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基础临床护理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篇1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胆囊切除手术;临床护理

老年人是急性胆囊炎多发人群,属于急腹症范畴。我国进入老龄化后,人口比例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客观上增加了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若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同时,心理上也会承受很大压力。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时,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护理对接受胆囊切除手术老年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对本院6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院66例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上患者均接受常规胆囊切除手术,并符合急性胆囊炎相关诊断和治疗标准[1],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61~83岁。66例患者均合并1种(或1种以上)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随机将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其中护理组男20例,女1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和合并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不安排制定护理人员,不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护理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包括一般护理:①遵照医嘱对患者采取必要常规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根据患者年龄和肾功能进行相应水化治疗;②术前护理: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括各项常规检查,如血糖、血压、血脂、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明确患者不存在影响手术的潜在风险;如合并糖尿病患者,视其血糖指数,考虑是否在术前摄入高蛋白,避免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饮食;③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不同,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导。向患者充分介绍胆囊切除手术特点,同时讲解手术麻醉方式、麻醉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术后不适症状,引导患者正视手术风险,消除恐惧心理;④术后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术后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两组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护理组仅有2例(6.1%)出现伤口感染,而对照组有6例(18.2%)术后出现伤口感染,4例(12.1%)肺部出现感染,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根据术后调查问卷显示,护理组患者满意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63.9%)。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老年人是急性胆囊炎多发人群,属于急腹症范畴。我国进入老龄化后,人口比例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客观上增加了急性胆囊炎的发病率。若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的同时,心理上也会承受很大压力。在接受胆囊切除手术时,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发现,在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期间,老年患者常因为合并其他疾病导致情绪不安、紧张失眠,加之饮食不合理等因素,容易导致患者血糖、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

加强急性胆囊炎合并基础疾病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手术期间(术前、术后)护理干预,对保障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产生具有重要意义[2]。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常规护理,还应在此基础上做好术前护理,包括常规检查、饮食护理、健康宣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术后护理同样不容忽视,包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和控制、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本文选取6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但从表1可看出,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率方面,护理组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63.4%)。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谷春梅.38例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2,3(25):131-133.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9-02收稿日期:2016-10-13

作者简介:熊琼(1983―),女,苗族,湖南怀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护理学基础的教学。

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为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又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更高的就业岗位适用性。护理服务的领域由医院拓展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的范围由协助疾病治疗扩大到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等方面。根据近几年的调研,我们把护理专业归并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两大职业岗位群。针对现在高职教育的定位和用人单位招聘的趋势,专科学历层次的护士更多的是走向社区,走向基层医院。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护士进入临床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对学生形成专业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护理质量。随着护理服务领域的延伸,需要护理教育者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临床能力。而各层次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明确,且与实际护理岗位需求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如何培养有岗位胜任力的护士,改革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临床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护理人才,是高职护理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临床,更新幅度低

现代医学及科技发展非常迅速,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及设备更新日新月异,而纵观现今各种版本的护理学基础教材,绝大多数的内容依旧维持原状,更新幅度低,导致学校和临床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进入医院时感到很茫然,感觉学校所学知识没有很大作用。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导致护生在理论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在临床实习时又不能有效将理论联合实践,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实习的质量。

2.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单一

现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实践模式绝大多数是“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模式,实践模式和实践场所比较单一。传统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以护理实训室仿真模型为依托进行各项操作的训练,然后在医院实习阶段进行熟练和掌握,而平时的临床见习和社区实践机会却很少。在校学习阶段,依靠仿真实训室的实践模式脱离了临床环境,只注重技术的掌握,忽略了作为真正的人的服务及个体差异性,不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有研究表明护生通过临床实践联系卡每周末到医院见习,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定势。通过早期实践中与患者的交往,认识到只有在临床勤学多练才能娴熟地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进入临床实习时才能更快适应。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卫生宣教等工作。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区护理将形成一支稳定的队伍,约占护理人员总数的一半。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护士基本上是临床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到社区工作或由医院护士转岗至社区。作为未来更多地走向社区的高职护士,对社区护理实践知之甚少,跟岗位设置还相距甚远。

3.忽视专业价值和情感的培养

长期以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相当一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报考的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到学校学习后对护理专业谈不上热爱,所以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到医院实习亦对工作缺乏热情,这将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质量。护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应用学科。如今护理工作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社会的发展需要护士改变服务理念,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过程中;需要护士除了有精湛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多种综合素质。人文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护士的重要职业能力,而人文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现代护理教育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三、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课程教学内容紧跟临床

护理教学应与临床相结合,改革传统教材。在教材的编写中紧跟临床实际,及时补充新理论、新技术,缩小和临床的差距,力求与临床护理实践和社区护理实践接轨,培养适应岗位的无缝隙对接的护士。对于其中不能随著学科的发展而发展,不符合临床实际工作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订和增删是相当必要的。

2.充分依托社区进行临床见习实践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资源优势,加强校院合作。一方面要拓展社区医院护理实践实训场所,将教育培训与社区护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研究表明社区护理实践能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医院联合共育实用型护理人才的实践体系突破了我国现有的传统护理教学实践体系,对于加快护理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高等护理教育“学校实训加医院实习”的实践模式缺陷,使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护理专业核心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以此培养的学生不仅能从事临床护理,而且能较快地成为适应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临床实用型人才。

3.重视护理人文教育和专业价值观的形成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直接影响其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及今后的职业观。因此,始终将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融为一体,不仅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还能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感,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有研究表明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教育,有助于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建立一种“以关怀为价值观,以关爱为先导”的理念。有助于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端正其专业态度,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章雅青.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

唐红梅,岑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89.

