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1-01

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1]。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而连贯性强,初次接触免疫的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常常感到听不懂,是历届学生反映较难的课程,所以要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求知欲,那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讲好免疫学开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免疫学绪论的讲解尤其关键,当给学生们介绍免疫学发展史及现状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免疫学的发展只有三个半世纪,但是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同时可从网上搜索下载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还可以给学生看看典型的天花患者的图片,使学生知道天花的危害性,而后告诉他们这种病已经在这世界上消失了,并告诉他们Jenner是如何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运用启迪式、讨论式、比喻式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启迪式”教学法,循循善诱,不让学生吃“现成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比如在基础免疫内容结束时,留下一道综合讨论题:“机体是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答案,一一讲解,指出优缺点。这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免疫学教学要多采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例如:在讲到抗原的概念时,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没有钥匙的锁,而把抗体比喻成钥匙,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如果我们只有锁,而没有钥匙,要文明地开门,应该怎么办?可以得出结论:先配钥匙,然后将钥匙插到锁孔中开锁。这样,学生们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抗原这个概念,而且容易记住,并能提高学习兴趣。

2.2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的问题。反之,讲课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学生不但会理解透彻,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信心,是事半功倍。

2.3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3]。例如,在讲授ADCC效应、抗原提呈等时,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描述免疫反应过程,配合动画加以讲解。这种讲解方式可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反应原理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能很快理解讲授内容,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益。

2.4理论与临床的结合的教学方法。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学科。许多临床现象都是学生已感知到的,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为什么器官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为什么输错了血会发生溶血反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使学生从“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跃为“一览众山小”的境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3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多,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不仅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计划所做的实验应遵守几个要点:一是要能涉及到主要的知识点。二是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三是在条件的允许下安排前沿实验技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验仪器和方法。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极大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不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学素养显著提高,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2

葡萄膜炎是一类十分常见的致盲眼病,据报道,在美国约10%的盲目是由葡萄膜炎所致,其在我国致盲眼病中约占第3~7位[1,2]。我国的葡萄膜炎患者约300万,多发生于青壮年,且治疗上相当棘手,多数葡萄膜炎患者因难以得到及时正确合理的诊治而导致视功能和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该病在致盲性眼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眼科医生的广泛关注。现将近年来中西医对葡萄膜炎的防治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理

研究葡萄膜又名色素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组成,解剖上和生理上密切相连,葡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对全身性疾病的影响极易产生反应,如通过血流播散来的转移性栓子,易在葡萄膜的血管内停滞下来,引起病变。与其发病相关的全身性疾病因素有病毒性疾病、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白塞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皮肤病等。葡萄膜炎的病因可概括为感染和刺激(包括外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抗原-抗体反应和非感染性疾病三个方面。近年来,葡萄膜炎自身免疫学说及其有关研究已成为眼科免疫学领域中最活跃的课题。有关的抗原有以下几种:(1)葡萄膜组织抗原,主要是色素细胞内的一种成分,而不是色素本身;(2)晶体抗原,主要为α、β、γ三种晶体蛋白,此外囊膜成分、上皮物质、细胞内及细胞膜的酶等,因各种原因大量进入房水而致病;(3)视网膜可溶性抗原(即S-抗原),它可能是视网膜黏合蛋白的一个亚单位,可诱发出与人类中间葡萄膜炎相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4)免疫复合物(IC)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在不同类型的患者血清、房水中可测出IC,很多色素膜炎伴有不同的特异性HLA抗原,与免疫调节紊乱有关。葡萄膜炎,尤其是内源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葡萄膜炎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多种葡萄膜炎被认为是针对特定眼部蛋白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3,4],以细胞免疫为主,免疫复合物在本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在清除免疫复合物中有一定的作用。吴树杨等[5]认为牛血清白蛋白(BSA)诱导的葡萄膜炎早期病变主要是通过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而引起,免疫复合物在组织中的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可造成组织的损伤,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主要依靠红细胞的黏附作用。古继红等[6]研究证实,BSA诱导的兔葡萄膜炎存在着免疫复合物堆积导致的红细胞C3b受体活性下降,也可能存在C3b受体直接受到损害或缺乏而使黏附活性消失。当炎症累及视网膜时,由于组织破坏释放的自身抗原再次诱发自身免疫的发生,出现以细胞免疫为主的肉芽肿性炎症[5]。病理学检查脉络膜炎症区眼内炎症主要发生在后葡萄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为主,淋巴细胞弥漫浸润整个脉络膜,视网膜有不同程度的破坏[7],表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参与葡萄膜炎的发生。中医学认为,导致葡萄膜炎的病因既可因于外感六淫之邪外伤,亦可因于相邻组织的病变,还可因于全身性疾病累及,其病邪皆为热、湿、毒、瘀等因素,是属多因病症,热毒湿瘀并存,内外因相关。其发病部位在瞳神,与肝胆肾心诸脏都有关联。虹膜在脏属肝,易成阳热之变。葡萄膜多气多血,易发生郁滞,久郁化热,火乘肝与肾,热盛则毒生,酿毒成脓或气血瘀滞而加重热毒内生[8]。

2诊断与治疗研究

2.1西医学研究葡萄膜炎是一类发生于眼内组织的炎性疾病,而不是仅属于葡萄膜的炎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诊断的简单化、治疗的格式化及用药的复杂化。如将各种原因和类型的葡萄膜炎笼统地诊断为“葡萄膜炎”,遇到葡萄膜炎时,不加区别地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及给予“大包围式”的药物治疗,如维生素、血管扩张剂、营养性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随着基础学科知识在葡萄膜炎领域的渗透,以及眼科诊查仪器的更新与开发,诊断及治疗等进展较快,故在诊断该病时应明确其病因或类型,正确的诊断步骤为:(1)确定炎性反应的性质(如急性、慢性、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2)确定炎性反应的位置,即是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还是全葡萄膜炎,若是后葡萄膜炎,则应进一步确定原发病变是在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视网膜还是视网膜血管。(3)确定葡萄膜炎的病因或将其归类于某一特定类型或确定为特发性葡萄膜炎,有时尚需行相应的病因学检查,如血、尿、眼内液培养、涂片观察、PCR检测、抗体检测、X线检查、结肠镜检查等[9]。葡萄膜炎的复发病因类型、多种临床表现及非一致的治疗效果是眼科其他疾病所少有的,因此,有专家[9]主张应将其视为一类复杂的疾病,以理性的思维充分认识葡萄膜炎的复杂性、多样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透过表面现象看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科学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对急性前部葡萄膜炎,常采用糖皮质激素、睫状肌麻痹剂和非甾体消炎药滴眼治疗,但对出现反应性视乳头水肿或黄斑水肿者应给予后Tenon囊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或给予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对已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等选择糖皮质激素以外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且所用药量也应个体化。

