交流,打破陈规、不断创新,成为具有求实、创新、合作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多年停滞不前,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羁绊和影响逐步显现。相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状况而言,科学精神的培育尤为严重落后。”

就当代我国大学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首先,理性怀疑上的盲目与盲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少有自己的看法;其次,探索求知精神上的鼠目寸光:“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影响很大,使得学生的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对外界缺乏广泛的兴趣;再次,团队合作精神的淡漠,特别是不能将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最后,科学求证精神的欠缺: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不愿动手实验,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眼光。

造成大学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首先,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的内在原因:科学精神要求大学生有自我创新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经验层面,和受青春期

情绪波动影响,其理智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其次,文化传统之科学精神不足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格,泛道德主义的道德意识挂帅,都无法孕育出科学精神,还有推崇直观认识的传统中国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拒斥逻辑思维的理性认识,都将导致科学精神的贫瘠与缺失;最后,教育本身的原因:科学教育更多地注重基本概念与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的领悟十分薄弱。

科学精神所应具有的品质与法制素质是紧密相连的,科学精神所追求的真、善、美与法律的形式美、价值美是完美统一的。科学精神是大学生良好认知能力、健全个性和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精神,才可能有对法律真理的热烈追求,才可能有依法关心人类、造福人类的宽广胸怀,也才有法律人格的完善与升华。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人文知识能影响人性的养成,而习惯于把科学纳入实用知识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科学规范的实证标准、逻辑论证和求真态度既是技术的也可是法制的,它所昭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人性最可珍视、最为基础的方面。爱因斯坦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M’应对科技时代的呼唤,大学法制教育需作出相应的反应,在其更新目标、扩展内容、创新模式、开放途径的体系内容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学精神是人伴随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必备的价值精神,培养科学精神是现代大学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基础。没有科学精神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不能回应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呼唤;不能顺应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法制教育把科学精神变成一种可传递的社会精神文化,同时内化为一种教育哲学,深刻地影响着法制教育实践,最终达到重塑人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的目的,从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重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既是新世纪法制教育的必然选择,又是新世纪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的重要课题。

大学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教师、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它既是对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生存意义和质量的关注,又是对他人、社会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对个人和人类发展的共同关怀。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

首先,大学人文教育陷入困境。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i对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门类越来越少,主修它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大学生没有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明证,这些都导致了社会人文精神状况欠佳。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细,社会信息爆增,思想观念猛变,都剧烈冲击着人文精神,乃至逐渐消解。这是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也是目前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令世人担忧的问题。

其次,重功利追求,轻品格修养。不少学生将读书学习的重心放在追求本学科的考试成绩上,而忽视自身的品格塑造,有的甚至为了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抄袭作弊。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许多大学生都把提升自己的学历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跳板,但他们对文凭与证书的执着,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而少了些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热忱。一些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学校又不关心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实践中一直忽视或不敢正视这种缺失,使今天的一些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

再次,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我国3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最大的飞跃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被萌发的“自我”意识逐渐取代根深蒂固的“无我”意识,使人生之路由单一模式向多种选择的可能转变,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缺失;面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们在信仰上无所适从,正变得空前空虚与迷茫。“郁闷”、“空虚”、“无聊”等是大学生的流行语,抽烟、醉酒、打架、怪异方式、暴力游戏等是大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没有把自己的理想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和乐于奉献相联系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爬附一棵大树,找一个款哥(富婆)、找一份好工作”等方面。

最后,道德失衡现象的堪忧。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价值观念的挑战。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却伴随着部分大学生低下的道德情操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不考虑未来,过把瘾就死的大学日租房信息在校园广告上随处可见;金钱冲垮道德底线,女大学生陪聊现象屡见报端;某些大学生心理上的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学习、工作不安分,表现在道德观上的“虚幻主义”、“唯我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生态度世俗化,言行举止粗俗,人际关系淡漠,自私自利,精神空虚,不思进取,道德失衡等等。为此,在加强道德建设时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土壤,道德是庄稼,若不在土壤上下功夫,光顾庄稼,庄稼是长不好的,加强道德教育必须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为首要条件。而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法律意识只有首先在道德意识上体现出来,才能成为一种具有内在支持力的社会意识,其认知方向才能正确,价值取向才能合理,心理接受力才会正常”。只有道德上的知耻才能产生守法上的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否则,法律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离不开大学人文精神。

法律意识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良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发展不只是简单地依赖于大学而且应该依赖于有大学精神的大学来推动与保障。因为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中都有着重大作用,以及学校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应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两种文化的融合,是两种文化所蕴涵的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的融合,知识是基础、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思维是关键,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能活化知识、超越知识、创新知识;方法是根本,是穿山的“路”、过河的“桥”,只有经由方法,才能将活化、超越、创新了的知识付诸实践;精神最为重要,是灵魂,熔铸在文化所蕴涵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学校深入教育改革,实现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诉求,就相应地要努力加强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发展思想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加强人文和科学融合思想下的教师发展研究,加强人文关怀下的学校科学管理实践研究,以求得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吕世伦,法的真善美――法美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新华社一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N],报,2000

[3]

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N],中国教育报,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 上一篇:双减政策方面的建议范例(12篇)
  • 下一篇:生态环保的意义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