李守国,许娟娟,王瑞.护理本科生与临床带教教师对早期接触临床的认可比较.护理学杂志,2008,23(10):62―64.

田玉凤,李茶香,陈彩娥.院校联合培养实用护理专业人才探索.护理学杂志,2013,28(19):69―72.

基础临床护理范文

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对来自全省不同的5所护理专科学校的学生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在同一时间内进行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及分析。

结果: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掌握率88.89%)明显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水平(掌握率2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护生自觉温习护理基础知识积极性不高(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经常温习率分别为35.80%和44.4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高于护理理论,现阶段临床带教仍局限于临床治疗本身,对病人整体关注不够;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有待增强,带教能力有待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态度有待端正;实习期间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关键词:护生实习阶段护理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数据收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4-02

护理基础知识包括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两部分等。随着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尤其是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要求临床护理工作不仅仅强调治疗操作本身,更要注重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整体护理关怀。实习阶段护生是将来临床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他们进行有关护理基础的调查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护理临床带教的现状,为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提供可商榷的建议和帮助,以期最终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和临床带教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12年3月至4月对来自全省不同5所护理专科校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20名,女生80名,本科生60名,专科生40名,年龄20~25(22.4±2.4)岁,均为高中起点,在院实习时间2~10月不等。

1.2方法。自行设计《临床应用护理基础知识的调查问卷》并通过护理专职教师审核,内容包括三组,每组由分别针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两部分问题组成:①第一组问题调查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掌握情况(分别由多个问题组成,调查结果取各问题正确答案数算术平均值);②第二组分别调查带教老师是否经常强调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的应用;③第三组分别调查护生本人在实习期间是否自觉温习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问卷发放后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81.0%。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描述和X2检验。

2结果

2.1护生对操作知识和护理理论和掌握水平调查。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操作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对护理理论的掌握,但同时结果也显示,临床带教老师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强调率均不高,护生温习基础知识的积极性亦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实习阶段护士急于学习临床各项治疗操作和护理技能而忽视了对护理理论的再学习。

在医院实习过程中,笔者感到做基础护理的机会远远大于对病人自身病情发展的观察。由于临床工作中病人较多,而护士人力资源不足,因此临床护生在临床工作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大部分时间是从事基础的护理,参与治疗操作实践机会多,而且技术操作重复性强,长期锻炼下来,轻车熟路,对操作规范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同时,正由于这种情况的处理,护生临床观察病人病情进展和评估病人状态的时间将大打折扣,加之某些带教老师对护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生耳濡目染,会潜移默化影响到自身对护理理论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片面认为只要会操作便能做好护理工作,评估病情和心理状态的作用不大,因此护生不大主动去学习,这样便没有了理论学习的途径和动力。长此以往,护生对护理理论的认识也就逐渐模糊起来。

(2)临床一线由于护士缺编,部分带教老师护理理论掌握不扎实,导致临床带教计划不能落实。

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缺编,带教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即使想认真带教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护理实习教学过程容易出现教学计划不落实[1],护生很大程度上机械听从老师的吩咐去做各种琐碎的事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另外,由于部分带教老师学历层次较低,自身的护理基础知识尤其是护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和丰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带教水平。

(3)部分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不高,主观上不愿意主动提高理论修养。

由于历史原因影响(护理工作被认为是低学历、低技能、简单而琐碎的服务性工作,护理工作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2],许多护生对护理工作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因此自主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去翻阅书本,很少温习基础理论知识。

随着医学模式、护理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建设与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护理队伍以中专学历为主的现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我国正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力争同世界护理教育接轨。与传统护理教育相比,高等护理教育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要以病人为中心,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尤其包括对其心理和情感的关怀,这不应只停留在科研阶段,更应该体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和作用。而此次调查结果以非常明确的信息告诉我们,现阶段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仍以护理操作本身为主,以护理评估和护理健康教育为特色的个性化护理仍徘徊于低水平发展阶段,以致于带教效果欠佳,护生对自身职业认可度也不高,结果十分令人担忧。

虽然改变护理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若能够在方法和态度上改进,相信上述现状会有所改观。笔者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①合理安排实习进度。可适度减轻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强度,有时间和精力为同学讲授基础知识。②提高带教老师的学历层次和能力,做到自身有丰富的理论资源向学生传授。③正面引导护生,增强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认同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坚定的专业信念和出色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对护生施以正向引导[4]。④提供机会让护生参与查房,详细了解病人进展情况,带教教师可适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理论联系临床,献计献策,对护理方案的实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彭向阳,王曾全,何秀花.本科护生对临床教学策略反馈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28

[2]黄白桦,尚春秀.护理大专本科学生职业态度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3,18(9):662-664

  • 上一篇: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范例(12篇)
  • 下一篇:<水电厂培训方案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