2.2中医学研究葡萄膜炎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故治疗较为棘手,直接影响到广大患者的视功能、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采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停药后激素“反跳”致疾病反复发作特点,长期应用会产生较明显的副作用,如激素性青光眼、白内障,低血钾症,以及升高血压、血糖等。因此尝试从中医药角度寻找有效药物治疗本病,已成为眼科领域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中医眼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完善,促使临床医师在辨证分型中注重宏观整体辨证与微观眼局部辨证相结合。胡庆铁等[10]对79眼葡萄膜炎进行了临床分析,分为肝胆湿热、肝火上炎、肝肾阴虚和脾虚湿泛四个证型;彭清华等[11]总结分析32例该病患者,认为可分为肝经风热、肝胆火炽、湿热蕴蒸和阴虚火旺四个证型。多数学者的研究报告均倾向于急性期炎症以肝胆湿热为主,属实热证,慢性期炎症或炎症后期以肝肾阴虚为主,兼见气滞血瘀,属虚热证或虚中挟实。尚有许多学者探讨了证候与免疫的关系,以期对诊断和治疗发挥指导意义。如汪永石[12]对54例葡萄膜炎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E、补体C3及总补体活性,结果肝胆实火型(急性期),五项指标明显增高;风湿型(亚急性期)除IgG正常余四项均高;阴虚阳亢型(慢性期),除IgG值升高,余四项正常;脾肾阳虚型(慢性期),IgG、IgA低值,其余正常。罗兴中[13]对15例内因性葡萄膜炎作了细胞及体液免疫测定,蔡华松[14]对112例葡萄膜炎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鉴于内因性葡萄膜炎与自身免疫有关,许多学者注意研究中药对免疫的影响,根据药理资料论述,补益类药多有免疫促进作用,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右归丸;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毒性攻坚类药多有抑制免疫作用,而当归、灵芝、马兜铃、白花蛇舌草、苦参、淫羊藿、白芍、人参、三七、刺五加、红花等中药则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故临证时多从辨证分析中抓住热、湿、瘀、阴虚四个主要方面,重点在于清热、化湿、祛瘀、养阴,炎症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祛瘀,反复发作及炎症后期则以养阴为主兼以活血。常用的清热方剂有龙胆泻肝汤、新制柴连汤、黄连解毒汤;化湿方剂有茵陈四苓散、抑阳酒连汤、三仁汤;化瘀方剂为柴苓四物汤,养阴方剂有知柏地黄汤[8]。此外,单方药治疗葡萄膜炎亦有较好疗效。何淑芳报道雷公藤片内服合并胸腺素注射治疗94例该病患者[16],随访1~4年51例,证实疗效好,无副作用和复发率低。温树东等[17]采用清开灵注射液等采用静点联合中药口服及糖皮质激素治疗29例葡萄膜炎,发现具有病情控制较好,与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可减少激素用量、副作用及副作用少等优点。詹宇坚等观察消炎一号方治疗兔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机制研究,认为该方药含一定程度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却无激素的副作用,这是它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18],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对细胞因子的抑制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9]。

转贴于3展望

综上所述,葡萄膜炎是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有关的临床常见致盲性眼病,中医药治疗葡萄膜炎已显示出临床特色与优势。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有关葡萄膜炎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水平,但如何将现代科技的方法引入中医药的研究,借以阐明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是广大眼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对于深化循证医学研究,中西医互补,探索有效治法与方药,推动和开展大范围、多中心的临床科学实验研究,进一步规范葡萄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该病的临床综合疗效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培增,李绍珍.葡萄膜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6-89.

2杨培增.葡萄膜炎的诊断及相关问题.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50-253.

3WhitcupSM,NussenblattRB.Immunologicmechanismsofuveitis.ArchOphthalmol,1997,115:520.

4DickAD,IsaacsJD.Immunomodulationofautoimmuneresponseswithmonoclonalautibodiesandimmunoadhesinstreatmentofocularinflammatorydiseaseinthenextmillennium.JOphthalmal,1999,83:1230.

5吴树杨.牛血清蛋白诱导兔葡萄膜炎免疫病理形态学观察.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3):153.

6古继红.消炎一号方对免实验性葡萄膜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8,16(2):65-67.

7肖继臬.汉防己甲素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3):149-151.

8詹宇坚,付志慧.葡萄膜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近况.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6,6(1):61-63.

9杨培增,俞琼.准确诊断和全面治疗葡萄膜炎.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71.

10胡庆铁.79例葡萄膜炎疗效观察.新中医,1985,7:19.

11彭清华,谢立科.辨证治疗色素膜炎32例.北京中医杂志,1991,2:23.

12汪永石.葡萄膜炎的辨证分型及免疫功能检测所见关系.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0,8(1):38.

13罗兴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因性葡萄膜炎免疫测定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3,11(4):193.

14蔡华松.中西医结合治疗色素膜炎与免疫复合物变化.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4,12(3):140.

15王永炎,庄曾渊.今日中医眼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8-129.

16何淑芳.雷公藤在治疗葡萄膜炎中的应用.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3):139。

17温树东,李长海.清开灵治疗葡萄膜炎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4,12(3):132.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免疫;思考

随着云南省蒙自市兽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基层疫病防控措施不断完善,防疫队伍得到壮大,动物整体免疫密度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的饲养方式、基层防疫体系、防疫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到计划免疫程序或强制免疫措施的有效落实,给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蔓延留下了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免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确保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免疫落到实处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蒙自市辖11个乡镇86个村委会。1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计58人,从学历来看,具有本科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的38人,中专学历的14人,分别占10.3%、65.5%、24.2%;从职称上看,有副高级兽医师1人,兽医师21人,助理兽医师12人,技术员24人,分别占1.7%、36.2%、20.7%、41.4%。86个村委会登记在册村级动物防疫员174人,其中大专学历3人、中专69人、初高中78人、小学24人,分别占1.7%、39.7%、44.8%、13.8%。全市乡镇拥有防疫用车4辆,电脑13台,冰箱188l15台、326l12台;村级配有冰箱92l86台,疫苗冷藏包174个。

2009年底,全市各类畜禽存栏129.38万头(只、羽),除鸡以外的其他畜禽基本为农户散养;全年累计免疫注射畜禽429.81万头(只、羽),其中猪牛羊免疫116.59万头、家禽免疫307.29万羽、犬猫免疫5.93万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覆盖率均能达到95%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层行政领导重视不够

部分乡镇的主要领导侧重畜牧业宏观数量的发展,对基础免疫的重视力度不够,认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免疫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造成平时只重视抓畜牧业生产发展和项目推广,而防控免疫宣传、组织管理却不到位。

2.2制度不健全

兽医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动物防疫体系网络不完善,防控策略、计划、方案等与技术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特别是农村动物防疫中的计划免疫程序得不到组织和实施。

2.3资金投入不足

(1)村级防疫部门没有固定的兽医(防疫)室,防疫专用设备设施不全或破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造成免疫质量无法保证。

(2)村级动物防疫员用低廉的报酬承担了最繁重最基础的免疫工作,却没有社会保障,报酬低,而少数强制免疫病种规定不能收费,政府补助(免疫注射补助每头、只0.01~0.10元/次)又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积极性。

2.4时间紧、任务重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当前农村畜牧业生产的全能指导员,不但要做好责任区内畜禽免疫工作,还要承担畜牧业科技推广、动物医疗保健和疫情监测等一系列工作。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规定的任务,容易出现一些新补栏畜禽未及时补免的空白点。

2.5养殖户防疫观念淡薄

农村养殖模式为一家一户散养,养殖规模小但养殖面广,由于受家庭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多数农户缺乏防疫主动性,部分农户防疫观念淡薄,无整体防控意识,村级动物防疫员主动上门服务不予支持、不配合甚至还阻扰免疫工作。

2.6动物流动性大

农村散养畜禽动态性强,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防疫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极易发生免疫遗漏现象。

3做好农村动物免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大行政组织力度

(1)乡镇必须认真履行《动物防疫法》赋予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组织、宣传职责,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在规划、推广、实施各类项目时,必须把防疫免疫工作放在首位,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1]。

