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二)教学目标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三)单元学期分析:本次教学要注重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课堂上要引导朗读,让学生充分投入激情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涵。 (四)教学建议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 梦圆飞天教材简析 这篇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学生读课题:梦圆飞天)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3)学生读 (3)1.指名读生字词 乳白色 执行 滑坡 控制 侨胞 边缘 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写正确。再看看这几个生字,想写哪个就写哪几个?先好好地观察一下,不要急着动笔。 .请大家读课文,把你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一遍。 (2) 把觉得难读的部分读一遍 .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 谁圆了谁的什么梦?(学生说) 学生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 学生说:我很骄傲,也自豪,我们应该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了。 8.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好好读读文字,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好好地读读。 (2) 把你们的感受写下来。(学生写阅读感受) 1、指名读课文1至自然段。 3、相机提问:b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的杨利伟心里在说什么? 三、总结。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一、歌曲导入,读题入情。 2、 听了这首歌曲,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3、 揭示课题,学生读题。 1、 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1)、轻声读课文—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 (3)、小组互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 预设2: 1、“十秒到计时”教学。 2、十秒钟后,会出现什么呢?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片段。教师范读。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神舟飞天的呢? 指导学生读出紧张与激动,读出神舟五号腾飞的气势。指名读,齐读。 第14自然段写出了喜讯传遍全世界速度快。 三、激情问候,欣赏美景。 轻声读一读,体会杨利伟的心情。指导抓住提示语读好这段话。 你们想说什么吗?指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色。 3、 这么美的景色,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呢?杨利伟也有很多话要对我们说,他会说什么呢? 1、 神州五号成功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也成功。让我们读响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振奋的话语。(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五、布置作业 2、 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 梦圆飞天送行----发射----问候----梦圆教学反思首案编写:陈娟教材简析 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一改严肃面孔,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在“温暖”的语言环境中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或词组的意思。 2、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法学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一.情境导入,唤醒阅读期待 二、(点击出示火星,与地球同时呈现在界面上) 三、谁来说说什么叫“孪生兄弟”呢? 3、交流对“孪生兄弟”的理解。 探究相似之处 二、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似之处。(一是“长得太像了”;二是“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板书:“长得太像了”、“曾经有水”) ■探究相似之一“长得太像了” 2、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俩的相似之处? 4、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他俩的相似? .作者连用了四个“同样”,写出地球和火星的相似,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其实,他们的相似处还不止这些呢。请大家点击“了解火星”中的“文字资料”。读一读,找一找,再试着用上排比句式来说一说。 ■探究相似之二“都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2、梳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作者是从有水的迹象和猜测水的来证明自己的推测的。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朗读。 3)老师结合图片介绍,相机点出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小结:科学家们起初大胆推测,之后又对此进行了严密有力的分析认证,最后得出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科学家研究严谨,作者用词准确。(突出“推测”和“推断”) 1)引导学生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 2)深入学习,感悟交流。 (1)(点击“了解火星”中彗星撞火星和地球的视频)请大家再读读书上描写这场面的语句,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这场面。 “家常便饭”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呢?→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这段中还有哪些词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意思。 (4)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曾经的火星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试着在“想象火星”中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来写一小段话。 五、小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火星与地球这兄弟俩不但长得像,而且还都有水的存在,(手指课题)难怪作者说——(齐读课题) 2、指名交流,概括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 4、朗读感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 、学生练习用排比句说话(引导学生用上“差不多”、“相似”、“相接近”等来说) 8、自主阅读2—自然段,思考推测依据。 1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3、概括火星上水的两种。 1、思考回答,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两种方法。 17、点击、观看flash动画演示,并能借助动画解说火星上水的第二种。 19、齐读1—自然段,整体感知。 品词析句 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地球和火星这对孪生兄弟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你知道他俩有什么不同吗? 四、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一段话,找出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词句。 六、齐读第七自然段,进一步感知火星没能留住水的原因。 1、指名回答。 3、指名交流。 、学生交流,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 展开想象 一、水是生命之源,在火星表面找到水的希望虽已十分渺茫,但理解文本: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留不住?2.体会作者采用怎样的办法把文体表达清楚表达生动的?在交流中对其理解更深;学会了设问等方法对说明清楚事物的方法。首案编写:陈娟教材简析 说起“克隆”,这可是个近十多年来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就是“无性繁殖”。课文《神奇的克隆》就是一篇介绍这方面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开头以《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能快速地“复制”自己为例,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克隆,接着科学地给克隆下定义,然后从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生物的克隆三个方面来介绍,最后介绍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 教学目标 2.能结合文章内容,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教法学法:自主探究、集体交流第一课时 1、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3、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 1、教师准备好与教材配套的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你们喜欢看哪些动画片呀?(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出《西游记》),你们喜欢《西游记》中哪些人物?(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他有哪些本事?孙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变出了许多小孙悟空来。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这个神话引发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孙悟空能复制自身的本领,就是现代科技领域研究的“克隆”(板书“克隆”)。 3、从课题看,“神奇”是什么意思呀?(非常奇妙)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认真阅读课文之后,我们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1、教师提出自觉要求:自由轻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3、教师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指读正音 B、理解部分词语 、用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名话。 1、课文以奇妙的情节——孙大圣“拨毛变猴子”,由此引出了克隆技术的概念。(第1-2自然段) 3、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和单细胞微生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而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克隆技术诞生的高等动物-多利(第自然段) 、朗读课文。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但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还能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克隆技术。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利用一些植物的先天克隆本领来扩大他们的种植面,如古人在诗中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插入柳条,它能长成一个新生命,而如今,人类终于找到了后天克隆高等动物的路径,并由此开始了一次生命科学的革命。 1、朗读课文。 3、继续收集有关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 课时目标: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一、复习引入: 二、精读课文: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3、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剪下、插进、一株株、活泼可爱”、“切成、种进、许多、新鲜”等一系列词语)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习第九自然段: (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教学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1.用好资料,活学活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介绍时,配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后我再向学生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大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再如,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内容,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还引导了学生交流从网络、书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重要意义。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虽然也知道在读中体悟,在体悟中读,但是一到课堂上,要么缺少读书,要么体悟得不深入。看来,自己以后还要锤炼基本功,真正驰骋于语文天地,真正畅享到语文的乐趣。习作2这是一次学习修改作文的训练。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在具体的讨论和修改过程中让学生逐步领会修改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二是在交流中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本册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内容中已经涉及到修改符号的问题。这次习作内容可以作为那一教学内容的延伸。 1.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情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 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3.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 学写毛笔字。 两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创设情境。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2, 教学第二部分。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1)学生读八个成语。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1.诵读词语。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三,教学第三题。 (1) 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 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3. 反馈 1.审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 五.教学第五题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 4.指导。 (2) 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1)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