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案】【教学设想】【教学过程】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2.交流自学情况。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④亦:也。 ⑥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3.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疑难,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2)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都具有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这样来写,把西湖的自然美人化、具体化、形象化了。正因为深得审美经验的苏轼把西湖比成西子,所以人们又称西湖为西子湖。)1.小组与同学互读互评,读中感悟,读中悟情。3.感情朗读,练习背诵,深入体会诗意。展示: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杨万里接天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导入课题: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二、欣赏范读,感悟古诗。2.自己练习朗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4.自学古诗,小组交流:(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望洞庭 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二)感情朗读,交流画面。(1)“和”是什么意思?(和谐,优美。)(3)教师评议并小结:“镜未磨”三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引导学生读好诗句:应该才能怎样读好这两句诗?(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2.品读后两行诗: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2)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这两句诗从形、色两方面表现了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照应了前两句诗中的“和”。)(4)鼓励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在月亮银色的光辉映照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水显得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1.交流探究:这首诗向我们呈现了哪两种美?(第一、二行诗描绘的是在浩淼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面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柔美。第三、四行诗,诗人巧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湖中的舟山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画面极其壮美,全诗形成了柔美与壮美相和谐的意境。)3.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背诵积累。1.像本课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一样,以山水等自然景物为题材的诗是山水诗,在平时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这样的诗。3.小组代表朗诵古诗,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小 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唐)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课外搜集苏轼、刘禹锡的其他古诗,阅读积累,和同学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