(2)全市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市到乡、乡到村的兽医分片联系责任制,明确任务目标,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继续推进和扩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基础免疫做牢、做扎实,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3)为防止重开会布置,轻检查落实的情况出现,应将免疫密度、质量等防疫内容与基层领导年度工作业绩挂钩考核兑现,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程序,严格动物检疫员出证行为,对没有耳标、防疫档案的动物不予出具产地检疫证,不准进入流通环节,同时采取强制免疫等措施,让出村动物免疫率达100%,真正做到“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目的。

3.3建立基层防疫长效机制

(1)建议成立兽医协会,发挥行业指导、交流、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的作用,有利于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活动,促进兽医(防疫)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2]。

(2)改变村级防疫以家代室的局面,设立村级兽医(防疫)室。村级兽医室主要承担动物计划免疫程序的推广、免疫标识的配戴、防疫档案的建立、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有利于免疫专用设备设施的保管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实施,能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

3.4建立科学合理检查机制

根据周边的动物疫病发生、流行和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有计划中的免疫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对免疫密度、免疫质量等主要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免疫密度要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3.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1)完善设备。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不断增加对动物防疫的投入,建立村级兽医(防疫)室;完善更新乡、村防疫设备和器械,特别应补充和更新村级已坏冷藏(冰箱、合格的疫苗冷藏包等)设备,彻底杜绝使用无效疫苗的现象发生,以提高免疫质量。

(2)提高劳动报酬。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贴,可根据防疫工作量和当地收入水平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每月定额补助标准和动物免疫密度、质量等情况核定免疫补助(按头、只计算)标准,月均收入应定在800~1000元,并保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尽快出台有关村级动物防疫员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将退休人员纳入农村低保[3],提高其社会地位,解决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并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免疫补助投入。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应急防疫、疫情监测等防疫物质和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卫生范畴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和落实免疫副反应死亡补偿机制,全面实现禽流感、猪瘟、蓝耳病和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不收费,对狂犬病、鸡新城疫等动物疫病免疫少收或不收费,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户的负担,调动养殖户参与动物防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6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制定完善的计划或方案,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逐步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水平较高、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科技含量,确保免疫工作科学规范。

3.7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以村、组为单位,逐步推行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预约免疫,让养殖户看到搞好动物防疫不仅可以降低疫病的发生和死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养殖户支持、配合、主动要求防疫的局面。

3.8免疫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疫苗使用前查看疫苗有效期、批号等情况,禁止使用过期、无批号、破损、颜色异常的疫苗。

(2)稀释弱毒疫苗时,一定要用专用稀释液严格按比例稀释,一次稀释量不能太多,时间不易太长,一般夏天不超过2h,冬天不超过4h[4]。

(3)接种弱毒菌苗前后1周内,禁用抗生素类药物及含抗生素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4]。

(4)疫苗使用前应摇匀,但避免剧烈摇动,接种时掌握好剂量,不多不少。

(5)注射器等接种用具须进行消毒处理,用过的废弃物要收集好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6)建立健全免疫档案,每次都要记录,及时掌握区域内应免数量和免疫日期,以保证有计划地及时接种各类疫苗,真正发挥免疫记录档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春芳.完善疫情防控体系建设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6):13.

[2]冉刚忠,孙家刚.乡村兽医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2010,319(16):21-22.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4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桥梁课程,具有知识抽象且更新快的特点,同时,高校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要求任务繁重且课时较少,因此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解决医学免疫学教学任务重却课时少的矛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发性学习,提高了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而且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医学免疫学;自主学习

医学免疫学以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并研究相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生机制以及疾病的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涉及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麻醉医学和生物技术等各医学专业。该学科不仅与其他的医学基础课程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学科之间有着高度的交叉性和渗透性,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肿瘤、移植、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众多疾病均与免疫密切相关。因此,医学免疫学是联系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所以,对医学免疫学的有效学习是现代医学生的必修课,对医学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免疫学相关研究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内容不断更新,新知识不断涌现,教材的更新速度加快,这就对免疫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

医学免疫学作为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桥梁课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学生都反应医学免疫学难学。医学免疫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抽象。医学免疫学内容多为细胞和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能借助于部分图片展开联想,这非常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②内容前后联系密切。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免疫应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器官,尤其各细胞及其分子之间的相互协作比较复杂,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因此,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非常强。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各细胞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③内容更新快。医学免疫学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怎样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免疫学知识的更新,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批判式思维。④与其他学科交叉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药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知识结构与这些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进行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导,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分配不合理,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导致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很显然,仅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靠教师被动式的“填鸭”,并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良好学习的建立,不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模式,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能“教学互长”,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主义中的观念转变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1]。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理解并进一步增加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出了挑战,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这一学习理论近几十年来在教育各领域均产生重大影响[2]。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角色是知识建构者、运用工具的主动探索者,而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和帮促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宏观把握和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调节,教学的主旨就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到某一特点的教学情境中,用已有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架,获得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结合建构主义特点,指导医学免疫学合理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博大精深,蕴含了教育心理学等思想,其核心内容是教学过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潜意识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框架的主动建构。本课题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引入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实现师生的角色互换。

1.学生为主体。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灌输”,学生“接受”。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比较整齐、统一,整体性比较强,便于实施。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呆板的、形式单一的,这种套路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引入医学免疫学的课堂,激发学生主动预习、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讲给其他同学,并由其他同学及教师共同进行点评。这样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过程不再呆板乏味,而是每一环节都有新的发现,积累新的知识,使学生对下一教学环节充满期待,从而使教学各环节间形成正反馈,使知识构建加速完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理论以多视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反思,教授角色的转变重点是转变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不再是固定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辅助者。这对授课教师的理论与实际教学水平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将促进授课教师加强学习以完全融入甚至领先于教学改革的浪潮。对此,学校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定期举办前瞻性讲座,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每月举办1~2次的教学系列专题活动,包括实地教学观摩、观看教学录像、邀请教学名师参加座谈会等,使教师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及讲座,让教师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转换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和活化教学技巧,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3.教材为主纲。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教学过程学生主体化,所以教学模式不再是教授照搬教材上面的内容,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全盘“复制”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而以点辐射面地引导给学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建构的目的。

4.多媒体为主要工具。传统教学中,多媒体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却将多媒体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此外,学校网站建立的《医学免疫学》网络课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自学环境,并能将课堂上的知识建构进一步拓展、延伸。

5.师生关系趋向民主。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家长”地位,学生“唯教师是从”。这样的师生关系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批判性,遏制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大力提倡的,这使得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而是和谐协作的,是互动对话的[3]。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及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教学内容重点化,使教材不再是学生的“紧箍咒”。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主意识,实现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有利于现代医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面对知识的海洋,高校教育日益凸显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这就对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其独立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我们结合高校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特点,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授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善了考核机制,全方位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改观,真正贯彻了“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袁,译.北京院商务印书馆,1984:6.

