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2.交流: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四、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2.指名读──互评──齐读。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1.齐声朗读课文。 六、作业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14再见了,亲人 深情厚谊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这篇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重点:课前准备:2.课文重点语段的。1课时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语感,说自己想到的,教师可以引导:光明、灿烂、永垂不朽等。(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了课文你有哪些疑问?①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2.出示句子:“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既是“上级”,要在遇到困难时安抚小战士的情绪,要不断鼓励病号战胜困难,走出草地,要在重重困难面前想方设法。又要像“保姆”和“勤务员”一样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小战士们。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外貌、动作、神态等)小组汇报,出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重点讲解:为什么不到四十岁的炊事班长会显得那么苍老?这说明了什么?老班长吃得多吗? “嚼”字写出了什么?(食物少,难吃,硬)3.研读“笑”意。B、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鱼汤这么少,为什么老班长还“笑着说”?从“笑”到“收敛了笑容”,再到“露出了一丝笑意”,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句子:“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是的,生命垂危的老班长,即使在最后一刻,也没忘记要鼓励三个小战士克服困难走出草地,也没忘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没忘记一个共产党员忠于职守的职责。多么可敬的老班长啊!四、前呼后应,解困释疑一个小小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那忠于革命,忠于人民,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也象征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所以,这篇课文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3.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复述课文。【板书设计】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弯钩钓鱼 忠于革命、忠于党 困难重重课堂上应充分地给学生自由。鼓励学生能自由地默读,自由地朗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学生自主的投入阅读实践,也才会读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教学时,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是一篇小小说。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检查(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老汉)(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3.汇报交流谈体会。(2)谈感受。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三、体会英雄言行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3.交流汇报。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如,词──忠于职守……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第二课时1.听写词语:咆哮 惊醒 狞笑 拥戴 乱哄哄沙哑 依次二、思辩“矛盾”之举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生:从“冲、揪、骂”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生表情朗读第1自然段,学生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冲 揪 骂 凶吼 用力推(1)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①[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反思: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做到: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17*梦想的力量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一个加拿大年仅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对学生来说这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快速默读,了解课文内容。可以从解题入手。交流看到课题想到的:梦想是什么?梦想实现了没有?“梦想的力量”怎么理解?而后限定时间(如,五分钟)速读课文,回答:小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通过自读自悟,粗知大意。再读课文,查查批批,交流:瑞思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筹到70元,能买一个水泵──筹到2000元,能挖一口井──筹到买钻井的钱──成立“瑞恩的井”基金会,为非洲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三读课文,由瑞恩联系到自己,说说、写写读后的体会。 1.认识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颠簸:上下震荡。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 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 ①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②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 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课文题目含义深刻,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认真加以体会,然后谈谈对题目以及有关语句的理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瑞恩和其他自愿参加募捐活动的人以及非洲人民等角度去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教学最后,要引导学生认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不要包办代替。本文是这组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把本组课文联系起来再读一读,认真揣摩每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将这4篇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懂得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课前准备: 2.本单元中四篇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3课时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指名说话。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0”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一、独立撰写,巡视指导 2.生练习,教师巡视。 1.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三、完成习作 2.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1.导语:上节课同学们用笔大胆记录下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如果再动动脑,就会使你笔下那感动、难忘的事,内容更加具体、语句更加通顺,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准确,也就更加感人!这节课咱们一起评改上次的习作。 二、分享语段,体会写法 导语:很多同学上节课作文中都出现了波浪线,愿意把你写得精彩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写得好,还要读得好,那才棒!自己先练习读一读。 (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导语:欣赏了全班每位同学感动、难忘的故事,其中有些四人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五、回顾过程,总结全课 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积累20个成语。课时安排: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师: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教师将学生发言归纳为: (2)要让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1.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听说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2)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1.自由读。思考:“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四、布置作业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