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于2月20日—3月31日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总体基本情况 1、年龄分布:3岁以下12394人,占总人数的2.4%。其中:1-17岁274人,占2.19%;18-2岁4378人,占18.23%;2-3岁7732人,占32.22%。大于3岁113701人,占总人数的47.3%。其中:3-4岁7807人,占32.2%;4-0岁33470人,占13.94%。 3、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919人,高中文化9130人,初中文化121048人,小学文化98771人,小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0.38%,3.8%,0.%,41%,4.2%。 、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3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18.4%;4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19.0%;73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30.43%。 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18%。其中:市内转移33404人,占转移总数的0.02%;市外转移222人,占转移总数的39.98%。东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49%;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71%;仁和区转移11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米易县转移90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08%;盐边县转移2032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1%。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 2、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只占0.38% ,9.8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4.03%,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31.30% ,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11.48%。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4、就业观念相对滞后,转移就业意识尚需增强。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仅为23.18%,绝大部分仍从事农业生产。留在第一产业的1732人中,有转移求职意向的仅占2.39%,有培训意向的占39.3%。况且在家闲业的农村劳动力还有3.8%。 、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在培训意向中列前三位的是农业技术、汽车驾驶、电气焊,分别占培训意向总人数的7.21%,18.7%,11.4%。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第一产业,而少部分又趋向于培训投入较高的专业。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3、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市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我市这类兼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超过了2%。 、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1、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市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3、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看,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五、我市农村劳动力关注的焦点 2、靠一技之长打工。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调查显示,30.43%的农村劳动力迫切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其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增强谋生的本领。 六、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2、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我市城市化率已达0%以上,实施一体化就业政策已具备条件。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市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农村劳动力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4、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发挥促进就业主渠道作用。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力求城区有市场、乡镇有网点、村社有窗口,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劳动保障、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要通过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欺诈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积极构建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按照“四级联网”、“四网合一”的原则,建立方便、快捷、全程的信息化平台,使农村劳动力不出村社就能够了解到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明确就业政策。 、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按照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举的要求,一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二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转移,带动各类服务业发展。三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实践表明,县(区)引资企业吸纳了众多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就业。要进一步制定完善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投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返乡创业者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支持,形成链条经济,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 4