[2]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2006:87-94.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

【摘要】针灸与免疫的关系一直是针灸学者研究的热点,文章从针灸与免疫的概念,针灸选择性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针灸效应与正气免疫的关系3个方面,对针灸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并指出针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预防疫病,即增强人体的“正气”的功能已被广泛认可,但针刺不同的穴位如何选择性地激活不同的免疫系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针灸;正气;免疫

近代实验针灸的研究表明针灸对内脏功能有良性、整体、双向调节作用。历代针灸医籍记载,针灸既可发汗,又可止汗;既能通便,又能止泻;既能治癃闭,又能治遗尿等[1]。针灸对机体的调整为“损有余而补不足”从而“归于平复”,即达到中医学的“阴平阳秘”。这与现代医学的免疫调节作用有许多相似之处。现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针灸效应与现代免疫的关系。

1针灸与免疫

“免疫”一词首见于明代医书《免疫类方》,指的是“免除疫疠”,也就是防治传染病[2]。针灸学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但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并担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职责。《黄帝内经》中就有针灸预防疫病的记载,如《素问·刺法》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遗篇·刺法论》明确指出“刺疫法,只有五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如《肘后备急方》提出预防疫病的方法有“断瘟病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不得令知之,佳也。”可以防止传染病的蔓延。唐代《备急千金方》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气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更是详细记载用化脓灸预防瘟疫具体做法[3]。这些记载皆表明培补人体“正气”是防治传染病的重要方法。并且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医家就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论点,明确指出固护人体正气是抗御外邪的重要手段。

现代《免疫学》中“免疫”的含义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后产生的特异性排除这些异物的保护性生理反应,正常情况下其作用是识别“自己”和“非己”并排除抗原“异物”,通过免疫系统防御、稳定和监视的功能,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目的。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器官构成的一个严密的整体,免疫系统内部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互关联,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重任。机体的免疫功能强大则抗病能力强,反之则抗病能力低下,机体易被病邪侵袭,可见现代医学的免疫概念相当于中医学的“正气”。

2针灸选择性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

从免疫角度研究针灸疗效始于20世纪80年代,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针灸的调节作用几乎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并且针灸能选择性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即针刺不同的腧穴可调节不同的免疫分子或免疫细胞,并且这种调节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

2.1针灸对细胞免疫的调节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有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淋巴细胞等。针灸不仅能提高免疫细胞的含量,还能增强它们的活性。如针刺足三里能使老年大鼠腹膜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加,体积上增大[3];温针灸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可以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NK细胞的数量,从而恢复细胞免疫的正常[4];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中风患者的人中、内关穴可明显改善T细胞亚群,使CD3+、CD4+、CD8+的比例趋于正常,并显著提高CD+4/CD+8的比值[5]。

2.2针灸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产生抗体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介导,其物质基础是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是免疫应答中产生的重要效应分子;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重要补充条件。针灸可选择性调整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如针刺风池、肺俞等穴可显著降低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gE水平[6];散刺法配合耳穴贴压可显著降低痤疮患者血清IgG含量,从而抑制变态反应的发生[7];艾灸神阙穴对于IgG,IgA偏低的老年人有明显的升提IgG,IgA的作用[8];针刺足三里穴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补体C3,C4的含量[9];进一步的研究不但证实了针灸对补体的增加有影响,而且还观察到这种影响是双向调节的[2]。

3针灸效应与正气免疫的关系

《黄帝内经》中提出疾病是人体“正气”同“邪气”斗争的过程,在这一斗争中“正气”的强弱直接决定着疾病的转归愈后,因此“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如果说“邪气”是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致病因子的总称,那么“正气”就概括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近现代针灸防治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证实针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预防疫病的作用,即增强人体的“正气”。

针灸对机体调整作用的特点具有良性、整体性、双向性,即可以在不同水平上同时使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向正常方向转变。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也多方面的,并且各个环节之间亦相互联系,既可提高低下的免疫功能,又可抑制亢进的免疫功能,其作用途径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密切相关,可能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免疫功能,也可能是通过内源性阿片肽介导免疫功能的调节。针灸刺激穴位后,局部神经和感受器可将其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释放递质,分泌细胞因子等一系列变化,实现调控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递质、调节因子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也可通过免疫调节因子而作用于神经系统[8]。

针刺不同的穴位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选择性地激活不同的免疫系统,其中的对应关系目前仍不清楚,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同疾病状态下,针刺不同穴位调节相应免疫相关因子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8.

[2]陈汉平.关于针灸-免疫及其调控的研究[J].针刺研究,1988:3.

[3]梁繁荣,曾芳,唐勇.针灸在地震后疫病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8,28(7):507.

[4]李世光,岳月娥,赵俊凭,等.温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免疫调节[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1):29.

[5]王武祥,胡晓琳,贾志杰,等.中风患者针刺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较[J].天津中医,2000,17(4):29.

[6]饶艳秋,韩乃沂.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及对血清免疫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8):557.

[7]龚顺波,黄碧玉,游吓香,等.散刺结合耳穴贴压对寻常性痤疮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8,49(5):434.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如果将医学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比喻为一张“交通网络图”的话,免疫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免疫学的发展纵向上涉及基础、应用以及临床三个方面,横向上与生命科学(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的各个前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是一门影响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的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发展得极为迅速,其不仅揭示了生命活动的基本问题,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免疫学,对其他基础医学学科也有辅助作用,同时也是推进其他学科进步的重要手段。医学免疫学的系统学习对构筑医学类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设立了免疫工程方向的本科专业,以期培养出具有较强免疫学背景的新型研究型人才。但是,在现阶段绝大多数医学高校的免疫学实验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系统的完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免疫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与之对应的改革设想,并对改革试行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展望。

1传统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免疫工程方向的专业设置特点,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方式做了一定的改革,包括大小班结合,课程与讲座结合,以及从基础免疫学到高级免疫学以及其他免疫学相关方向课程的系统配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理论课程相配合的实验课的教学效果仍然存在欠缺。分析原因有:

1.1免疫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内容脱节

免疫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相对抽象的学科,因此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如果可以辅助以实验课程的补充则会有助于对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由于免疫学实验对实验条件(包括试剂、动物、环境、操作、仪器等)要求较高,很多与理论关联紧密的实验并不能够实施,因此大大影响了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对于理论课程的辅助理解作用。学生甚至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从而大大影响了免疫学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2实验内容过于陈旧

与其他学科相对而言,免疫学发展更为迅速,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需求则更为重要。而目前教学大纲中的实验课程均相对老旧,有的甚至在科学研究的过程淘汰殆尽,例如,双相琼脂扩散实验,环状沉淀实验等。而常用于现代各学科研究中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如ELISA,ELISPOT等常规免疫学技术成为了本科学生的盲区,不利于本科生将来进入实验室后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形成。

1.3实验课时间安排过于松散

免疫学实验与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不同,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免疫学反应时间,例如免疫原性的考察,至少需要7天;ELISA法或者ELISAPOT等检测操作简单,但是中间等待时间却需要1-2小时。在这种情况下,安排的半天实验课程要么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要么不能被有效利用。

2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方案

结合免疫学实验课所存在的问题,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可能的教学改革设想。

2.1课程内容的改革

(1)开展辅助理论课程的理解的实验内容

开展可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的实验课程。例如免疫器官以及免疫细胞,在小班课中可以通过血液涂片染色让学生观察各免疫细胞的形态,解剖小鼠指示免疫器官的部位以及展示免疫器官的形态。抗体的结构可以通过木瓜蛋白酶或者胃蛋白酶等消化前后,利用SDS-PAGE等方法观察抗体所断裂的结构。利用这些实验将理论更直接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其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一些基本与免疫学研究相关的简单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免疫学新技术的内容

精简少用或者不用以及简单验证类型的实验内容,例如琼脂免疫沉淀反应,E花环形成实验等。某些免疫学实验内容与其他学科实验内容重复,也应相应去除,例如ABO血型鉴定等。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应用广泛的一些基本的免疫学技术,包括夹心ELISA检测,免疫细胞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此外,引入综合性免疫学实验也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免疫原免疫小鼠后,检测小鼠的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的激发水平。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1)将实验课程安排至课题组,将实验课时间集中化

