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华山》课堂教学案例评析--撷韵轩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2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看。..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完后把你看到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我在华山顶上看见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看见了白云在山腰间飘动。 师:你觉得华山的景色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迷人。 师:是啊,华山的景色真美啊!老师这儿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师:你们觉得他画得怎样? 师:你说得真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 师:那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 (生重新画) 生: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所以要画在山的中间。 师:小朋友画得真好,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景象吗?.. [评析: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师:谁来试试?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小寇准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他做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 [教学片段3].. 生:连连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 (一生演寇准,边吟诗边表演“举手”、“回首”等动作,一生演先生,边听边说边点头。) 生:我觉得他把小寇准的“举手”、“回首”都表演出来了。诗也念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先生还可能会捋捋胡子,翘翘大拇指。 (师生共同吟诗表演).. [评析:通过感悟、表演、评议,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共同表演课文情境。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各种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的实践体会,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创新见解,无不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