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月光曲
课时
1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组块一:
1、
2、简介贝多芬,出示字幕:“我的乐音只应当为贫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多么的幸福。”(齐读)
组块二: 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2、《月光曲》是怎么创作的呢?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组块三:细读文本,感悟知音。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曲子?抓住兄妹对话,体会贝多芬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很同情他们,就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曲又一曲?抓住盲姑娘称赞贝多芬的话,体会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又加上当时的环境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于是创作出了月光曲。
3、根据画面让学生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让学生多读,读出乐曲的旋律,海面的变化。
(一)教材重难点
本文景美情深,联想丰富,情感变化细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把想象体会《月光曲》表现出来的景象作为重点,把感受贝多芬、盲姑娘热爱
(二)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内容及处理,本着以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为突破口,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为重点,巧设情境,目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人文精神。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
1、自读,交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思考: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划出描写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时看到的景象。思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3、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2)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
4、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鉴赏《月光曲》
、品读: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4、了解人物心境 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
、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分辨事物和联想。
、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再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
组块四、拓展延伸,推荐作品。
1、
2、课外阅读《小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
【生字全解】
重点指导:
恬静(tián)美妙(iǎ)陶醉(zuì)
【词语全解】
理解: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1、听板书设计
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