造成免疫学实验课程很多弊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免疫学实验的周期较长,因此在时间安排上的集中化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这里提出的是利用课题组已有的资源安排系统性的实验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于免疫学知识以及免疫学相关实验的系统认识,并且也避免了重复准备试剂仪器的浪费。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基础实验在研究中的应用,理解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结果的意义;另一方面,课题组可培养输送潜在的研究生源,筛选出对免疫学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投身免疫学研究的本科生,避免了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的不适应状态。

(2)本科生更为主动地选题,拓展科研视野

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所开设笔者所在的研究院各课题组均从事免疫相关研究,所采用的基本实验方法相似,但科研方向有所差别。各课题组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设立不同的本科生综合实验内容,对研究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本科生根据各课题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课前预习报告,主要阐述对该课题的理解以及一些背景知识的综述。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科研视野,也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免疫学实验课改革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成果

3.1课程时间:本次免疫学实验课的改革将原本分散在每周进行的实验课集中至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完成,时长为半学期(2个月)。

3.2课程目标:掌握基本免疫学实验技术,学习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总结实验结果,查阅文献以分析结果,最终撰写实验报告。

3.3课程内容:本研究所共有课题组12个,提供课题总数12个,该专业学生共有32人。每个课题约有2~3名学生共同完成。在此以笔者直接参与的课题为例,阐述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的题目是“X蛋白的佐剂效应及其抗肿瘤效应的体内评价”,其中涉及的免疫学相关实验技术包括:

i)蛋白纯化:SDS-PAGE,Westernblot

ii)DC细胞分化:骨髓细胞分离,DC细胞诱导培养及鉴定

iii)DC细胞功能检测: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刺激分子表达,T细胞增殖实验

iiii)体内实验:肿瘤细胞接种,脾脏分离,ELISAPOT等

实验课程很好地辅助了医学免疫学教育中的各个模块和章节,整个实验是关于获得性免疫系统发挥功能的整个过程,并涉及了临床免疫中的肿瘤免疫方面,其中还囊括了关于免疫分子、免疫细胞的基本概念。各个具体的实验技术又加强了一些特定知识点的理解,例如,Western,ELISA,ELISAPOT等实验可以让学生加强关于抗体一章的内容并了解其应用;DC细胞分化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免疫细胞是如何从祖细胞分化为终末端细胞;T细胞增殖实验很好地展示了DC细胞的抗原递呈作用等。

3.4实施效果: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分析以及学习满意度调查两个方面,对本次教改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此次教改获得了阶段性的初步成功。

(1)对免疫学理论课学习的促进作用

该专业学生免疫学理论课程与同级其他专业学生同时进行,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实验课程改革评价结果表明,免疫工程专业学生90分以上人数为10人,平均成绩为82分,其他专业学生90分以上人数为2人,平均成绩仅为73。

(2)对学生学习过程感受以及未来规划的调研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不记名调研,所有的学生表示本次改革较其他实验课来说更有意思,参与性更高,学习内容更容易理解。虽然与传统实验课程相比成功率较低,但具有更多的实践意义,失败的收获大于成功。关于该课程对未来的考研选择的影响的调研结果表明,60%的学生表示对免疫学很感兴趣,愿意从事相关的研究,有机会愿意攻读免疫学研究生,40%的学生表示可能在未来会选择应用性更强的工作。

(3)科研成果展示

12个组的课题均申请到我校大学生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或普通项目,实验课结束后,约有50%的学生继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室相关课题研究,并在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实习中选择在该实验室继续之前的工作。

4结论及展望

随着免疫学理论的扩增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免疫学相关课程在基础医学各学科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免疫学实验课更是为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质量医学生的必备课程。作为免疫学教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尝试改革,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成果,将免疫学教学成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2-78.

[2]林俊锦.在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科研型医学生的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275-276.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7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抽象复杂,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同学们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知识苦涩难懂,再加上在中医院校课时又少,如何利用有限课时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知识,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1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很重要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关系甚密,医学微生物学是免疫学的基础,所以免疫学应该在微生物学开过后再开设,否则很难进展。如病原生物对人类来说是抗原,那么学过微生物学的同学很快就会联想到病原生物有哪些种类及特点等有助于对抗原的理解;另外讲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时,肯定会提到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的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学中已经学过破伤风梭菌致病是分泌的外毒素致病的,在紧急预防或治疗中要用到破伤风抗毒素,因为是动物体血清,所以对人来说既是抗体也是抗原,在用时要做皮肤试验等等。又如我们在微生物学的学习中了解了很多的致病微生物,会致我们人类各种疾病,是挺可怕的,尤其是病毒。而在免疫学一开始就会讲免疫系统的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免疫防御,主要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虽然病原微生物可怕,但是由于我们具有免疫系统,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病的。总之,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很重要,所以在开课顺序上要注意。

中医院校免疫学的学时很少,只有二十几节,要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要详略得当,详讲的有: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中的免疫预防;略讲内容有: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等,这样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系统的免疫学内容基本包括。虽然课时少,但是通过以上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以提问开头,让学生带着平时生活中的疑问来听课

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1]。鉴于免疫学是一门实用课程,与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我们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同时密切联系临床知识,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来介绍课程内容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同种异型抗原时,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人与人之间跟抗原有关的的不同之处,为什么我们输血的时候要遵循同型相输的原则,又如O型血到底是不是万能献血者等等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展开讨论和学习,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我们在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时,为啥要做皮试,为啥选真皮层与表皮层中间的部位做,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再通过另外一个部位静脉来进行输液治疗。所有的上面的这些疑问可能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但可能不清楚是免疫学的知识。带着这些很想搞清楚的问题,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

3注意免疫学各章节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整体系统观念

免疫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第一次上就要给学生提到这一点,不像微生物学知识,章节间联系不是很多,如果学生在前面某一环节没有学好,那么后续课程的学习就会有困难,缺乏连贯性,这也是免疫学相对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是基础,而免疫应答则是基础免疫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就可以将前面的基础内容联系起来,其中抗原是进行免疫应答的启动因素,抗体是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免疫系统则是免疫应答的执行官,另外,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又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限制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整体观念,我们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是非常严密的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甚至出现免疫性疾病。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以后临床工作的+理论指导。,

4重视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基础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当中去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如临床中最常做的血型鉴定,肉眼可直接观察结果,其理论就是我们免疫学的凝集反应;另外乙肝五项的测定方法是免疫学中的ELISA技术,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知识在临床中应用的广泛性。在实验课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且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科总评成绩中。通过全方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科研工作打基础。

5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作用显著。如在教学中适时地用卡-介苗的研制者卡-介二氏、白求恩等的动人故事及历代为攻克医学难关而做出牺牲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医疗职业的重要性,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3]。

参考文献:

[1]魏微,李群.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安徽医药,2007,11(3):275-276.·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1篇8

当前,如何开展非强制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是每一位兽医防治机构和人员必须正视的问题。必须看到,畜牧兽医部门强调强制免疫的同时,非强制免疫工作经已弱化了。许多防治战线同志熟悉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等强制疫病,却不太熟悉新城疫、鸡传支、马立克、法氏囊、伪狂犬、细小、乙脑、链球菌、羊痘、鸭瘟等非强制免疫疫病。非强制免疫疫病品种给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惊人的,如鸡新城疫、鸡传支、伪狂犬、羊痘等病的发病死亡率都很高。因此,继续推进强制免疫工作的同时,要重视非强制免疫工作;做好非强制免疫工作,有利于畜牧兽医部门树立权威,能够促进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

1要充分认识非强制免疫工作的重要性

1.1非强制免疫工作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动物防疫法第四条把一、二、三类动物疫病列入管理范围,可见,政府动物防疫工作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规定的禽流感、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等4种疫病。近年来,农业部、省市县防疫指挥部多次发文部署落实非强制免疫工作,涉及狂犬病、乙脑、病毒性腹泻病、链球菌病等等非强制免疫疫病品种。农业部、省市农业部门一刻也没有放松非强制免疫工作,要求各级基层畜牧兽医部门做好强制免疫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做好非强制免疫工作。

1.2有助于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近年来,羊痘曾经流行,鸡传支时常侵害鸡场,大肠杆菌严重影响蛋鸭产蛋率,伪狂犬病在猪场挥之不去,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经常损失;狂犬病、乙脑、链球等还是人畜共患病。随着强制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非强制免疫工作逐渐上升为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畜牧兽医部门应当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自觉为养殖户提供科技服务,做好非强制免疫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1.3有助于做好强制免疫工作。养殖户不会信任只懂得强制免疫工作的畜牧兽医部门。只有全面指导兽医技术的业务部门才能树立权威,引导防治工作科学发展,为养殖户减少疫病损失。非强制免疫与强制免疫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当前非强制免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技术服务跟不上。许多防疫人员熟悉4种强制免疫疫病,但不太了解非强制免疫疫病的防控。也经常出现非强制免疫干扰强制免疫工作的情形,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在安排免疫程序时经常出现这种矛盾。畜牧兽医部门不重视非强制免疫的技术指导,没有重视技术培训与窗口建设。养殖户面对的技术信息复杂,且真假难辨,防控手段普遍落后。

2.2疫苗制品购买难。把疫苗经营推向市场以后,一些地方监管缺失,经营放任自流,冷链设施、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疫苗质量堪忧。一些地方采取畜牧兽医部门“零”利润经营方式回避生物制品监管问题,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难调动广大编外兽医技术人员服务积极性。

3做好非强制免疫工作的几点思考

为了做好非强制免疫工作,谨提出以下思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3.1加强技术培训。对所有兽医人员包括各级技术人员、基层防疫员、规模养殖场进行非强制免疫方面的技术培训。深入普及科学免疫程序,妥当处理好强制免疫与非强制免疫的关系。让技术人员掌握非强制免疫疫病科学的免疫技术、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对养殖户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技术指导是各级兽医部门践行科学发观展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9

记者随机询问就诊患者:“汤主任看病这么慢,你们不着急啊?”那名患者随口说道:“慢,说明他认真负责。我以前去过许多医院,遇到的都是看病两三分钟的‘快刀手’专家,病情却没有起色。我就喜欢看病这么慢的专家。你看我今天又介绍了我的亲戚一起来看汤主任的门诊。”

难怪汤主任一个上午看30来名患者,却经常从早上8点看到将近下午1点才结束。往往在这时,其他科室的专家早已下班,下午值班的其他专家也已经到岗了……

医疗质量是立身之本

出生于1965年12月的汤建平主任,虽刚届50周岁,却有着33年的临床经历。1983年7月,17周岁半的汤建平从江苏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踏上了内科医师的漫漫征途。在江苏泗阳县人民医院做了多年内科医师并晋升主治医师后,已有一定内科学功底的汤建平又于1994年9月跨入了苏州大学医学院的大门,开始了风湿免疫专科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新征程。1997年8月,汤建平以优异的硕士毕业成绩,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录用,成为风湿免疫专科医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临床工作中,汤建平时常以此古语自勉。“医师是技术活,没有仁术,何谈仁心?”他深刻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在临床工作中时常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细心观察别的医师的诊治得失,以丰富自己的诊治技术。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5年后,汤建平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晋升副主任医师;2002年9月,他又进入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始了在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历程。他的博士导师是时任中华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的顾越英教授。在读博期间,他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了5篇风湿免疫病学方面的论文,同时也跟着导师,在门诊与病房大大提升了临床能力。

2006年9月,汤建平在返回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1年后,又远涉重洋,奔赴美国洛杉矶,在著名的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SchoolofMedicine(UCLA)开始了另一次正规的专职学习――做风湿免疫病学博士后研究。在美国期间,他开拓视野、博览群书,系统研究了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的免疫机制与干细胞治疗,发表了2篇SCI论文……

正是因为对医疗技术的不懈追求,如今,在汤建平的医生办公室与主任办公室里,我们才能看到几十面患者的感谢锦旗层层叠挂在墙面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们对汤主任及其科室医师团队的推崇与感激之情。

事业平台的建立是一生的追求

2008年8月,汤建平从美国UCLA回国后,舍弃了在原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优越工作与生活条件,以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身份,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到了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始筹建风湿免疫科。“创建自己的事业平台,既是压力挑战,也是荣耀成就。”汤主任在回顾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8年历程时欣慰地说。

科室初创时期,汤主任是唯一成员。“在医院中层干部院周会开会时,我常说自己只是一个个体户,是小本生意,请大家多多关照。院长却说,有能力的个体户以后都要发大财的。”汤主任风趣地说。那时他肩负风湿免疫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全院疑难病会诊、学术讲座、社区推广宣传、国内外专科学会交流等多重任务,没日没夜地工作。事实上,直到科室已有一定规模的今天,在他的主任办公室里还有一张上下铺高架床。“如果病房有危重患者,我晚上还是会睡在办公室里,这样心里才感到踏实。”

今天,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已经是同济大学风湿免疫病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点,开放床位35张,在编医师7名,均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另有护士13名。科室以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重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与上海市基金2项、国家“863”子课题协作单位1项;科室成员已发表风湿病研究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6部。其学科在上海市位居中等偏上规模,在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临床工作中,汤主任建立了本学科的医疗特色:一是“干燥综合征的免疫平衡治疗”,二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达标治疗”,三是“红斑狼疮的免疫序贯治疗”,四是“痛风的活血化瘀疗法”。

医生职业是非常辛苦的,除了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轮流值夜班,还有压力更大的教学、科研课题申请、论文写作等任务。“在中国的三甲医院,一个合格的、有上进心的医师每天起码要工作10至12小时,并非其他行业的8小时工作制,多出来的几个小时是义务奉献。”汤主任自己的工作生活时间表就是真实写照。他每天除了例行的医疗门诊与病房查房之外,院内院外的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座交流等已经把白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只有靠晚上加班,才能去做查阅疑难病例资料、教学课件准备、科研思路整理、论文写作等工作。

“医学的道路是艰辛的,有酸甜苦辣,也有悬壶济世的成就感。尽管当前的医疗环境不是很理想,我还是无怨无悔。既然当初选择了从医,就会一直走下去。人总是要有建功立业的使命感的。”汤主任这样表达了自己对医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与热爱之情。

教学工作是

大学附属医院医师的天职

医生的职业是长周期教育培训出来的: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在大城市还要再规范化培训2年,以后才能定工作岗位,沿着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路线不断晋升;同样年龄的高中同学在工程领域已经是专家等级的时候,医学院学生却还在初级培训阶段,这一点社会上许多人并不知道。

“医学教育是长周期高成本投入的精英教育。在欧美国家,4年文理科本科毕业后在医学实验室义务实习1年,经导师推荐合格,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5年出来直接获得医学博士(MD)学位,再经过intern、residency、fellow三个周期5年的培训,才能有专科医师执照,所以医师35岁才能独立执业,当然也有高收入回报的。”解析中美医师教育机制的差距时,汤主任感慨地说。

作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带教老师,汤主任每学年均会承担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留学生全英文班学生的内科学与免疫学、医学外语课理论教学任务。“在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带教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也是我们有别于普通三甲医院的特色与骄傲。”汤主任说,除了本科生教学,他还在招收硕士生、博士生。他建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风湿病学第一个博士点,目前已招收了6名硕士与1名博士。对研究生的毕业课题从选题、定方案、实验环节的把控、经费预算、资料总结,到论文书写、答辩、向杂志投稿,他无不帮学生把关。“教书育人是一种快乐,看着学生从懵懵懂懂变为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也是自己的一种成就。”汤主任如是阐述带教学生的人生快乐哲学。

近些年,汤主任先后带教过进修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实习医师50多名。他在门诊看病、病房查房中言传身教,为培养优秀医师接班人不遗余力。

除了国内学生,汤主任先后带教过朝鲜、尼泊尔、新加坡、马来西亚、塞浦路斯的留学生,培养他们的临床与科研技能。对此他说:“带教外国学生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同济大学要走向国际,需要我们每个老师的奉献。”

科研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医师,在繁忙的临床医疗工作之外,必须自己挤出时间去做科研。对于这一点,许多人难以理解。医师看好病就行了,去折腾那些伤脑筋耗时的研究工作干嘛?“医学的进步,无不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融合发展的结果。没有研究,医学仍将处在几千年前的蒙昧巫师时代,所以在我国,医师的职称晋升一直与科研业绩挂钩。”汤主任对医师做科研的意义如此诠释说。

近些年,汤主任参加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基础研究5项,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上海市基金3项,横向合作课题2项。多年来,汤主任以风湿免疫科的一个疑难病种――干燥综合征为临床与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这是一种全身外分泌腺上皮组织受到淋巴细胞广泛浸润与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自身免疫疾病,早期以口腔、眼睛干燥,牙齿部分发黑变质、咽喉干痒、皮肤干燥、起皮疹、关节酸痛、疲乏为症状,病情隐匿,因为无影响生命的损害出现,很多患者不拿它当回事儿;后期则引起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肾小管酸中毒、肾小球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血管炎、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炎、淋巴瘤等并发症,导致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直至影响生命。

在临床上,汤主任带领科室医师、研究生系统收集了200多例住院干燥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史、各个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实验检查、影像检查、细胞与体液免疫学的结果数据,建立了单中心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数据库,采用免疫平衡治疗方法,使诸多患者摆脱了疾病困扰,重新返回了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已经建立了涵盖上海、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等省份的一个较大规模的患者群。

在科研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撑,汤主任的几届研究生先后从T、B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分化、凋亡、增殖的体外实验到干燥综合征NOD模型小鼠的体内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细胞的micro-RNA表达谱变化与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通路机制,作了连贯性的系统研究。他们发现在干燥综合征NOD模型小鼠的T细胞活化分化明显亢进、炎性介质分泌增加、T细胞中的16个micro-RNA呈现高表达,而有6个micro-RNA呈现低表达。这些micro-RNA都参与体内免疫炎症反应通路基因的表达调控。目前,他们正在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相关的micro-RNA分子与下游基因,准备做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燥综合征NOD模型小鼠的功能调控的实验研究。

对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身免疫病,汤主任显得很有信心:“干细胞分为实体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两大类。前者在国内外应用治疗疾病动物模型和人体已经多年,都未能显示出可复制性的临床应用潜能,至今对于强烈的免疫排异反应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有限,加上疾病机体原有的干细胞生长分化环境机制未搞清楚而无法调控;而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胚胎中胚层,有分化潜能、在体内一定的环境下有可能分化为相应的实体细胞;不表达MHC-Ⅱ类分子而只低表达MHC-Ⅰ分子,后期的免疫排异反应基本没有;更重要的是,它能诱导体内Treg/Th17细胞平衡,起到免疫抑制调节作用,因此对于免疫紊乱、免疫失耐受导致的自身免疫病特别有治疗潜能。”

在同济医院风湿免疫科,近些年来,汤建平的团队应用同济大学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按照GMP标准制作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了10余例对常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甚至生物制剂疗效不佳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等疑难风湿免疫病,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心肺肝肾功能、肢体关节活动度等临床指标与血清IgG、IgA、IgM、CH50、C3、C4、ANA、dsDNA、CD4、CD8、CD56等免疫学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他们已经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细胞组分与血清样本,准备做相关基因芯片检测,以找出间充质干细胞发挥免疫调节效应的关键路通分子,为以后的靶点治疗分子筛选累积素材。

事实上,汤主任的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阅读科研文献、撰写论文、指导研究生,以及申请各类课题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活动中度过的。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橱柜中、值班床头,都摆放着大部头的医学专著。在他的办公电脑网页列表中所见到的,大多也是国内外的医学网站主页。在汤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医师都在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进着。“研究就是学习。前人的医疗实践经验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传承,才能变成科学的医学积累。无科学方法指导下的医学实践只能是盲目的经验总结,不具有可复制性。”汤主任对医学科研的作用,给出了这样的定位。

“站在上海这个中国科技高地上,通过同济大学这个大平台的铺垫与我们全科人员的勤奋努力,相信我们会在将来成为全国知名的医疗、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学科。”汤建平主任最后说。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1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23

中医在甲型H1N1控防的作用

在流感的预防方面,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是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疫情的突然爆发和迅速蔓延,十几亿的国民在短时间内都接种疫苗可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给预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采用中医中药预防具有药源方便、就地取材的优势,而且避免了注射疫苗(生物制剂)的过敏反应。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制定《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1],从生活起居、饮食、汤药预防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次流感的防控方面,我国对确诊病例除了运用达菲治疗外,积极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如清开灵注射液、莲花清温胶囊、银翘感冒颗粒、柴芩感冒药、防感颗粒、流感1号等中医中药方剂的广泛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些大多从治疗角度上进行研究,而用中医药预防方面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想抛砖引玉,就玉屏风散预防流感谈谈粗浅认识。

中医对甲型H1N1的认识

根据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3]。其实祖国医学对“瘟疫”的认识较早,《素问•刺法论》说:“五疫所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强调了瘟疫的传染性。明代吴又可《瘟疫论》对瘟疫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全面论述;认为瘟疫是感受“疬气”所致。而且还强调瘟疫的预防对于控制瘟疫的广泛流传具有重要意义。如《素问•刺法论》提到“避其毒邪”。强调了对瘟疫要未病先防的思想。另有清代瘟疫学派的刘奎在《松峰说疫》中也记载了一些民间流传的治疫方法,有许多颇具特色,如避温方中使用了许多佩带、焚香的方法,合理的中药配方泡茶漱口,对今天预防疫病的流行仍有启发[4]。根据柯韵佰“邪之所奏,其气必虚”(正气虚)的理论,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病毒、细菌等),正气(免疫力)也能抵御,因此肌体就可以免于生病。

玉屏风散的现代医学发展进程

玉屏风散其主要成分为黄芪、防风、白术。源自《丹溪心法》的经典古方,组成简单,效果独特。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因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是古人治疗气虚感冒的名方。20世纪之前多用于小儿易感及止汗。21世纪以来不少西医学者从临床中玉屏风散的疗效,体会出免疫调节慨念,开始从体液免疫的免疫球蛋白入手,发现了玉屏风散对免疫有一定调节作用。上海儿科专家率先从细胞因子的角度研究玉屏风,第1次提出来双向调节T淋巴辅助细胞的见解,从免疫调节的角度初步解释了玉屏风散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及Ⅰ型变态反应相关的治疗依据[5~8]。2003年非典肆虐时国内多个权威专家都把玉屏风散作为非典防治的推荐药。2007~2008年玉屏风散一方面成为了国家的疫情储备药,另一方面成为了禽流感及手足口病的推荐药。2009年由于有了玉屏风散提升细胞免疫抵御病毒入侵的大量证据,在甲型H1N1流感肆虐并迅速蔓延,而疫苗又不能及时满足供应时,玉屏风散成了最安全的预防用药,尤其适合体弱人群。

玉屏风散的药理学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玉屏风散中的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都具有不同程度抗菌、消炎、抗过敏、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免疫功能方面有很多研究。现代免疫学关于免疫的功能与中医理论中的“扶正祛邪”相类似,即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玉屏风散从提高自身正气着手,通过提高肌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来起到抵御病毒的作用。与一般药物直接杀灭病原体的作用是确然不同的,强调的是扶正气,驱外邪,因此没有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中医提倡“治未病”,未病先防的防病理念中,具有较大的用武之地,所以名正言顺成了中医“扶正固表”的传统名方。

关于玉屏风散的剂型说明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为了方便不同患者使用,现在已经有了不同的包装和剂型,如煎剂、发酵液、胶囊剂、散剂、颗粒剂、口服液等。它们的配方都是根据经典名方玉屏风散而来。但是可能由于药源产地不同(是否地道药材),制剂提纯度的高低和剂型的不同而致疗效的差异。我院门诊在这次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对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反复到我院门诊就诊的患儿,推荐急性期后口服玉屏风颗粒(广州环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3岁以下用1/2袋(2.5g),1日3次;3岁以上用成人量,1次1袋(5g),1日3次;疗程2~3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服药的患儿抵抗力明显增强,不但没有感染甲型流感,还大大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减少门诊就诊的次数。该药价格低廉,给药方便,可免去注射疫苗的痛苦,能被大多数家庭所接受。为弘扬祖国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切实预防瘟疫的发生和蔓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2009-05-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2009-10-13).

3姜良铎.中医论治甲型H1N1流感.中医杂志,2009,50(8):761-762.

4孙敏.略论瘟疫学派治法特色.河南中医,2008,28(1):8-9.

5张红军,张晓莉,宋宝辉,等.玉屏风散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1,17(4):398.

6张红军,张晓莉,宋宝辉,等.玉屏风散对小鼠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及腹腔吞噬活性的影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3,19(6).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篇1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相关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1]。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仅仅被看做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学生提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是目前医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我谈几点体会:

1.合理整合实验课程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出于课时分配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与理论课基本平行,并且因课时少,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的教师讲解与引导居主导地位,学生依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系统示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基础性、综合件及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重组整合,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常用基本技术)、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三个教学模块[3]:基础性实验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的六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病原体标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方法、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等;综合性实验是将基本技术运用于模拟临床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观察和检测等;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实验选题或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研究并做实验报告。

重组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实验分为三类,必须体现出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技术要融合于综合性实验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要囊括学科间、系统间及基本技术间的综合,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摹本实验,涵盖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又能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并为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实验提供思路和空间。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4]。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及三维模型图片,学生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动画,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实验操作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细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问题式教学(PBL)、团队教学(TBL)、案例教学(CBT)等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3.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简单易懂,但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免疫学部分抽象难懂,系统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难以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当按教学大纲紧扣理论教学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有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4.注意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引起医院内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变异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猪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们似乎看到传染病在全球复活。由于教科书的滞后性,这些新动向,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更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吸取新的知识点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还要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维,学习新教学法和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全方位提高自身修养。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大学教师。

5.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的准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操作性强,所需准备内容比较多,如实验菌种、实验动物、抗原抗体等各种材料的准备比较繁琐,实验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工作基本全部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任课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不仅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准备情况,而且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摆放到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预案,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为合理利用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之外,还有必要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加强对每一环节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也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其次,在实验开始前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较为熟悉,保证实验得以顺利开始。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还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单靠教师空口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关键操作步骤、特殊贵重仪器使用等进行详细演示。只有在准确、规范的演示,详细具体的指导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学生实验中的差错,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再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个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关键步骤的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组要及时引导分析原因,鼓励其重新操作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完整的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和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因此,无论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就实验成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基础与保障,实验课教学对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勇,扬继文,杨宗琪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能大赛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08-3009.

[2]李显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81-182.

[3]王少华,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48-250.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1篇12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绪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6-01

《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更好地为以后临床工作服务,关键是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教授好这门课程。绪论课是学生对一门课的初次接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交流[1]。其讲授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这些都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讲好《病免》绪论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绪论课的教学。

1重点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课程教学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课程服务,还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另外,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分析、预防、诊断和治疗均需借助于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都可以应用免疫学的技术进行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免疫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同时,人们还可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学生了解了此门课程对他们以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这门课程,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讲授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

《病免》是两门课程的整合,一是病原生物学;二是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又包括病原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二者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两大生物性因素,所以二者统属于病原生物学的范畴。让学生浏览教材目录,了解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一堂绪论课,应该向学生讲清的就是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学生在遇到一门新课时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个问题[3]。那么教师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是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关键是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临床上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4],所以针对病原生物学部分,学习的重点是各类病原生物的致病性、感染途径及预防原则。针对护理学专业的临床应用方向,免疫学的学习,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有:Ag、Ab、Ig、C、交叉反应、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等。重点掌握的基本理论有:Ig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C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机制和功能、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抗感染免疫机制等。通过本门课程框架结构及学习目标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了本门课程及将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将为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3讲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方式或方法欠佳,自制能力差[5]。所以在上课之前,介绍一下课程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十分必要的。免疫学部分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以下几条学习建议:上课前要预习,对所讲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认真听讲,要记笔记,记下重点难点知识,并把有利于理解教材内容的知识记下来;课后认真复习,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才有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多,且知识点零碎容易混淆。只有将零碎、易混淆的知识纵横联系相互比较,才能够牢固记忆真正掌握。所以在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时,应注意在学完每一节、章之后做充分的归纳、小结,比较、鉴别知识点,在心中建立牢固的、立体的知识体系。

4介绍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病免》的考核将分成三部分:包括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活跃程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及正确性;期末考核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出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三项考核分别占期末总成绩的20%、20%、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5讲好医学免疫学概述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医学免疫学概述统共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三大功能、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针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免疫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具体传染病的实例,让学生根据实例自己先来概括。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引导出传统免疫的概念。然后教师在设置疑问提出:机体的免疫力除了对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之外,对其他非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吗?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刚才给免疫概括的概念还准确吗?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现代免疫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讲解免疫的概念,同学们会深刻的认识到免疫的本质现象。

对于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可以向学生讲解免疫学历史上的科学成果。讲解医学免疫学的科研成果,同学们会听得兴趣盎然,顿时觉得耳目一新,将会对本课程产生积极的响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有了热情与学习兴趣,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尚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93-94.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3]朱宏哲.绪论课教学浅见[J].首都教育学报,2011(5):32-33.

  • 上一篇:通货膨胀趋势范例(12篇)
  • 下一篇:<微型教育课程总结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